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态环境特征(第3页)
①春夏连旱
春夏连旱指播种至作物生长中前期发生的干旱。例如1980年,辽西、辽南发生了春夏连旱,其中以朝阳地区旱灾最重,该地区从1979年秋季至1980年8月超过320d没下透雨,农田受灾面积达46。7×104hm2,绝产8。7×104hm2,全区大河断流,小河和大部分水库、池塘干涸,人畜饮水困难。
②夏秋连旱
夏秋连旱指作物生长中后期发生的干旱。以6月下旬至9月上旬降水量少于210mm或连续5旬降水量少于50mm作为指标,则1963年、1972年、1978年均发生了夏秋连旱。
③春、夏、秋连旱
1981年,辽西出现春、夏、秋三季连旱,如朝阳地区从4月上旬至9月上旬,降水总量只有常年同期的一半,为近40年间少有的干旱,造成近70%的耕地遭受严重旱灾,其中有30%以上的耕地绝产等。
4。大风
辽宁冬季多寒潮或冷锋后的偏北大风。春季高低气压影响频繁,南北大风交替出现。夏季多强对流天气和台风引起的大风,风向不定。
(1)大风日数分布
辽宁大风日数是大连、锦州沿海多于内陆,平原多于山区。年平均大于等于8级(≥17。2ms)的大风日数有3个中心:首先是辽东半岛南端大连市的长海县大风日数最多,60d以上,其中大连达81d,该地年最多大风日数达167d;其次是辽河平原南部和辽东湾北部沿岸40d以上,锦州达66d;最后是辽河平原中北部大部地区在40d以上,昌图达62d。辽东、辽西山区大风日数较少在20d以下,辽东深山区和山谷地带在10d以下,桓仁最少,平均不足1d。其他大部地区为20~40d。
(2)春季大风
辽宁大部地区以春季大风日数最多、危害最重,秋冬季次之,夏季最少。春季是辽宁出现大风最多的季节,辽河平原是中国著名的西南大风区。
春季大风过程标准是当全省范围内有几个市辖区同时出现大风时,即算为一个大风过程,具体指标如下:偏南大风,内陆有3个市辖区风力定时观测值大于等于7级(≥13。9ms)或沿海2个市辖区风力大于等于6级(≥10。8ms);偏北大风,内陆3个市辖区风速定时观测值大于等于10ms或沿海2个辖区风力大于等于6级。
春季(3~5月)平均大风日数可达20d,1960年最多达27d,其中又以4月较多,平均达8d,1961年多达14d。春季是冬夏过渡季节,气压系统移动速度快,高低气压系统和冷暖空气交替影响,常使全省连续出现南北大风,最长连续大风日数可达4d,故群众中有“风三风三,一刮三天”之说。
春季平均出现西南大风10d,1956年最多达15d,最长连续日数为4d。其中以4月份较多,平均为5d,1961年4月最多达8d。西南大风出现频率和风速都是平原地区和渤海沿岸大于东、西部山区。其中东部山区的清原、新宾、桓仁、宽甸一带几乎没有西南大风。西南大风有明显的日变化,一般在10时开始,多在16~18时结束,12~15时的风速最大。但当遇强的南高北低气压系统影响时,夜间也会出现大风,有时风速还很大,故群众中有“开门风,闭门住,闭门不住,刮倒树”之说。
春季平均出现偏北大风10d,1958年春季最多达18d,最长连续日数为3d。其中以3月较多,平均为15d,1958年和1960年3月最多达7d。偏北大风出现频率和风速都是沿海地区大于内陆,平原大于山区。偏北大风也有明显的日变化,一般8~10时增大,16时后显著减小,12~15时风速最大。但当有强的南低北高气压系统影响时,夜间也可出现偏北大风。
(3)最大风速及其风向
年最大风速,除辽东山区东部边界附近和辽西西部地区风速较小,在15~20ms外,其他地区多在20ms以上。辽东半岛南端及长海县最大达30ms,其中长海县达32。7ms。最大风速的风向,辽西西半部以及丹东、宽甸、草河口、熊岳、旅顺等地以偏北风为主,其他大部地区以偏南风为主。最大风速多出现在3~6月,仅辽东半岛南部及黄海沿岸受台风影响出现在7~8月。瞬间极大风速,各地多超过20ms,沈阳、朝阳、大连、长海等地达34ms或以上,营口、锦州、北镇、瓦房店、本溪、铁岭等地出现过40ms的纪录,主要出现在4~9月。
(4)大风灾害
大风对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可能造成危害。海上航运、水产养殖、捕捞遇上大风可造成减产、翻船,甚至人员伤亡;大风能刮倒树木,造成停电,影响工业生产,中断通信联络;春季大风能刮走表土和种子,刮坏禾苗、塑料大棚,引起和助长森林火灾。夏秋季大风还可使庄稼倒伏,果树落果,造成减产等。1964年4月5~6日,辽宁大部地区出现偏北大风,大风中心在锦州至大连沿海一带,平均风速15~20ms,最大风速25~28ms,开原和沈阳最大风速分别为32ms和34ms(12级风)。大风持续时间一般为7~8h,开原长达16h。由于风速太大,地表干燥,产生了大范围扬沙、沙暴和浮尘,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沈阳沙尘飞扬,能见度小于4m,大风刮断电线,全市停电、电信中断、电车停运,工业生产停止,秧苗遭严重损害。1983年4月25日14时至26日19时,大连地区出现东南风转西北大风,风力7~8级,最大9级,瞬时最大风力达34ms(12级),蔬菜保护地和水产养殖业遭到严重损失,打碎船只400多条,8座渔港的防潮堤多处被冲毁。
