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六章 以矛盾运筹为主线的社会活动辩证法(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不变与变的辩证法,是邓小平社会系统工程辩证法重要内容之四。

邓小平的不变与变的辩证法有其特定含义。邓小平多次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能变,甚至提出“说过去说过来,就是一句话,坚持这个路线、方针、政策不变”[28]。社会是不断变化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邓小平之所以如此突出相对不变,并把它上升到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为了突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稳定性。

恩格斯曾指出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所由发生的时代和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同样是要走向衰落和灭亡的。”[29]这就是说,就整个人类历史来说,没有什么不变的东西,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乃至死亡之中;对每一个特定的社会阶段来说,它又有自己存在的必然性和稳定性,是相对不变的,变了就成为它物而不是它自身了。

邓小平所说的不变,正是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社会阶段存在的相对稳定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格局、发展过程有自身的特殊性,邓小平正是从社会大格局这个视角来谈不变的:“总的讲,我们有四个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不变,对外开放政策不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不变。”[30]

邓小平所说的变,是指在不变的基本格局下所进行的改革。在当代中国,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然就要改变原有的体制,但这种“变”是“不变”指导下的变,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方针不变的大局下的变。如同相对静止不是不动,而是一种特殊的运动一样,不变之中也包含着变。“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31]

四、实践反馈辩证法

邓小平一再强调改革的复杂性,强调“走一步看一步”。“走一步看一步”的方法是实践反馈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走一步”,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实施一定的决策。“城市改革每走一步,每采取一项措施,都会影响到千家万户。”[32]至于每一步要走多长时间,这要看具体情况,如农村改革这一步是三年。邓小平指出:“如果说农村改革三年成功,城市改革经过三年五载也能判断它的成败。”[33]“我们要发展生产力,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是必由之路。我们有充分的信心。不过,要证实我们城市改革的路子走得对不对,还需要三五年时间。”[34]

所谓“看一步”,是指对已经实施的决策及时收集信息,也就是反馈,把原来行为的结果收集回来,对此进行分析研究,作出判断。换言之,“看一步”就是作判断,以便及时总结经验,坚持好的、对的,纠正错的、不对的。“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35]

从常规性的思维来看,“走一步看一步”似乎没有“章法”,不稳定。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走一步看一步”是一种动态思维方法。这种方法是在改革开放总思路、现代化总目标已经确定的条件下,把侧重点放在从哪里起步,从哪一点入手,节奏如何把握,经验如何及时总结等问题上。我们只有在看到第一步的情况下,才能确定如何走第二步。所谓章法,本身就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而且最重要的章法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即依据实践本身的情况不断进行调整。离开实践设想“章法”是不现实的。如果存在着一种凌驾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或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章法”,那么,社会发展就成了一种预成的过程,成了一种逻辑推理。

历史规律实现并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不存在任何一种预成的、永恒不变的历史规律。换言之,任何一种具体的历史规律都形成并存在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以往的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一方面规定了新一代实践活动的大概方向,另一方面,它们又在新一代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被改变;正是在这种改变历史条件的活动中,决定新一代命运的新的历史规律才能形成;只有当某种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达到充分发展、充分展示时,某种历史规律才能真正形成和存在,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能深刻理解、全面把握这种历史规律,创立某种“章法”。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即摸索前进的方法是邓小平实践反馈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二。

“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是一种试验和摸索,从总体上看,具有四个特点:

一是探索性。凡摸索前进的事情均属无先例,没有可依据的经验,属于创造性事业。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37]初听起来,“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没有什么能动性、计划性、方向性。实际上,这是一种试验,是人类能动性、创造性的体现,它要回答从哪个地方、哪些方面开始摸索,如果摸索不成又怎么办等等问题。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我们所说的探索性。

二是非一次性。正因为是摸索,所以就有差错甚至失败的可能。例如,邓小平“一九八〇年就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但没有具体化”[38]。1986年,邓小平再次提出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此时,离第一次提出这一问题,已间隔了6年。摸索前进的事情,一次性解决的并不多见。

四是风险性。由于是摸索前进,所以对中间会产生的问题并不是很明确的,因而这一方法具有风险性。邓小平指出:“应该说改革是有点风险的,这次北京就出现抢购物资的现象。不仅北京,好多城市都有。”[39]因此,在运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时,要充分估计到它的风险性。

形式为目的、内容服务的方法,是邓小平实践反馈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三。

形象地说,形式为目的、内容服务的方法就是“猫论”,即“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猫论”被一些人看作是实用主义。这同样是一种误读。实际上,“猫论”是形式为目的、内容服务的方法。

1962年,邓小平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都是些初步意见,还没有作最后决定,以后可能不算数。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说的打仗。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40]

分析这段讲话,不难得出结论,邓小平在这里指的是,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或者说采取哪种形式进行生产,以能否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为准则。

从哲学上看,“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就是形式与目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它是一种形式为目的、内容服务的辩证法,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创造适宜发展自己形式的方法。在邓小平看来,内容只有在恰当的形式中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好猫”的内容在于抓耗子的活动过程中,只有通过这一活动过程,才能判断形式是否真正为内容服务了。“猫论”的精髓就在于,从实际出发,“看用哪种形式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因此,根本的是要从内容出发来选择形式,而“不能采用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更不能把某种形式看作是内容本身。

一是内容要不断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形式,改变那些不适合于自己的形式,这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怎样有利于内容发展、目的实现就选择或创造哪一种形式。

二是为了发展自己,就要把握那些可以为我所用的一切形式,并且学会以一种形式补充另一种形式,以新的形式代替旧的形式。“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41]

三是当形式适合于内容发展需要时,就要使这种形式稳定下来、固定起来,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定型过程。在形式与目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既要坚持以目的、内容选择形式,又要注意形式对目的、内容反作用,把好形式定型下来。

邓小平的实践反馈辩证法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这一原则转化为方法论,从而把实践标准从认识论中解放出来,并转化为一种实践方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根本原则。

[1]《邓小平文选》,第1卷,2版,198页。

[2]《邓小平文选》,第1卷,2版,198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224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77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16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16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16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304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176~177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