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生态环境特征02(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950~2000年,辽宁共发生山洪泥石流(含山洪、滑坡、泥石流)80次,平均每年1。6次。以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最多,达25次,平均每年5次;70年代最少,仅9次,平均1年不到1次。

山洪最早发生在5月25日(1967年),最晚发生在9月15日(1954年),主要集中发生在6~8月,占91。7%。滑坡最早发生在4月25日(1983年),最晚发生在8月14日(1954年),集中发生在6月下旬至8月中旬,占84。6%。泥石流最早发生在6月25日(1979年),最晚发生在8月28日(1964年),集中发生在盛夏7~8月,占96。6%。

(2)山洪泥石流和地区分布

山洪多发生在辽东山区和辽西丘陵山地,辽河平原地区很少出现。有3个多发区,最多的在辽西的朝阳地区,中心在喀左县达6次;其次是丹东地区,中心在凤城县和宽甸县,发生4~5次;最后是抚顺地区发生4次。

泥石流(包括滑坡)主要发生在辽东山区的东南部和辽东半岛山区,而辽西和辽中平原地区很少发生。丹东北部山区为泥石流多发区,中心在宽甸县和凤城市,分别达18次和17次,平均2年多即可发生1次;其次是丹东市区和岫岩县,分别发生过7次和6次,平均6~7年发生1次;其他地区只发生过1~3次。

(3)山洪泥石流与诱发暴雨

山洪泥石流常常是在有利其发生的地形、地质、地貌环境条件下,直接由特强集中暴雨诱发形成的(以下简称诱发暴雨)。

在辽东山区的东南部山区和辽东半岛山区出现较重和严重的山洪泥石流灾害17次,其诱发暴雨中有14次,24h最大降水量都在300mm以上(称为特强暴雨),占82%;有3次24h最大降水量为200~300mm(特大暴雨),占18%。此外,在10次较轻滑坡中,诱发暴雨有7次大暴雨(大于100mm)和2次特大暴雨,占90%,只有一次为特强暴雨。这表明较重和严重的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是由特强暴雨的诱发而形成的。在较轻的滑坡现象中,绝大多数是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影响所致。

山洪泥石流不一定在1次长历时暴雨过程结束之后才发生,而往往在长历时暴雨过程中,由于短历时强集中暴雨的诱发而形成。从1981年7月27日8时至28日8时,辽南老帽山区马屯水文站逐时和3小时雨量的时间演变中可以看出,27日8时到22时,虽然累积的雨量已达120mm,此时并未出现山洪泥石流现象。28日在两次短时强降雨后,出现了较严重的山洪泥石流。这表明山洪泥石流暴发与短时强集中暴雨的诱发作用更密切。

(4)山洪泥石流灾害

根据气象部门灾情记载,1950~1985年有28次山洪、8次滑坡和20次泥石流统计结果。泥石流所造成的灾害最重,平均每次受灾农田2。2×104hm2,倒塌房屋4816间;其次是滑坡,平均每次受灾农田1。2×104hm2,倒塌房屋210间;最后是山洪,平均每次受灾农田0。8×104hm2,倒塌房屋458间。最严重的一次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在1981年7月27日夜间辽南老帽山,受灾农田达6。7×104hm2、果树61。1×104株,倒塌房屋2。4×104间,冲毁民房1。5×104间,冲走大牲畜0。2×104头,中长铁路辽南段停运8d,经济损失达5。4×108元。

泥石流突然暴发,导致损失惨重,泥石流灾害虽然范围小,受灾面积不大,但暴发突然,往往造成毁灭性破坏。辽宁东部、西部山区,尤其是千山山脉东南坡的岫岩、凤城、宽甸以及老帽山地区,遇有大强度暴雨,最易引起泥石流暴发,形成灾害。据不完全调查统计,1951~1990年期间,辽宁省泥石流灾害经济损失按当年价,累计为4。19×108元。1950~1980年,各时期的经济损失不断上升。20世纪50年代为0。12×108元,60年代0。36×108元,70年代为0。77×108元,80年代达3。42×108元,比50年代增加近28倍,十分惊人。

