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章 信用与利率(第5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国家主要利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来调整利率,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中央银行利用手中所掌握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变动再贴现率、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或直接干预各种存贷款利率,都会通过不同途径对利率水平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在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时,预期利率是下降的;在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预期利率是上升的。

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财政开支的增减和税收变动。当政府支出增加时,直接提高投资水平,因此引起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的上升;在既定收入水平下,政府增加税收直接使人们的实际收入下降;减少储蓄和投资,导致国民收入下降;同时减少货币需求,货币供应量不变时,利率下降。因此税收增减往往与国民收入和利率水平呈反方向变化。

5。国际利率水平

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影响,世界市场的利率总会通过国际资本的流动对一国利率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不论国内利率水平高于或低于国际利率水平,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都会引起货币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化,因而必然引起国内利率的变动。

3。3。2西方学者的利率决定理论

1。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

古典利率理论是一种实际利率理论,形成于17世纪,由庞巴维克和费雪创立,流行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古典学派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认为利息率取决于资本的供给和需求两个因素:资本供给来自人们节制消费即储蓄,资本需求指厂商的投资。这样,储蓄和投资成为决定利率水平的两大因素。

资本供给即储蓄,储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增加,所以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资本的需求即投资,投资流量会随着利率的提高而减少,所以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而利率的变化取决于投资量与储蓄量的均衡。如图3-1所示,资本供给即储蓄用S曲线表示,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S=S(r),该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资本需求即投资用I曲线表示,投资与利率成负相关关系,随着利率的提高而下降。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I=I(r),该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两线相交的点所确定的利率Re为均衡利率。在Re点处,每个资金需求者均可如数获得贷款;每个资金供应者都愿意满足所有的借款需求。如果储蓄量增加,而投资量不变,那么由于S曲线向右移动至S′,均衡利率水平就会下降到R1。显然,若储蓄量不变,投资量增加,那么由于I曲线右移到I′,均衡利率水平就会上升到R2。

古典利率理论的供求分析法是十分简单的,然而却具有明显的合理性,为以后的各种利率理论所广泛采纳和接受。按照这一理论,只要利率是灵活变动的,它就和商品的价格一样,具有自动的调节功能,使储蓄和投资趋于一致。因为当投资大于储蓄时,利率就会上升,从而使储蓄增加,投资下降,两者最终趋于一致;反之亦然。因此经济不会出现长期的供求失衡,它会自动趋于充分就业水平。

图3-1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

2。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息是放弃流动偏好的报酬,是一种纯货币现象。因此,利率水平就不是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市场的货币流通量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的变化是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变动的结果。利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相均衡的水平。利率与货币需求成正比,与货币供给成反比。

货币的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在中央银行不改变政策时,货币供给量将保持不变。因此,货币供给量不受利息率变化的影响。如图3-2所示,货币供给曲线M由货币当局决定,在坐标中表现为一条垂直线。货币的需求量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化,与利息率反方向变化。货币需求量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叫做流动偏好函数。流动偏好函数的图像叫做流动偏好曲线,如图3-2中的曲线L所示。货币需求量与利息率反方向变化,在坐标中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利息率是由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相等时决定的,如图中Re所示。在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流动偏好保持相对稳定。在中央银行改变政策时,货币供给量将发生变化,M曲线将随之移动,则利息率发生相应变化。

图3-2凯恩斯学派的利率决定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为我们揭示了一条货币作用于实际经济的途径(即所谓的货币传导机制),即货币供给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下降,并进而影响到投资及实际收入。

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之后,他的学生罗伯逊提出了借贷资金利率理论,试图将实际因素及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综合起来考虑。这一理论受到俄林和勒纳等经济学家的支持,并且成为一种流行的利率决定理论。

借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既然利息产生于资金的贷放过程,那么就应该从可用于贷放的资金的供给及需求来考察利率的决定。借贷资金的需求由以下部分组成:个人消费借款,即个人消费超出其收入部分;企业借款(投资),即企业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的资金;政府借款,即政府自我平衡财政收支或进行公共事业的投资而借款;窖藏,表示人们持有现金而不出借。借贷资金的总需求是利率的反函数。反映在图3-3中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借贷资金的供给由以下部分组成:个人储蓄,取决于收入的高低;企业储蓄,即折旧金与未分配的利润;政府增加的货币发行;银行信用。借贷资金的总供给是利率的同向函数。反映在图3-3中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利率越高,借贷资金的供给越多;利率越低,借贷资金的供给越少。借贷资金说认为借贷资金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点决定着利率水平,反映在图3-3中是均衡点Re。

图3-3借贷资金说的利率决定

3。3。3利率市场化改革

1。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市场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过程,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1)利率市场化并不是指利率百分之百由市场自由决定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加大利率由市场决定的比重,并不是指利率百分之百由市场自由决定。各国货币当局都掌握一定的控制利率,并对市场利率发生作用的权利。以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为例,它在1986年完全废除Q号规则后,美联储仍通过它所掌握的贴现率来操纵市场利率的变动,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始终习惯于把美联储的贴现率当成一个基准利率来看待。

(2)完善的金融市场是利率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转化的过程,一旦这一过程完成,利率市场化也就彻底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所要求的金融市场应具有如下特征:品种齐全、结构合理的融资工具体系;规范的信息制度;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富有竞争意识;建立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特色的监管体制。

金融市场发育成熟,人们可选择多种金融工具。这样既分流了银行中介机构资金资源,迫使其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了银行参与竞争的能力,又可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分散银行风险。完善的金融市场有利于提高银行经营者素质,存款也不再是银行唯一的资金来源,利率放开后对银行冲击比较平缓。智利、土耳其等国利率改革不成功的一个共同原因就是,利率改革是在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贸然行事;而利率改革成功的国家如日本,则是在积极培育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后完全放开利率的。

从管制利率到市场利率,不可避免地要引起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些波动,为保证这一转变顺利进行,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利率放开后,引起社会震动小的国家和地区,都具备良好的金融监管能力;与此相反,放松利率管制后出现大幅上升甚至金融危机的国家和地区,大多未建立起有效的监管。

(4)利率市场化采取渐进式比较合适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的观点,只有一国宏观经济稳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同时存在时,才可能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否则需要一个创造条件的过程。大多数国家在实现利率市场化之前通常都不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所以必须采用渐进式改革,比如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就是通过渐进式利率改革,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保持对利率的灵活管理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的步骤是由各种利率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本身成熟程度来决定的。在海外,一些国家的利率市场化都是先从发展货币市场入手,通过增加短期金融工具产品和扩大货币市场规模来完善货币市场,使非贷款类短期金融资产利率自由化,从而产生一个可靠的货币利率信号,形成对银行存贷款利率的促动,最终形成市场化的利率体系。比如日本是先国债,后其他品种;先银行同业,后银行与客户;先长期利率,后短期利率;先大额交易,后小额交易;最后扩展到所有利率的自由化。

2。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

(1)改革开放前的利率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迅速集中资源,重建经济,稳定物价,国家对利率进行了严格管理,并灵活调整利率水平,实行差别利率,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期间,受对利率认识的局限和“左”的思想的影响,利息被看作是某种资本主义的东西,利率管理也向简化档次、降低水平的方向发展,利率在国民经济中的调控作用不断弱化,但利率集中管理的体制仍然没有改变。

(2)改革初期的利率管理体制

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确立,国民经济管理逐步由事务管理转向价值管理,调控方式逐步由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控制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控制,利率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性重新显现出来,利率管理体制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