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新中国史学50年的理论建设1(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还有一些著作是着意于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的,如:

——陈启能、于沛、黄立茆合著的《苏联史学理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一书所论述的问题,限于历史认识论研究和史学方法研究,即关于史学自身问题的理论思考。

——姜义华等合著的《史学导论》(陕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给自己的任务做了十分明确的界定:“它不是直接考察客观的历史过程,而是以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本书所讨论的理论问题,都是史学自身的问题。

——瞿林东著《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华书局1994年版),是以比较活泼的形式,考察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

——肖黎主编的《我的史学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是约请史学家们各抒己见,发表对于史学本身的见解,旨在通过史学家群体的思考,揭示史学自身的内涵和魅力。

这样的著作也还可以举出一些。

上述两种类型的论著,大致可以概括80年代末以来、史学理论研究的趋势。中国史学有研究自身有关理论问题的优良传统,唐代刘知幾所著《史通》、明代卜大有所辑《史学要义》、清代章学诚所撰《文史通义》、近人李大钊则有《史学要论》等,都以研究史学为旨趣,有许多可以继承和发展的思想遗产。在这方面,外国史学也有不少可以借鉴的地方。新中国史学的理论建设,在这个领域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新中国史学50年的成就,不只是表现在理论建设方面;而理论建设的成就,也不只是这里所论述的几个方面,其他如关于唯物史观的研究、关于历史学所含二级学科以至三级学科中有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关于史学方法的理论研究等,也都有很大的发展,有不少积极的成果问世。本文所论,只是新中国史学50年的理论建设的几个重要方面的成就。仅此而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遗产的中国史学,在最近50年中经历了多么深刻的变革!我们对于这个变革的认识和总结,还仅仅是开始。这个变革的意义以及在这个变革中产生的经验教训,都需要我们做认真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这是史学发展中积累的遗产,是新中国史学胜利地迈向21世纪的思想前提。

最近,江泽民同志在致白寿彝教授的一封信中指出:

我国的历史,浩淼博大,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也记载了先人们在追求社会进步中遭遇的种种曲折和苦痛。对这个历史宝库,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断加以发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的总结。这对我们推进今天祖国的建设事业,更好地迈向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19]

新中国史学在21世纪里将继续高举历史唯物主义的旗帜,去创造新的业绩。

[1]原载《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本文部分内容曾以《史学史上最深刻的变革——新中国史学50年的理论建设》为题,在1999年9月24日《光明日报》发表。

[2]参见白寿彝:《史学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53~354页。

[3]参见刘淑娟:《侯外庐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载《史学史研究》1982年第3期。

[4]胡绳:《枣下论丛》,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47页。

[5]胡绳:《枣下论丛》,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82~183页。

[6]尚钺:《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尚钺史学论文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8页。

[7]翦伯赞:《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第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5页。

[8]翦伯赞:《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第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6页。

[9]翦伯赞:《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第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8页。

[10]许殿才:《七十年心血铸就的丰碑——“祝贺白寿彝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七十周年暨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大会”侧记》,载《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3期。

[11]《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讨论举要》序言,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3页。

[12]蒋大椿:《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研究》小引,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

[13]何兹全:《爱国一书生·八十五自述》题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4]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学史研究室编:《历史科学的反思》,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15]宁可:《什么是历史科学理论——历史科学理论学科建设探讨之一》,载《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

[16]参见陈启能:《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载《光明日报》,1986年12月3日;瞿林东:《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载《史学理论》1987年第1期。

[17]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页。

[18]陈勇、罗通秀编著:《西方史学思想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3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