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五章 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的彻底唯物主义(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十五章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的彻底唯物主义

邓小平首先是一位唯物主义者。和毛泽东一样,邓小平极为重视实事求是,并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与毛泽东不同,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了,并把生产力作为实事求是的根本标准。换言之,在邓小平的哲学思想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生产力标准是密切相关甚至融为一体的。按照邓小平的观点,只有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才能达到实事求是,而是否达到实事求是只能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从而“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这就形成了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正是依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实现了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要理解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实质,就要分析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的彻底唯物主义。

一、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和精髓

“实事求是”一词,源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文中对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写道:“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报之。”唐朝颜师古注“实事求是”四字,谓“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务得事实”,指务必得到客观事物的事实情况;“每求真是”,指不断追求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特点。因此,实事求是的本意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

对“实事求是”作出全新的马克思主义解释,使之内涵精义升华,并用之来概括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是毛泽东。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1]经毛泽东改造发展之后,“实事求是”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畴。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2]。

从总体上看,实事求是原则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3];第二个层次,“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4],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5]。

这两个层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因为,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的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结晶,但它只是一般哲学原理的要求和反映;作为毛泽东思想出发点、根本点和精髓的实事求是,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从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实事求是,到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产物,有着自己形成的独特的历史条件。

把实事求是这两个层次区分开来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人们通常只是从一般哲学原理的角度来理解实事求是,而忘记了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就没有深刻领会作为毛泽东思想出发点、根本点和精髓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邓小平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体会,因而对实事求是的理解也是最深刻的。1978年,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实事求是,而他在讲实事求是时几乎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整个历史发展。这表明,邓小平不仅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而且是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的角度来把握实事求是的。

按照邓小平的观点,实事求是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邓小平多次指出,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6],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意是指,实事求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源于唯物论的观点。恩格斯指出:“人们决心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他们决心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不过在这里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7]因此,唯物论的观点无非是指,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们在认识和把握世界时,要按照世界本身所呈现的样子来理解世界,从事实本身的联系来把握事实。

其次,实事求是源于反映论的观点。按照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都违反了主观符合客观的原则。经验主义使认识停留于感性阶段,停留于某一局部范围内,忘记了理论的一般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只从书本、教条出发,忘记了认识、理论也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

再次,实事求是源于辩证法的观点。辩证法本质上具有革命的、批判的精神,即“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8]。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同这种合理形态的辩证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正如邓小平所说:“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只能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9]。

从作为理论观点的实事求是到作为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有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在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时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10]因此,作为毛泽东思想出发点、根本点和精髓的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首先,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反对教条主义的产物。

实事求是首先是一种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关系的根本立场和态度。邓小平指出,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最初年代开始,“就一直同理论脱离实际、一切只从主观愿望出发、一切只从本本和上级指示出发而不联系具体实际的错误倾向作坚决的斗争”[11]。

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这一新的概念,并认为有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一条是“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12],另一条则是由本本出发的保守的思想路线。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中,毛泽东进一步批判了教条主义,进一步从基础理论上奠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指出,“我们的教条主义者是懒汉,他们拒绝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他们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把它变成为人们所不能够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认了并且颠倒了这个人类认识真理的正常秩序。”[13]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本形成,成为统一全党思想认识的理论武器。

这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多次回顾这一历史过程,目的就是要从中国革命发展的角度来把握这一思想路线的实质。

其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在军阀割据的时候,在敌人控制薄弱的地区,领导人民建立革命根据地,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了政权。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是在帝国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搞革命,我们也是在敌人控制薄弱的地区搞革命,这在原则上是相同的,但我们不是先搞城市,而是先搞农村,用农村包围城市。”[14]“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15]邓小平的这一论述表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探索中国式的革命道路中发展起来的。

作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武器,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原则实现形式的多样性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具体形式。离开了原则的一致性与形式的多样性,实事求是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灵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16]换言之,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有特色的具体道路、模式。

再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实事求是不仅是一个实际问题,而且是一个理论问题,是既发展实践,也发展理论的过程。毛泽东在创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同时,不仅对中国实际进行深刻的研究,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深入研究了实事求是这一理论本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邓小平在对历史问题作评价时指出:“历史决议中关于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要写得更丰富,更充实。”[17]

实事求是之所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和精髓,原因就在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的过程,也就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在“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中,凝聚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凝聚着毛泽东对中国这个东方大国实际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凝聚着毛泽东对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体现着毛泽东哲学思想以至整个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这是整整的一个时代。换言之,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凝结着整整一代人的思考与探索、奋斗与追求。

因此,只有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结合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结合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才能深刻全面地说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说明实事求是何以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和精髓。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就是从这样一个历史高度出发的。这是他思想的深刻性和全面性之所在,也是他勇于拨乱反正,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力量之所在。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重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和精髓,从而恢复了实事求是的地位。同时,邓小平又从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的统一来理解实事求是,并把实事求是这一根本原则和根本路线发展为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8],从而使实事求是这一原则得以系统化、有序化、科学化。

二、实事求是:完整的有机系统

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理解的深刻性和全面性,体现在把认识路线、思想路线、政治路线三者统一起来。这是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整体把握的特点之一。

邓小平是在关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意识到认识路线、思想路线、政治路线三者统一真谛的。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阐明的实际上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识,然而,在当时却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在邓小平看来,“现在对这样的问题还要引起争论,可见思想僵化”[19]。

这的确发人深思,它说明人们在认识路线的理解上已经产生分歧。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思想上的统一,这就突出了认识路线的重要性。所以,邓小平认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20]。“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21]

一个哲学问题的讨论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这不是耸人听闻。这是因为,哲学认识论的问题关系到人的认识和实践遵循什么原则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基础。只有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和根本路线解决了,人们的认识才有基本准则,才有正确的思想路线;而思想路线正确与否,又直接关系到政治路线,因为政治路线是建立在思想路线的基础之上的。邓小平指出:“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实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22]这就从理论上解决了认识路线、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关系。

认识路线是一个哲学问题。在认识论上,始终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这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两条思想路线的对立。

有什么样的认识路线,就有什么样的思想路线。思想路线就是转化为指导思想用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所以,认识路线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思想路线则是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和贯彻。同时正确的政治路线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保证。“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23]只有立足于正确的思想路线,才会有正确的政治路线。

认识路线、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统一,是一种高于各个单独方面的更高的整体质、系统质,只有在三者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整体把握的又一特点,就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了系统概括,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24]。依据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系统概括,党的十二大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形成一个由出发点、原则、目的、过程所构成的思想路线的统一体。在这统一体内各个基本点前后有序、有机结合、相互贯通、相互依存。

第一个基本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在邓小平看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从当前的、根本的、变化的实际出发。实际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就需要从根本、大局出发;实际又有着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因素,这就要“从现在的实际出发”,“不根据现在的条件思考问题、下决心,很多问题就提不出来、解决不了”[25];实际中又包含着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和趋势,这就要“面向未来”,把握发展趋势。只有从当前的、根本的、变化的实际出发,才是真正的从实际出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