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漂洋的思绪(第1页)
第五辑漂洋的思绪
**溅活的石头
一
石头切削变成墙体,一块块叠压着,成了巴洛克、哥特式的建筑。一条马路一条马路,横着竖着展开,平行地铺,十字架一样交叉地铺——石头的巴黎,工匠们的砌筑,几百年僵固成永恒的形状。人工打凿的痕迹,让它们获得瘠薄的历史感。所谓历史感,只是生命的陈迹。
下午,徒步巴黎街头,从巴黎圣母院,沿着塞纳河,经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左拐往南,左右,石头的房屋紧逼过来,手里,一张巴黎地图,我的目标只有一个小点:罗丹博物馆。我想象着另外一种石头。那些石头也许变成心灵的语言,表达了生命的气息。
脚在石头上橐橐叩响,一种轻浮而空**的感受——人在石头的空间飘忽,而石头的坚硬却相连着永远。人不能永生,依赖什么,人能够把个人的感受留下呢?我这样的过客,偶然地走过,却有深刻的孤独与虚幻的人生感受。我依靠的只有文字。然而,语言在脑海回闪,心却孤立无援,无法言说内心于万一。
一百年前,罗丹走过时,同样轻浮的脚步声飘过,他的心依傍着石头,会有我同样的无望吗?或许,坚固的石头能抵近他的心灵?
克洛黛尔,一个有法兰西线条美的女子,让这个行走于巴黎的人,再也扑不灭一颗心的燃烧。来自心灵的挚爱,让他寻找汉白玉的大理石。那是他的语言,倾诉内心情感的语言。人在孤独时,需要表达;人在思念和爱时,也同样渴望倾诉。一颗心不能承载太多,更不能没有另一颗心的共鸣、慰藉,去克服人与生俱来的孤单。那场燃烧过石头的爱,罗丹会痛苦于表达吗?
他知道石头的永恒与自己走过巴黎的空虚。他把所有人的外衣都剥去,只让**的身子面对钢凿,他不愿未来服装的陈旧气息表现在自己的雕塑上,而人的肉体是不会过时的。他的爱也必定是以生命作底色。他用石头让飘忽的爱永存。
二
罗丹博物馆,僻静的瓦雷纳横街,铁栅的大门,有弯曲成草木的铁花。一栋二层楼的石头房,在一片绿草地中待得安安静静。这座为罗丹向往的比隆公寓,晚年的他曾租住在这里。他向法国政府提出:把自己所有的雕塑作品及藏品无偿捐献给国家,这座国家的公寓则改名为罗丹博物馆,存放他的作品、藏品。罗丹的愿望在他生前变为了现实。
买票,人大门,再过闸人房。大厅,一组古希腊雕塑:手臂、腿、没有头和四肢的身躯……残缺的肢体,刚感受一种残忍,瞬息间——美在躯体的每个部分呈现出来——雕塑者神奇地赋予了它们生命一女性肌体诗一般的性的**力。它们从死亡的形式里(人的残肢)获得了独立的生命——它们是有表情有欲望的人体的象征。
若是真实的人体,这样的场面多么残暴恐怖。但石头雕刻的不会,它从冰冷的岩体活了过来。
罗丹为什么在自己的博物馆大厅摆放这些残缺的雕塑?这些雕塑也许是罗丹生前收藏的,甚至,还可能是罗丹亲手布置的。她们是否表明主人对于人体的热爱尤其是对于女人体的迷恋?“这个女人的肩膀,多么令人心醉!真是完美的曲线……你看这个女人的胸部:饱满的**,美妙无比,叫人怜爱。如此的优美,简直非人间所有!你看另一个女人的臀部:多么神奇的起伏!软玉温香中,肌肉多么美妙!真是令人拜倒!”罗丹的话好像就隐匿在雕塑里面。这些雕塑的“元件”,在罗丹的人生与创作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们甚至是雕塑家创造的**所在、生命所在!
三
曾经在书中见过罗丹的《思想者》《加莱义民》《地狱之门》《青铜时代》《欧米哀尔》《施洗者约翰》,它们全被赋予了重大意义和宏大思想,雕塑最终成为抽象思想的解说而变得空洞。以致想象中,雕塑家成了一位圣人,他冥思苦想,眉头紧锁,总在思考着人类重大的命题。
然而,这完全错了。罗丹博物馆,让不了解罗丹的人震惊!
