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国家论的展开(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1]H。120,126。《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22页。

[22]H。124,132。《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26页。

[23]H。136,144-146。《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38~140页。

[24]这里所揭示的“国家=统治阶级的共同体”论,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国家规定,不得不说它还不充分。况且,这里所阐述的国家的虚幻性是对被统治阶级来说的虚幻性,因此不能将这一语句与在执笔过程的第二阶段批判过的“国家=虚幻的共同体”论直接结合起来进行阐述。

[25]H。144,152。《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46页。

[26]一种观点认为,这一题名与作者在第一篇第一部分执笔中断处的笔记,即“国家的〈(来自……的)〉起源及国家对市民社会的关系”有关([日]广松涉:《马克思主义的成立过程》,193页,至诚堂,1968)。的确,在这一笔记之前,作者阐述了市民社会,并揭示了其与国家的关系。但是,这里还没有触及法的问题。作者是从第三篇第二部分开始讨论法及法律问题的。另外,也有人指出这一题名同第三篇第三部分的开头部分有关(细谷昂,前引书,195页),但那里写的是“论究二。私有制、国家、及法”(W。338,377),与这个题名不一致。但在第三篇第二部分末尾被勾掉的部分中,有“圣桑乔——”(W。336,377)这样一段,从这段话来看,对施蒂纳没有完成的说明,在接续第三篇第二部分的第一篇第三部分中予以进行,以此为基础,在接下来的第三篇第三部分中对施蒂纳予以了批判。如果这样来看整个执笔过程的话,笔者认为细谷昂的说法是妥当的。

[27]这就是所谓的“国家=市民社会的总括”论。在第一篇第三部分的前半部分,作者已经阐述过:“社会《的各个人》E迄今借以表现为一个〈联系〉整体的那种形式即国家。”(H,124,132。《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26页)但是,作为近代市民社会自身的组成,立足于近代社会的独立性是在这里被明确揭示出来的,这意味着,《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也是在这里被确定起来的。

[28]H。146,154。《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48页。

[29]同上。

[30]收买国家论,是以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为前提,指的是这样一种逻辑:从市民社会分离出来的近代国家被统治阶级所收买,因此近代国家成为统治阶级的机器,由此看来,“国家=市民社会总括”论与“国家=阶级统治机器”论是统一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者还在第一篇第三部分由马克思所作的栏外增补(H,116,124)与第三篇第三部分(W。345,385)中阐述过国家买入论。顺便说一句,这一收买国家论在《道德化的批判与批判化的道德》(MEW。Bd。4,339-340)中也出现过。收买国家论,至少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们不能无视它。关于收买国家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后是如何展开的,笔者想把这一问题作为今后的课题。

[31]H。146,154。《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48页。

[32]同上。

[33]这里所揭示的“一般的形式”这一语句,是立足于近代社会固有的普遍性的东西,与施蒂纳的小市民的、意识形态的“一般的东西”是不同的。

[34]H。146,154-156。《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48页。

[35]H。146,156。《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48页。

[36]H。130,138。《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32页。

[37]H。148,156。《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48页。

[38]H。148,156。《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50页。

[39]同上。

[40]《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50页。

[41]在这里所揭示的国家规定中,看不到“国家=虚幻的共同体”论是很自然的。因为如上所述,“国家=虚幻的共同体”论是落后国德意志的小市民的、意识形态的国家认识。这一基于“国家=市民社会的总括”论与“国家=阶级统治机器”论双重逻辑的国家认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执笔过程中,是以近代国家为对象,作为揭示其固有逻辑的理论而逐渐形成的,这也正是马克思与恩格斯所达到的基本规定。必须注意的是,它一直是以现代国家为对象的。从而,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国家论,首先应当参照“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中所揭示的国家规定。

[42]马克思在第一篇第三部分最后的笔记上写道:“为什么意识形态理论家使一切本末倒置”(H,152,160。《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54页),与此句相对应,在第三篇第三部分的开头又阐述道:“圣桑乔忠实地接受了,将所有的、经验的诸种关系都本末倒置的政治家、法律家,以及其他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论家们的幻想,并且按照德意志的做法添加了自己的东西。”(W。339,378)

[43]W。339,3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411页。

[44]W。341,3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414页。

[45]W。387,4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470页。

[46]W。340,3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413页。

[47]H。84,86。《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86页。

[48]所以,与对“国家=虚幻的共同体”论一样,不能把“国家=统治阶级的共同体”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近代国家的规定,或者无限定地引用其中“虚幻性的共同体”这一语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