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章 信用与利率(第6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988年10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加强利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利率管理进行了专门规范,初步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利率管理的主体地位和管理范围。1990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利率管理暂行规定》,对中国人民银行利率管理的职责范围进行了全面的界定,并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在利率管理中的职责。此时,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管理的范围覆盖了几乎所有涉及资金价格和对计息规则的管理。在完善利率管理制度的同时,通过适度扩大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和下放利率浮动权的形式,对利率管理体制进行了积极尝试。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申“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①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②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1996年以后,先后放开了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放开了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试办人民币长期大额协议存款;逐步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尤其是2004年,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步伐。2004年10月29日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该项政策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

今后,随着金融机构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将不断完善利率管理,扩大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权和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建设。

3。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展望

(1)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建设逐步深化。一方面改革了再贴现利率的形成机制,建立了再贷款浮息制度,优化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利率结构;另一方面,根据宏观调控需要,灵活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努力协调本外币利率政策,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机制不断完善,调控能力不断增强。

2006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进一步得到推进,中国人民银行2月9日宣布,允许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逐步加强利率,汇率市场化程度。今后要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资产负债管理和贷款风险定价的能力。为此,要加强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制度建设,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原则,建立完善的科学定价制度。同时,要加强中央银行利率管理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利率调控体系。

(2)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推进利率市场化

①打造利率市场化的微观主体基础。资产定价是商业银行业务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利率高度管制情况下,政府垄断了利率制定权,银行从业人员不需要掌握资产定价技术,也不需要构建有效的贷款组合来分散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则需要采集和积累各种风险分类数据,采用先进的利率定价技术手段,并建立科学的定价决策程序和内部授权制度。同时,商业银行要增强利率风险意识,强化利率风险管理,提高防范和控制利率风险的能力。此外,应积极推进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为商业银行等微观主体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手段。

③加强中央银行利率管理制度建设。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消除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间自由流动的制度壁垒,强化两个市场的沟通与联系,使央行能够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短期利率进而迅速影响长期利率和整个利率体系,从而深化利率传导效应和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本章小结

信用作为现代金融的基石,是指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根据借贷主体的不同,信用可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和其他信用形式。信用工具的种类很多,共同的特点是偿还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违反信用原则的失信行为越来越多。为了保证正常的经济秩序,要求从制度上规范经济主体的信用行为,构建社会征信体系,为社会信用的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利息是资金所有者因贷出货币的使用权而从借款者那里取得的一种报酬。利息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借贷本金的比率;利率的计量方法主要分为单利法和复利法,现实经济生活中更广泛的选择复利计息法,它能更准确地体现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有利于提高货币资金的时间观念和使用效益。

利率市场化是指逐步建立起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市场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过程,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信用?如何理解信用的特征?

2。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区分单利和复利,正确理解货币时间价值的内涵。

4。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以及你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设想。

本章参考文献

1。易纲,吴有昌。货币银行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张强。货币银行学。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3。张强。货币金融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4。周大中。现代金融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黄达。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稳步推进货币市场化报告,2005。

8。巫燕玲。粤民企资金告急利率暴涨民间借贷火爆。亚太经济时报,2004-06-18。

9。中国人民银行政策文件。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3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