3。滑坡

滑坡是斜坡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下滑的现象。它是山区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自然灾害。滑坡体的大小受物质来源、所处的地貌部位、岩性、诱发因素及其强度等因素的影响。按滑坡的诱发因素,可将其分为自然滑坡和人为滑坡两大类。

自然滑坡是在新构造运动、地下水、地震等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的,如辽阳的麻屯滑坡。由于辽宁山区主要由中低山和丘陵组成,不具备发生特大滑坡的自然地理条件,但是小型滑坡却时有发生,尤其是与泥石流伴生的自然滑坡,更是多见。这类滑坡规模不大,数量很多,往往呈群体出现。宽甸、凤城、岫岩地区有数万处,有的山沟多则几百处。滑坡崩积物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来源。孤立的天然滑坡在辽宁省内比较少见,规模也不大,它们分布于长海、海城诸葛岭、本溪、大连、辽阳、丹东、旅顺蛇岛等地。

人为滑坡是在人类生产活动影响下发生的,辽宁采矿业十分发达,在矿山开采区,滑坡经常发生,如抚顺、阜新、鞍山等地的矿山滑坡。据阜新、抚顺和鞍山3市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抚顺西露天矿发生第一次滑坡至1985年,先后发生大小滑坡100多次。

4。崩塌和塌陷

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的巨大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脚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的现象。目前辽宁境内已经发生的崩塌都发生在地势陡峭地带,特别是沿海和岛屿的岩岸地带。辽东山区是崩塌的多发区。本溪市区基岩**、山坡较陡,在平顶山周围经常有崩塌出现。海城的英落、王家坎、青山怀、棋盘山,营口的黑音寺、岫岩的偏岭也都发生过崩塌。

辽宁境内发生的塌陷主要是岩溶塌陷。在碳酸盐岩石分布区,经常有岩溶洞穴隐伏在第四纪覆盖层之下,当有震动源或其他条件作用时,原有的平衡遭破坏,上伏土层就会塌落,即发生岩溶塌陷。当土层塌落时,上面的房屋和其他建筑随之下沉或被破坏。辽宁省具备发生岩溶塌陷的地方很多,目前主要集中于海城和瓦房店两市。另外,鞍山市区、本溪市溪湖区、金州大魏家、辽阳小屯、东港前阳山城子等地,也发生过岩溶塌陷。另外,在矿坑开采区,也有塌陷发生。

(三)海洋灾害

辽宁省海域的海洋灾害主要有台风、赤潮、风暴潮、海啸、海冰、海雾。

1。台风

影响辽宁地区的台风是发生在西太平洋洋面上逆时针旋转的特别强烈的大气涡旋。出现台风和热带风暴时,会产生狂风暴雨,在海上可出现巨浪和大潮,甚至海啸,造成巨大灾害。

(1)台风次数

据清光绪十年至二十三年和清光绪二十五年至2000年的115年统计资料,影响辽宁的台风共有106次,平均每年近1次。最多年(1930年、1962年)达4次,有的年份无台风。影响辽宁的台风最早出现在6月中旬,最晚出现在9月中旬。其中以7、8月最多,占总数的91%,6月和9月最少,仅占总数的9%。

(2)台风路径

影响辽宁沿海的台风源自热带太平洋上,进入中国海域后主要路径有3条:一是自华南登陆后继续向北移动并折向东北,经山东半岛进入渤海或河北省后消失,或继续向东北移动中逐渐消失;第二条路径是台风在辽宁登陆后减弱消失或继续向东北移动;第三条路径是台风在汉城和中国丹东之间登陆后继续移向东北。第一条路径的台风对渤海沿岸影响较大,可造成这一海区及沿海6~9级大风,最大可达12级,此类台风可造成较大规模降水,持续时间也很长,在台风影响范围内可造成100mm以上的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在河北消失的台风对辽宁省影响较小,而在渤海消失的台风对渤海沿岸及辽东半岛均有影响。第二条路径的台风在登陆前可造成黄、渤海区及沿岸地区的大风,一般可达8~9级,最大可达12级,台风登陆地区可产生暴雨或大暴雨。第三条路径的台风占影响辽宁省台风总数的50%,主要影响黄海沿岸,风力一般6~9级,最大可达10~12级。