5。冰雹
辽宁省冰雹日数的分布趋势是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年平均降雹日数,辽东、辽西山区为2~3d,降雹中心在建平2。8d,宽甸2。6d;辽东半岛南部最少,不足1d;其他地区为1~2d。
辽宁地区各月都可出现冰雹,初雹日最早出现在1956年1月18日的大连,终雹日最晚出现在1965年12月4日长海县。但12月和1月降雹极少,一般多出现在6~10月间,以6月最多,占全年总雹日的23。4%;5月和9月次之,分别占16。2%和15。1%。在一天中,任何时间都曾出现过冰雹,但主要集中在中午至傍晚,12~20时出现次数占总次数的74。5%。
(1)冰雹的强度
冰雹的强度是一个综合指标,包括降雹时间的长短,雹粒的重量、直径、密度和地面积雹的厚度等。辽宁降雹的持续时间一般在10min以内,但也有超过半小时的,如凌海市1955年5月30日降雹长达2h,大田的垄沟被冰雹填平。1969年5月16日,抚顺县局地最大积雹厚度30多厘米。辽宁冰雹一般如黄豆大,有的大于鸡蛋,如1971年7月17日海城市温香、牛庄等局地最大冰雹重量达2。5kg。根据已收集到有冰雹直径的870次资料(占总降雹次数的30。9%)进行统计,划分冰雹的强度等级及其灾害,其中弱冰雹(直径小于5mm)仅占18。2%,中等冰雹(直径5~10mm)占31。7%,强冰雹(直径11~20mm)占20。5%,特强冰雹(直径大于20mm)占29。7%。其中弱冰雹基本上不造成危害,随着冰雹直径的增大,成灾的次数明显增多,直径大于20mm的强冰雹成灾几率在70%以上,尤其在每年6~9月出现的冰雹大多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
(2)冰雹的范围
一次降雹过程或一个降雹日多数只在一个或几个市、县的部分地区降雹,但有时可达十几个市县。冰雹的范围以一个冰雹日出现的测站数多少分类:小范围(1~5站)降雹占绝大多数,为92。5%;大范围(大于等于6个站)降雹仅占7。5%,其中大于等于10个站在总数中只有26d,平均每年不到一日。降雹站数最多一日达22站。无论出现大小范围的降雹,在一年中都是6月最多,其次是9月。
(3)冰雹的发源地和路径
冰雹的发源地,随着天气形势和地形而变化。一般山脉阳坡、迎风坡及地表复杂的地形多出现冰雹,如阜新地区的西部至西北部山区以及北部的牛蓬格勒一带。另外,凌源、建昌一带也是冰雹的发源地。冰雹的移动路径多由西向东或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个别也有由西南向东北或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的。全省境内冰雹路程多达几十条,多数与山脉、河流、海岸线等走向一致。
(4)冰雹灾害
冰雹虽出现范围小、持续时间短,但来势猛、强度大,常伴有雷雨大风,给农牧业、工矿企业、电信、交通运输乃至人民生命财产造成较大损失。
1971年4月30日16时至16时10分,一架朝鲜民航客机在朝阳西南方向5700m高度上被鸭蛋大的冰雹击成重伤。
1971年7月17日辽宁中部地区遭受特大冰雹灾害,3~9时,冰雹由阜新经黑山、北镇、义县、台安、盘山、海城、营口、盖州至庄河等十几个市、县,99个乡,行程约350km,雹区宽5~10km。此次降雹时间为15~30min,雹粒一般为杏核大。海城市温香、牛庄等地最大冰雹重达2。5kg,并伴有8~10级大风和暴雨,造成7。9×104hm2农田受灾,倒塌房屋2。2×104间,果园和蚕场也遭严重损失。
1974年7月15日16时22分至16时37分,沈阳东塔机场降直径2cm的冰雹,数架飞机被击成麻点,其中一架尾冀被打扁。
1980年7月10日,阜新市和朝阳县羊山乡降雹,仅阜新农田受灾超过1。3×104hm2,毁种近0。3×104hm2。冰雹打伤264人,重伤47人,打死牲畜38头,家禽589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