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依据(第2页)
(2)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打造强势学科,提升发展学科,扶持薄弱学科,力争2~3个学科组成为省内和国内的优秀学科组;坚持稳步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继续引领全市的新课程改革。
(3)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制订校本课程开发规划,分阶段、分学科、分专题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实行教师申报、学校立项、专家评审、学生试用的办法。开发10门左右的校本课程,正式出版校本教材,初步建立起学生选修课程体系。
4。素质提升工程
(1)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学德育大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同时结合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继续将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核心内容的德育摆在学校工作首位,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德育管理,优化学校的德育环境,提升德育工作的整体质量。
(2)以“德育实效”作为德育工作的实施原则和追求目标,以德育课程为载体,有效促进学生“品德内化”的德育模式,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和道德需求,从他律到自律,从自律到自育,实现品德内化,达到人格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境界。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加相关人员配备,成立心理健康教研组,开设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完善心理辅导制度。
(4)继续贯彻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方针,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巩固,不断扩大高考成果。不断研究高考,积极应对高考,确保高考升学重点率、高分率、名校率在全市的领先地位,升入名牌大学的学生人数每年都有新的增长,力争每年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人数保持在全省的前列。
(5)努力完善学校学科竞赛制度,保持学校优势项目,加强薄弱学科竞赛辅导的力度,在各级学科竞赛中确保在全市的领先地位,并进入全省前列。
5。文化培育工程
(1)传承、发扬学校的百年文化积淀和优秀传统,继续对学校文化传统进行梳理,同时根据时代的变化,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2)培育高端精品文化,倡导经典阅读活动。学校制订经典阅读书目,鼓励、指导学生开展经典著作阅读报告会、讨论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尊重经典、亲近经典、理解经典。
(3)实施学校CIS规划工程,以更生动的时代形式反映学校优良传统和办学理念,反映学校开拓、创新、高要求、跨跃式发展的精神追求。
(4)继续加强学校现有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加强对体育、艺术特长生的培养,提升学校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的质量和品位。
6。特色示范工程
(1)巩固学校在东莞基础教育中的领先地位,使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满足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
(2)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带动和促进周边学校发展;加强对韶关曲江中学、东莞塘厦中学等对口帮扶学校的人员、智力、资金的支持,发挥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3)继续帮助办好初中部和松山湖学校,打造教育品牌。
(4)广泛开展英语课程教学实验,继续推动英语教育特色学校工作,在抓好英语常规教学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英语应用教育,特别是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5)借助东莞的IT产业优势,加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巩固我校在中学生信息奥林匹克竞赛上的领先地位;加大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完善学校主页和各部门专题网站建设,充实教育资源库;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6)加强学校社团建设,优化特长生培养、训练条件。加强学校足球队、篮球队、排球队等球类竞技项目的建设,提升学校合唱团、文学社、话剧社等文艺社团的质量,使它们成为学校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品牌队伍,使东莞中学成为体育和艺术高级人才的摇篮。
(7)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瞄准全国中学生发明创造大赛、Intel工程科技大赛等国内外重大比赛,加强学生科技制作与发明的辅导工作,建立参赛学生发现和选拔制度,实行主教练负责制,建立针对各类竞赛的专用活动室、资料室、实验室,配备一流设施,力争使科技创造发明大赛人数逐年增加。
(8)设立学校人文教育工作室,制订学校人文教育计划,系统开设人文选修课,通过人文著作导读、人文讲座等途径,普及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精神素养,使之成为学校发展新特色。
7。后勤优化工程
(1)加大校园硬件建设投入力度,更新或添置各种硬件设施和设备,落实绿色校园的规划建设,奠定学校现代化办学的物质基础。
(2)探索学校后勤社会化工作,加快学校后勤社会化的进程,引领和示范全省中学的后勤工作。
(3)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改善师生整体生活环境,提高集体福利。
(4)强化安全意识,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案例分享
东莞某中学“十一五”发展规划[5]分目标(以“德育”为例)
一、德育工作目标
1。德育工作的建设目标
(1)转变和更新德育理念,提高德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