(3)台风灾害

台风造成辽宁的主要灾害是暴雨洪涝、山洪泥石流、大风和风暴潮(海啸)。其危害程度与台风的强度和路径有直接关系,台风强度越强,移动路径越接近或者正面袭击辽宁,则灾害天气越强,影响地区越广,维持时间越长,危害越重。由台风影响产生的大风区,主要分布在黄、渤海及其沿岸地区,一般可出现6~9级大风,最大10~12级。台风登陆后强度明显减弱,内陆地区风力一般6~8级或以下。

辽宁虽然受台风影响的次数不多,但一旦遭受强台风正面袭击,产生狂风暴雨,造成的危害相当严重。1950年以后至2000年,受台风影响造成农田成灾面积达633。8×104hm2,倒塌房屋80×104多间。其中1985年8月1~20日连续遭受6、8、9号台风的影响,尤其是9号台风正面袭击辽宁,造成严重损失。又如1972年7月26~27日遭受3号台风袭击,黄海北部、渤海海峡、渤海及其沿岸地区出现8~10级大风,局部地区达12级,海边和港湾出现风暴潮,海水倒灌,造成严重灾害,受灾农田达13。3×104hm2,倒塌房屋1500多间,刮倒各种树木8×104多株,渔业和养殖业损失严重,部分交通通信中断。仅大连地区被风浪打破的各种船只便有1172条,经济损失1214×104元。绥中渔港坝基被风浪冲毁500m。

2。赤潮

辽宁省是一个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的省份,海岸线长达2620km,横跨黄、渤两海,近海海域面积达5340km2。近年来由于近岸海水收纳来自陆地的大量污染物以及近海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海水呈现较强的富营养化状态,致使适宜条件下的海洋浮游生物迅速发展,形成灾害性的赤潮,严重影响近海渔业与海洋环境。据统计,仅1990~2000年,黄渤海地区就发生赤潮28次,且赤潮面积逐年增加,频率逐年升高,造成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损失无数,同时还危害沿海渔民的身体健康。目前,赤潮已成为海洋环境中最严重的灾害之一。

通过对多次赤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几次赤潮的天气条件有着共性,即赤潮前有陆面降水,赤潮开始日气温剧升,赤潮期间风速较小,天空少云并持续高温,气温剧降与再一次的大量降水可消退赤潮,其中天空晴朗少云在赤潮的初期形成阶段更为明显。因此可以说,赤潮发生前后的天气条件与赤潮的形成、发展、消失有着密切关系。

赤潮发生前大量的陆面降水导致入海淡水量增加,使海水淡化,盐度下降,淡水所携带的大量陆源污染物及有机物也同时入海,使近岸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这是赤潮形成的主要有利条件之一。气温急剧上升与充足的光照,使得喜爱这种气候变化并对营养盐有强利用能力的赤潮生物受温度刺激而迅速繁殖起来,形成赤潮。一旦温度下降,赤潮生物繁殖受阻,并随着一场降雨将赤潮区冲淡,赤潮减弱并消失。此外,海域风速大小对赤潮的发生也有重要关系。赤潮发生期间风速较小,不利于海水自身的交换,为赤潮的形成与维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风向与陆岸的交角对赤潮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关系,如向岸风与离岸风所造成的效果是不同的。

由于赤潮发生时海水出现局部异常高温现象,这样就可以利用NOAA卫星的海温场资料,通过监测近海的海温异常高温区判断赤潮的发生、发展、流向与消退。利用卫星监测海洋环境污染现象,对于改善我国现有的监测技术水平,减轻海洋灾害,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风暴潮

风暴潮是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所导致的潮位异常升降现象。当较大的增水恰与天文**相遇时,常使水位暴涨,海水浸溢陆地,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辽宁各主要河流都汇入黄、渤二海。当江河发生水灾时,江河口受海潮顶托急剧增水,加重了江河洪水灾害。风暴潮对黄海沿岸河流及鸭绿江下游影响较大,该地区发生风暴潮的频率在中国北方各海湾中也是较高的。

(1)黄、渤海风暴潮出现次数及分布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