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漂洋的思绪(第2页)
卡米耶克洛黛尔,注定要在石头中永生。她是罗丹的石头,是爱情的石头,也是自己生命的石头!她天生热爱雕塑,甚至不顾母亲的激烈反对,毅然决然走向石头。她在离群索居、孤独无助的日子里,仍然打磨着她的石头,甚至为石头发疯!
她就是罗丹博物馆展出的那场爱情的主角。她对于罗丹的意义,远不是旁人所能想象与理解的。要燃烧这么多冷冰冰的石头,让它们全都滚烫灼人,没有深沉炽烈的爱,没有火山一样爆发的**,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克洛黛尔雕塑上给了罗丹以创造——她给罗丹作模特,让罗丹那双敏锐的手触摸她的胴体,直接激发雕塑家的创作欲望;她燃烧一代大师的生命,他们疯狂的爱达到如此令人销魂的境地,仿佛只有它才是人生最高的幸福,是人活着的全部目的和意义,是生命最美最辉煌的诗!
他们的爱给了罗丹雕塑以灵魂。
当你站到《吻》《沙恭达罗》《永恒的偶像》雕像前,他们就向你发出了挑战:如此痴情、疯狂的爱你有过吗?这些雕像终将使人醒悟:没有爱的生命是黯淡的!那是没有生命的人生!是石头僵死在漫漫岁月里的墙体中。
克洛黛尔对自己的爱情是这样描述的:女子的身躯弓成了S形,她已失去了力量,她沉醉在自己的爱情中,右手轻揉自己的**,左手仿佛不再是自己的,软绵绵垂挂在男子的右肩上,低垂的额头也由男子仰着的脸顶起——就像身体不再属于自己了,已经献给了伟大的爱神;男子双膝跪地,失去了理智,头仰成了直角,双手轻轻地抱向女子的腰,害怕碰碎似的,充满着无限的怜爱与万般的柔情,这是以一生作底蕴的深厚的爱,是两颗灵魂的融化与燃烧……克洛黛尔一寸一寸把自己无限的爱意凿进石头,让它像灵魂一样战栗。
我并不知道这座雕塑是她创作的,偶然的机会得知它叫《沙恭达罗》时,我知道自己犯下了一个错误:这件摆放在罗丹作品中的雕塑,竟超越了罗丹所有的作品,成为最震撼我的雕像。仿佛是爱欲把石头扭曲了,它比所有雕塑表达的爱更疯狂,更像一场风暴。
是爱情使她的石头获得了生命的魔力。是爱情的一星火苗,点燃了石头的荒漠。爱情,把她与罗丹的创作交融为一体,相互影响,相互启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致分不清是谁在创作。
罗丹博物馆,那场一百年前的爱情仍然活着!雕塑家要让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永远持续下去!
六
1883年,罗丹认识卡米耶。克洛黛尔时,她才19岁。雕塑家布歇把克洛黛尔带到罗丹面前的那一天,她的美让罗丹暗暗吃惊。从此,克洛黛尔作为罗丹的学生与助手,在罗丹的工作室待了五年。罗丹对这位有强烈个性与才情的女子大为心动,两人很快坠人爱河。他们平等地讨论问题,几乎无话不谈。罗丹说:“我告诉她事物的精髓所在,而她所发现的精髓,却总是属于她自己的。”罗丹让她独立完成一些习作,并把创作中的作品如手、脚交给她去雕塑。旁人说:“捏黏土这活难不倒她,她摆弄起石膏来那么驾轻就熟,凿起大理石既有劲又准确,甚至比罗丹还棒。”
1888年后,克洛黛尔从家里搬出来,住进了离罗丹的佩伊恩园很近的意大利街113号,他们在这里一起创作、相爱。克洛黛尔的脸和身体时时出现在罗丹的作品中,《沉思》《黎明》《圣乔治》《法兰西》《康复中的女病人》《达娜哀》都是以她为原型雕塑的,甚至《地狱之门》也有她的影子。《沉思》中的克洛黛尔“从汗涔涔的浓睡中缓缓苏醒的脸,晶莹明净,充满生命力”。最后,身边没有克洛黛尔,罗丹就找不到灵感与创作的热情。
克洛黛尔在给罗丹的信中写道:“我晚上光着身子睡觉,好让自己觉得您就在身边。醒来时却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克洛黛尔甚至凭着记忆雕塑出了罗丹像。罗丹见到这尊胸像时,激动地称克洛黛尔已是一位大师了!在举办他自己的雕塑展时,他甚至把这尊胸像放在最显要的位置。
10年里,他们在这巨大的爱的漩涡里沉浮。罗丹在圣路易岛附近他的私人工作室与克洛黛尔第一次幽会,几天后,他就在意大利广场附近找到了一间新的工作室,他们每周两天去那里幽会。只要与克洛黛尔在一起,巴黎就变得温馨浪漫。他们观赏歌剧,去卢森堡公园看雕塑,绕城闲逛。更多时间,他们在一起进行创作。
两个人的秘密被他事实上的妻子罗丝发现,他们不得不东躲西藏。在公开场合,他们是师生,一旦进入两人世界,哪怕是在那些堆满了雕塑与大理石碎屑的工作室,哪怕全身都是石膏粉末,他们都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抚摸着,无法克制的情欲让他们疯狂一不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间,滚烫的肉体在躺椅上、泥地上、工作间幽暗的角落里一起燃烧着。
他们一起到巴尔扎克的故乡图尔、南方雷诺阿的昂蒂布去度假,像新婚蜜月一样度过幸福而美好的时光。
那些杰出非凡的作品就在燃烧的爱情中一件件诞生了!
