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陈海事帝王侧 喜怀麟趾家门兴(第4页)
所有的辛苦、所有的奔波,在这一刻都变得值得了。
第三节
荣国公世子的嫡孙满月宴办得格外隆重。荣国府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门前车水马龙,宾客盈门。宁国府的贾珍、贾蓉,薛家的薛姨妈、薛宝钗、薛蟠,还有京城的勋贵世家、朝廷官员,都纷纷前来贺喜,送来的贺礼堆成了小山。
贾母坐在荣庆堂的上首,满面红光,接受着众人的道贺。邢夫人、王夫人坐在一旁,脸上也满是笑容。贾琏穿着一身大红的锦袍,腰间系着玉带,陪着宾客们饮酒畅谈,眉宇间满是喜悦与自豪。凤姐因为还在月子里,未能亲自出席,却也在西跨院设了小宴,招待女眷们。
宴席上,菜肴丰盛,酒香四溢。宾客们推杯换盏,欢声笑语,气氛热闹非凡。
“恭喜世子大人喜得麟儿!”一位官员端着酒杯,走到贾琏面前,笑着道,“令郎满月,真是大喜事,我敬世子大人一杯!”
“多谢多谢!”贾琏笑着举杯,与他碰了碰,“同喜同喜!”
“二爷,令郎日后定是个饱读诗书的大才子!”另一位宾客恭维道。
“过奖了。”贾琏笑着摆手,“只是希望他能平安长大,做一个有担当、有德行的人就好。”
正在这时,门外突然传来太监尖细的唱喏声:“太后懿旨到——”
众人闻言,连忙起身,整理衣袍,恭迎懿旨。只见一位穿着石青缎宫袍的太监,手里捧着一个黄色的锦盒,在左右两个分别各自捧着一个礼盒的小太监簇拥下,缓缓走进荣庆堂。
“老夫人大喜!奴才奉太后娘娘懿旨,特来贺喜。”周太监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对着贾母等人躬身行礼。
鸳鸯连忙指挥小厮们在堂中设好香案,铺好明黄色毡毯。周太监走到香案前,手中只捧着一个锦盒,面向众人,口中高喊一声:“传太后懿旨。”
贾府全府上下以及全部在场的宾客一听,全部跪下。
“皇太后懿旨:欣闻荣国公世子贾琏喜得嫡子,清秀聪颖,实乃贾家之福,皇家之喜。特赐名‘砚’。今赐太后墨宝一幅,御用长命锁一把,锦缎百匹,宫绸五十匹,白银一千两,以贺麟儿满月之喜。望荣国府悉心教养,使麟儿早日成才,为国分忧,不负太后厚望。钦此!”
“皇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众人齐刷刷跪下,齐声高呼,声音里满是喜悦与感激。
太监宣读完毕,走下台阶,笑着扶起贾母:“恭喜老夫人,太后娘娘特意嘱咐,让奴才转告您,麟儿是个有福之人,望您好生照料。”
“多谢太后娘娘挂念,多谢公公费心。”贾母拉着太监的手,“请公公转告太后娘娘,老身定当悉心教养麟儿,不辜负太后娘娘的厚望。”
“奴才一定转告。”太监笑着点头,又看向贾琏,“世子爷,太后娘娘还说,您西洋之行有功,又喜得麟儿,真是双喜临门,特赐您太后亲绘的《太白金星与松鹤延年图》一幅,愿您福寿安康,前程似锦。”
贾琏连忙躬身行礼:“多谢太后娘娘恩典,臣定当铭记于心。”
太监将懿旨、墨宝、长命锁等赏赐一一奉上,又与众人寒暄了几句,便起身告辞。贾琏亲自送他到府门口,看着他的马车渐渐远去,心里满是感激与震撼。回到荣庆堂,宾客们纷纷上前道贺,称赞贾家蒙受太后恩典,真是无上的荣耀。
贾政道:“太后娘娘此名赐得好!砚者,文房之基也,墨赖其研,字凭其生。咱们荣国府虽袭爵传家,却也需文墨承脉——你看这砚台,不事张扬却藏锋蕴藉,磨墨时沉静无声,落纸时方能显尽风华,恰如做人当有的沉稳踏实。日后这孩子若能如砚一般,腹有诗书、心存教化,便是咱们家族之幸,也不负太后这番期许啊!”
薛姨妈笑着对贾母道:“这可真是天大的福气!太后娘娘亲笔赐名,还题了诗,放眼京城勋贵府第,也没几家有这份荣耀。”
宝钗手中捏着一方素帕,轻声道:“姨妈说得是。我倒觉得,这砚台还有一层妙处——它不像笔易损、墨易干、纸易破,只要悉心养护,便能代代相传。太后赐名‘砚’,或许也是盼着荣国府的福气能如砚台一般,稳稳当当传下去,而这孩子便是承续这份福气的根基。再说,研墨需耐心,落笔需用心,这‘砚’字也在暗暗教孩子,做人做事都要沉下心来,方能有所成。”
她话音刚落,贾宝玉便笑道:“宝钗姐姐这回说得有理。砚台为‘文房四宝’之首,无砚则墨难成,无墨则文难就。太后以‘砚’为名,是盼这孩子能成为‘承文之基’,日后若能通晓诗书、明辨事理,可见太后娘娘也是真心为这孩子欢喜呢。”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话语间满是对“砚”字的称赞,也满是对荣国府添丁得宠的喜悦。贾母坐在一旁,听着众人的评价,笑得眼角皱纹都深了几分,抬手抚了抚贾琏的肩膀:“琏儿,再把太后赐的墨宝拿来,让大家瞧瞧。”
贾琏连忙让人取来锦盒,打开后,将墨宝展开。
众人围拢过来,只见太后亲绘的《太白金星与松鹤延年图》上面,还题着四句诗。
“锦书传驿使,
囊藏天下机。
妙理通今古,
计出定乾坤。”
一位老臣念着诗句,眼里满是赞叹,“这诗句真是妙啊,既写出了皇家的威严,又寓意着麟儿日后能有大智慧,定国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