罗丹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表现他的内心,他要表达心灵在爱情中的煎熬与沉醉,他要留住人生最美好的一刻,留住自己生命最真实的战栗。石头,罗丹拥有了它;石头,获得了一个人的灵魂,从此不朽。
罗丹拿出了重要的展室,来展示他那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石头从石头上消失了,大量充满了爱与欲的男女人体诞生。他们是那样富有**,每一块肌肉都散发出生命的梦想、期待和超越,这是爱超越于现实进入梦境般的雕塑。罗丹对于女性的迷恋与崇拜,以至于他雕像的每一个毛孔,都在因异性的触摸而颤抖,甚至手还不曾触及,每一个毛细管就已感到了电击一般的颤抖,灵魂在紧缩,一丝一缕,在洁白如玉的大理石上律动着,连呼吸都屏住了——罗丹女人体雕塑洋溢出性的激越与诗一样的沉醉,她们是色情的,又是诗意的;心灵的战栗——肉欲里分明有强大而深沉的爱。这些冰冷的大理石第一次获得了如此鲜活的生命!石头有罗丹的呼吸,有他对于爱的深刻体验,有他创作的**与灵感,敏锐的触觉和魔幻般的力量!
这种魔力,让石头的每个部分,都流泻出生命,让每一块肌肉都有了感人的表情:女人的手掌慢慢松开,羞涩让她的五指微微握着、蜷曲着,像一张轻轻开启的唇;男人的手悄悄地、胆怯地,然而又是无比勇敢地靠过来,他的手朦胧了,正如迷乱的心被奔涌的血流冲撞得恍惚,所有的意识都集中到了大拇指尖,它轻轻碰到了她的手指,那是电击一样的时刻,千钧之力释放至全身。心灵在这一瞬融合,爱在这一刻得到了强大的共鸣。手是心灵的触角,像一声春雷带来一场豪雨,像一缕阳光,照亮一座幽深的峡谷。罗丹《情人的手》只雕了两只手。
男人左手尖轻轻放到了女人的大腿,右手犹疑着,不敢轻易去触摸女人的背;女人坐到了男人的腿上,她俯下身,侧转身子,左手温情地抱着男人的脖子,脸在慢慢靠近,如荷初张的嘴唇战栗着,彼此已闻到了对方的气息,急迫又沉迷的气息。吻,仿佛是以身相许的一刻,这一刻表现在男女两张忘情的脸上,表现在男子颈背紧绷的肌肉和女子柔滑的腹部,甚至表现在一条小腿——男子轻轻扭转右腿触到了女子的小腿,女子的脚离地轻轻踮起……罗丹选择火山一样**爆发前的一刻,这是灵魂出窍的一刻一雕像《吻》就这样把心灵的**全部宣泄。
女子跪下了,双手慢慢下垂,头微微低下来了,看着靠向她胸前的男人,像一尊爱神,一动不动,凝视着他,充满着圣洁、献身的神情,这是一个正在为爱情敞开心扉、放弃一切的女人;男人把双手反绞到背上,膝跪得更低,他要用脸和胸膛埋进她的身体里,他在嗫饮着爱的甘露,是那样忘我、沉醉与圣洁,如同委身一片广袤的爱的大地,一片风光无限的花圃,向着爱的深处沉落……献身于爱的崇高冲动在《永恒的偶像》上洋溢!
四
罗丹内心的爱是多么强烈!我第一次相信了:石头对于心灵的直接表达原来可以胜过千言万语!相比抽象的文字,石头直接呈现了感情。
罗丹的石头是这样惊心动魄,石头上燃烧的生命,让人看得见灵魂。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在逝去一百年后,仍然让人目睹,如在现场,让鲜血在血管中偾张,让身子颤抖。那一场相爱,竟把生命变成了一条**跌宕汹涌澎湃的大河,冲决岁月的河床,在悠远的历史中留下灾难般的遗迹——这一切都在石头中!罗丹把自己的爱表达到了极致!让人类那颗爱着的心超越了人世的沉浮变幻与生死。
博物馆里,许许多多小的双人像,他们有的甚至还埋在大理石中,只挣扎着露出手脚、臀和背,或者男女肢体纠缠在一起,但身体还没有完全从石头中脱胎而出,但他们全都表现了爱得死去活来的情与欲,欢愉的冲动与无法抑制的痛苦,像深陷泥淖,难以自拔。有一只手举着一块石头,石头里的男女双人体缠绵着。雕塑家是想表现上帝之手塑造了圣洁而炽烈的人类之爱?还是以一种距离凝视爱的神秘诞生,或者是把玩着她,企求获得某种超越?
爱的**裸的表达,在罗丹的石头上获得了成功。它让所有的心灵受到震撼。人们甚至不敢面对,就像面对了自己的“隐私”。它就像一把火,烧毁一切掩饰,也烧毁一切虚伪的感情。人们无法承受,甚至诋毁其伤风败俗。
罗丹再也不顾忌了,在这座公寓,他把自己对于女人对于爱情的狂热毫无遮掩地展示出来。甚至古希腊女人肢体的雕塑也摆在了最醒目的地方,他是在为自己那些同样杰出的男女人体雕塑寻找根据、抗争一些什么——他们并非广为人知,并被普遍地欣赏。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