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文书口称敕(第2页)
京都的中心是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有人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嘻嘻哈哈,或打打闹闹,又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
街道向东西两端无限延伸,东边连着皇城根下的朱门大院,西边则一直通向城外的郊区。
郊区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宁静,流水潺潺,环绕着京都缓缓流淌,南北两面的高山巍峨耸立,峰峦叠嶂,与城中的繁华相映成趣,一派壮丽景象。
京都果然是个帝王都会处。
渭水收暮雨,处处多新泽,宫苑傍山明,云林带天碧。
微风拂过,带着些许草木的清香,驱散了些许暑气。
周云澈缓步走着,目光扫过街上的行人,耳边却频频听到一个名字——“郑先生”。
无论是茶馆里的说书人,还是街边闲聊的百姓,都在谈论着这位郑先生,言语间满是敬佩。
周云澈心中不禁泛起疑惑:这郑先生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能让京中百姓如此推崇。
周云澈便在街边的书摊上随便买了几本关于郑先生的话本,想着回宫后再细细品读。
与此同时,郑久旭换上了一身不起眼的月白色的劲装。
郑久旭此行是要去看望一个姑娘,小梨。
小梨那是郑久旭回京都前,在山林里意外从狼嘴里救下的姑娘。
郑久旭特意带了些粮食和伤药,想看看她如今恢复得怎么样了。
穿过几条热闹的街道,郑久旭来到了一处偏僻的小巷。
这里的房屋大多老旧,墙壁上爬满了绿油油的爬山虎,藤蔓密密麻麻,遮住了炙热的阳光,在地面投下斑驳的阴影,带来了几分难得的清凉。
就在这时,一阵凄厉的哭声打破了小巷的宁静。
“官爷,我求求你了!今年的庄稼被大水淹了,颗粒无收,我真的交不起税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跪在地上,对着面前的两个官差连连磕头,声音里满是绝望。
这老妇便是小梨的母亲陈大娘。
那两个官差平日里就欺压百姓,借着收税的名义敲诈勒索,每年都要在国家规定的税额之外,额外多收十分之一。
这样的负担,对于本就拮据的百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许多人家被逼得卖儿卖女都是常事,百姓苦不堪言。
官差当然知道陈大娘拿不出钱,却依旧面色不善。
其中一个官差一脚踹在陈大娘的身上,目光却色眯眯地瞟向旁边那间破旧的房屋。
屋里,腿脚不便的小梨正扶着门框,吓得浑身发抖。
“交不起税?那就把你女儿交出来抵债!”官差恶狠狠地说道,语气里满是贪婪。
陈大娘一听这话,就急了,连忙挣扎着爬起来,哀求的说道:“官爷,我求求您了,再宽限我三天!就三天!三天后我一定把税钱交上!”
陈大娘又开始不停地磕头,额头上早已磕出了血痕,渗出来的血珠顺着脸颊滑落,看着触目惊心。
官差看到陈三娘这副低三下四的模样,反而觉得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