七
然而,美好的东西总是易碎的,她们是花,是朝露,不像石头那样有坚硬无比的品质。爱情,在悲剧到来时更显出她的絢丽、残酷和凄美!容不得一粒沙子的克洛黛尔,越来越强烈地要求罗丹抛弃罗丝,与自己结婚。罗丹不能答应,他甩不下这个多年的伴侣。终有一天,克洛黛尔一气之下离开了罗丹。
罗丹念念不忘,多次去找,都被她拒之门外。
一段时期,克洛黛尔埋头自己的创作,在沙龙展中,她展出了作品《小夏特莱娜》《圆舞曲》《窃窃私语》《浪》《克洛托女神》和《成年》,一时名声大振。但很快,她倔强的性格,使她与外界隔绝了。她在蒂雷纳大街一间老房子里把自己关了起来,渐渐地生活陷人困境。罗丹想帮她,但遭到了拒绝。罗丹只能通过第三者悄悄进行,但对克洛黛尔作用甚微。
她脾气变得越来越乖戾,最后出现被迫害妄想症。爱无法得到只得转为恨,她指责罗丹偷了她的一件大理石作品,甚至威胁罗丹“别走近我的工作室”。他们两人的作品的风格太接近了,克洛黛尔感到自己被剥夺了自成一家的权利,她的精神被罗丹汲去并滋养了他的才情。而克洛黛尔无论怎样努力,创作出十分杰出的作品,也无法摆脱“罗丹的学生”的称号。她气馁了,并因此越来越消沉。
1905年,她的妄想症越来越重,觉得罗丹在给她设计陷阱,性情完全改变,她亲手毁掉自己的作品,有时一连数月不见人影。1913年3月10日,几位医生砸开紧闭的大门,只见克洛黛尔全身**、披头散发蜷缩在一角,身边是她砸碎的塑像。她的精神已经完全失常。医生给她套上紧身衣,拉上了救护车,把她关进了埃弗拉尔精神病院。
罗丹怀着悲痛的心情去看她,克洛黛尔已不认得他了,两人形同陌路。罗丹的靠近,使她情绪失控,他不得不痛苦地退出。
随后,克洛黛尔被转到蒙德弗尔格,最后在阿维农的一家精神病院去世,一关就是30年。
她去世时,身上没有一件有任何价值的东西,甚至一件纪念品也没有留下。世人早已忘记了她的存在。一位天才至死也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
八
一百年,只剩下了一些石头,它们在比隆冰冷的石墙里面站立着。春去秋来,石头上的爱不曾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一百年,石头的影像映到了胶片里、印到了书本里,从这里出发,散发向整个世界,散发向一百年中的一个个晨昏。罗丹的名字以各种文字在世界风行,以各种声音在人们的唇齿间发出了响声,像太阳一样照耀了世界。但他的爱情被抛下了,他的杰出的非凡的爱的塑像被抛下了,克洛黛尔被抛下了。只有这个小小的空间,他们用生命创造的石头雕像,把一场曾经是刻骨铭心的爱悄悄守护、永远地张扬。石头,成了爱的海枯石烂永不改变的誓词,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寻觅不到的永恒之爱,在石头里成为了永远。个人的感受留下来了,飘忽与坚硬、瞬间与永远的统一,在艺术中得以实现。
博物馆,四周绿树成荫,后花园里,树木成林,草地常绿,喷水池每天喷射着如雪的水珠。罗丹的雕塑《加莱义民》《巴尔扎克》《思想者》《地狱之门》静静地立于树木下。参观者三三两两,悠闲自得地边休息边观赏。与那些爱情主题的雕塑相比,它们并没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尽管它们耗费了罗丹大量心血,让他感到疲惫、苦闷和焦躁,但它们找不到生命的体验。
仍然是石头的墙,前后左右包围着,在迷宫一样的街道行走,我的目标已失去。巴黎,这一刻,只剩下一个空空****的黄昏,飘忽的不只是一个游子的心,还有空中暗淡的光线,它随我的目光洗暗了一块又一块冰冷的石头,像一个遥远的世纪被时光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