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品入宫沐天恩 宝船列阵开眼界(第1页)
第一节
宣旨完毕后,三宝太监面带笑容,对贾母和贾琏作揖恭贺:“恭喜老太夫人,贺喜世子。”
贾母和贾琏连忙曲身还礼,并马上吩咐安排家宴。
酒过三巡,三宝太监感叹道:“本朝开国以来,除了魏国公、晋国公、黔国公这几家世袭罔替的勋贵,已近百年未曾在圣旨中称国公袭爵者为世子了,皆是称公子或袭爵者的。圣旨中,荣国公嫡世子掌印,——这八个字,破了上百年先例,皇上的这份圣宠,实在少见。”
贾母、贾政、贾琏口中连说:“谢主隆恩!”
郑三宝笑着对贾母说:“贤德贵妃知道奴才今日到荣国府宣旨,专门交代奴才,问好老夫人,请老夫人不必挂念。”
贾母一听,眼泪就下来了:“我实在是挂念元春丫头啊。”
王夫人也陪着落泪。
贾政一看,连忙劝道:“今日接驾天使,怎么哭哭啼啼,有失礼节?”
贾母拉着三宝太监的手:“全仗公公在圣上面前美言,也全仗圣上恩典!元春丫头在宫中,有劳公公多加照顾了。”
王夫人也流泪站起来曲身:“感念公公恩德。”
三宝连忙起身连称:“不敢当。”
转而郑三宝向贾琏轻声问:“二爷的腰伤,当真无碍了?”
贾琏连忙躬身,声音带着几分感激:“劳公公惦记,已无大碍。怎当得公公挂念。”
“怎么不当得?”郑三宝语气诚恳,“咱家在宫里三十年,像二爷这样,既重孝道,又守侠义的,真是头一个。”
贾琏道:“公公谬赞!愧不敢当。”
“当得,当得。”郑三宝笑着,也许是转移话题,目光落在旁边副案上的织锦样料上,“说起来,二爷的织锦当真是精妙。那日咱家把‘神机妙算’红狐狸纹样的锦缎呈给圣上,圣上还特意拿起细看,笑着说‘这纹样既文雅精典,又有孩童憨态,比宫里那些缠枝莲花纹鲜活多了’。”
贾琏惊喜道:“托公公的洪福!托圣上的恩典。”
“可不是托福,是咱家二爷有真本事。”郑三宝摇摇头,语气郑重,“圣上已吩咐,过几日会再下一道圣旨,正式将你家织锦列为‘宫用贡品’,往后每月按例供奉,尚衣局会派人来对接。”
贾家听闻,上下一片欢腾。对贾家来说,这个消息才是真正实实际际的大喜事。
贾赦告病,本不是什么光彩之事,当荣国公府里的大人卧病而无法处事时,汇报并奏请朝廷,暂由荣国公府里的的嫡子代掌印也是常规之举,一般批个“准”字即可,由礼部办理记录在案就行了,这次却史无前例的在圣旨中,为贾琏加了新的称呼“荣国公嫡世子掌印”,固然是贾琏的好事,毕竟多了个虚衔,但荣国府竟然连元春贵妃的父亲也无晋爵。而贾琏本身就是荣国公长房嫡子“掌印”两字更是含糊其辞,模凌两可,并无明确将来袭的什么爵位。
而贾家织造成为皇家贡品,意义却大不一样。这可是实打实的大好处。
贾琏连忙道谢:“臣代织锦坊的工匠们,谢圣上恩典!臣定当尽心竭力,不辜负圣上恩典,不辜负老祖宗与贾家的期望。”
郑三宝笑着举杯,“来,咱家特别敬二爷一杯,祝二爷往后事事顺遂,也祝贾家蒸蒸日上。”
贾琏连忙举杯回应:“谢公公吉言!”
宴席散时,已是午后,郑三宝起身告辞。
贾琏送他到府门,郑三宝叮嘱道:“二爷好好养伤,二爷年轻,正值奋发有为之年,有的是为贾家、为朝廷出力的机会。”
贾琏再次拜谢。
第二节
转眼又几日,贾琏的腰伤已彻底痊愈。
这一日上午,贾琏正在书房看林之孝送来的账本,平儿进来:“二奶奶让小厨房煮了莲子羹,说是补身子的。”
贾琏接过,看着平儿手里的莲子羹,碗里的莲子炖得软烂,还撒了些桂花,香气扑鼻,笑道:“跟二奶奶说,奶奶有心了。请她安心。”
平儿笑着道:“二奶奶昨儿还跟我说,等您伤全好了,要去清虚观上香,给您求个平安符,也给织锦坊求个兴旺。”
贾琏点点头,刚要说话,就见小厮兴儿匆匆进来,手里拿着个锦袋:“二爷,宫里来的人送了封信,说是郑公公让给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