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04(第3页)
据钝夫所记及辟疆自述,则畹芬、小宛与辟疆之关系,亦同河东君之于辕文。辕文负河东君,辟疆复负陈、董。辕文为人自不足道,辟疆恐亦难逃畏首畏尾之诮。但陈、董、柳三人皆为一时名姝,陈、董被劫,柳则独免,人事环境,前后固不相似,而河东君特具刚烈性格,大异当时遭际艰危之诸风尘弱质如陈、董者,实有以致之。吾人今日读牧斋垂死时所赋关涉柳、陈、董之诗,并取冒、钱、宋对待爱情之态度以相比较,则此六人,其高下勇怯,可以了然矣。
复次《痛史》第二十种附录《纪钱牧斋遗事》云:
先年郡绅某黄门尝纳其同年亡友妾,虽本校书,终伤友谊。绅称清流,竟无议之者,亦士大夫之耻也。
寅恪案:“某黄门”疑指许誉卿,“其同年亡友”疑指申绍芳。《板桥杂记(中)》云:
〔卞〕玉京有妹曰敏,颀而自如玉肪,风情绰约,人见之,如立水晶屏也。亦善画兰鼓琴,对客为鼓一再行,即推琴敛手,面发赪。乞画兰,亦止写筱竹枝、兰草二三朵,不似玉京之纵横枝叶,淋漓墨沈也。然一以多见长,一以少为贵,各极其妙,识者并珍之。携来吴门,一时争艳,户外屦恒满。乃心厌市嚣,归申进士维久。维久,宰相孙,性豪举,好宾客,诗文名海内,海内贤豪多与之游。得敏,益自喜为闺中良友。亡何,维久病且殁,家中替。后嫁一贵官颍川氏,三年病死。
检《明史》二一八《申时行传》末云:
孙绍芳,进士,户部左侍郎。
同书二五八《许誉卿传》略云:
许誉卿,字公实,华亭人。万历四十四年〔丙辰〕进士,授金华推官。天启三年,征拜吏科给事中。赵南星、高攀龙被逐,誉卿偕同列论救,遂镌秩归。庄烈帝即位,起兵科给事中。薛国观讦誉卿及同官沈惟炳东林主盟,结党乱政,誉卿上疏自白,即日引去。〔崇祯〕七年,起故官,历工科都给事中。誉卿以资深,当擢京卿,〔谢〕升希〔温〕体仁意,出之南京。先是福建布政使申绍芳欲得登莱巡抚,誉卿曾言之升,升遂疏攻誉卿,谓其营求北缺,不欲南迁,为把持朝政地,并及嘱绍芳事。体仁从中主之,誉卿遂削籍,绍芳逮问,遣戍。
《小腆纪传》五六《申绍芳传》云:
申绍芳,字维烈,长洲人。万历〔四十四年〕丙辰进士,由应天府教授升部郎。出为山东按察副使。累官户部右侍郎。弘光时,起原官。僧大悲之狱,词连绍芳及钱谦益,二人疏辨,获免。
然则霞城与维烈同为万历丙辰进士,公实历任诸科给事中,号为清流,且与绍芳交好。上引《列朝诗集·王微小传》中,牧斋目霞城为“颍川君”,故综合《痛史》《板桥杂记》《列朝诗集》《小腆纪传》推之,《痛史》所指“某黄门”,殊有为许誉卿之可能。因恐世人读《痛史》者以“某黄门”为陈子龙,故辨之于此,以俟通人之教正。
《初学集》二十上《留惠香》云:
舞衣歌扇且相随。(余句见前引。下三首类此。)
《代惠香答》云:
桃花自趁东流水。(寅恪案:倪璠注《庾子山集》四《咏画屏风二十四首》之九“流水桃花色,春洲杜若香”,牧斋句出此。)
《代惠香别》云:
春水桃花没定期。(寅恪案:倪注《庾集》五《对酒歌》:“春水望桃花,春洲籍芳杜。”牧斋句出此。)
《别惠香》云:
花信风来判去期。
《仲春十日自和合欢诗四首》,其一云:
绿波南浦事悠悠,天上人间尽断愁。却扇风光生帐底,回灯花月在床头。平翻银海填河汉,别筑珠宫馆女牛。试与鸱夷相比并,五湖今日是归舟。
其二云:
绮窗春柳覆鸳鸯,万线千丝总一香。应有光芒垂禁苑,定无攀折到垣墙。宫莺啼处为金屋,海燕栖来即玉堂。最是风流歌舞地,石城山色接吴昌。
其三云:
数峰江上是郎家,翰苑蓬山路岂赊。立马何人论共载,骖鸾有女喜同车。饭抄云母层层雪,笔架珊瑚段段霞。宿世散花天女是,可知天又遣司花。
其四云:
画屏屈戍绮窗深,兰气茶香重幄阴。流水解翻筵上曲,远山偏识赋家心。诗成刻烛论佳句,歌罢穿花度好音。休掷丹砂成狡狯,春宵容易比黄金。
《春游二首》,其一云:
踏青车马过清明,薄霭新烟逗午晴。日射夭桃含色重,风和弱柳著衣轻。春禽欲傍钗头语,芳草如当屐齿生。每向东山看障子,不知身在此中行。
其二云:
韶光是处著芳丛,轣辘香车辗镜中。拂水涧如围绣带,石城山作画屏风。柳因莺浅低迷绿,花为春深历乱红。璧月半轮无那好,碧桃树下小房栊。
寅恪案:以上六题共十首,其作成时间当不尽依先后排列。鄙意《代惠香别》及《别惠香》两题,实作于《春游二首》之后,因其与《留惠香》及《代惠香答》两题俱为有关一人之诗,且同用一韵,以便利之故,遂并合四首为一组耳。所以有此揣测者,据《别惠香》诗之“花信风来判去期”及《春游二首》之一之“踏青车马过清明”等句,证以程大昌《演繁露》“花信风”条云:“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及郑氏《近世中西史日表》崇祯十五年清明为三月六日。(郑《表》或有差误,但所差亦不过一二日也。)则知惠香之离常熟返苏州,实在十五年三月初六日以后,而《代惠香别》及《别惠香》两题,转列于《仲春十日自和合欢诗》以前,其非尽依作成时间先后排列,可以无疑也。
综合言之,此六题十首之诗,乃述己身于崇祯十五年初亲往苏州迎接河东君同返常熟,惠香亦伴柳钱至牧斋家,淹留浃月后,始独归苏州之一重公案也。
关于惠香一组诸诗,前已有所论证,兹不须多述。但于此特可注意者,即“舞衣歌扇且相随”之句,盖指惠香此次随伴河东君同来常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