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第1页)
本章小结
方以智说:“自古及今,无时不存,无处不有,即天也,即性也,即命也,即心也。”天道、命、性、心同为一体,这就是他所说的“以上贯下”的天人一本论。文章首章提及的天道诸特性,诸如“圆满周遍”、“不落有无”等,亦皆为“公心”与“公性”所具有。方以智论心与性的特色是:第一,他总喜本《中庸》的“天命之谓性”和《易传》的“继善成性”来论说心体(“公心”)与性体(“公性”),如:“以名其生机之流注焉,名之曰性”、“最初之直心从天降从中出者也”及“心即是天,天休歇耶?自强不歇,於穆不已”。他特重心性的“虚”、“神”、“生”与“於穆不已”性,以保证作为道德实践之超越根据的心性的纯粹性与创造性。在心性一体的前提下,其“心”多重“弘道”义,而“性”则较偏重“生”义。第二,从学脉方面来说,方以智说仁心、论公性,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他是本着程颢“识仁”的思想进路而发的。尽管他增添了新时代的思想因子和藉喻出意、以数明理的说理技巧,但基本元素仍不离程颢所创,尤其是程颢的《识仁篇》和《定性书》、谢上蔡的《语录》、胡宏的《知言》等。另外,方以智论“公心”,又资取了张载的“天心”说和王阳明的“良知”说。不过,与先儒不同的是:方以智提出“道寓于艺”、“质测即藏通几”的新观点,肯定了经验知识之于“道”的必要性。第三,“众人生性,圣人始是成性”的观点。这种观点直接导致“上者,见礼即是自己”与“法为中下立”的出现。第四,“公性在独性中”和“公心寓于独心中”的说法。从表面上来看,这种说法很特别,其实这只是“一在二中”、“一多相贯”在心性论方面的推阐与具体应用。
[1]庞朴注释:《东西均·译诸名》,第167页。
[2]庞朴注释:《东西均·颠倒》,第115页。
[3]庞朴注释:《东西均·公符》,第102页。
[4]《正蒙·大心篇第七》,见《张载集》,第24页。
[5]钟哲点校:《语录下》,见《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444页。
[6]《知言》,《胡宏集》,第331页。
[7]庞朴注释:《东西均·译诸名》,第168页。
[8]《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四,见《二程集》,第142页。《遗书》卷第十四下方注有“明道先生语四”。原文是:“圣人致公,心尽天地万物之理,各当其分。”劳思光断为:“圣人致公心,尽天地万物之理,各当其分。”见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56页。又《论道篇》记有:“圣人公心尽天地万物之理,各当其分。”《河南程氏粹言》卷第一,见《二程集》,第1181页。今从劳思光先生。
[9]《知言》,见《胡宏集》,第25页。
[10]《重修山阴县学记》,见《王阳明全集》,第257页。
[11]《一贯问答·问克己》,载《儒林》(第一辑),第279页。
[12]《一贯问答·问一贯》,载《儒林》(第一辑),第270页。
[13]庞朴注释:《东西均·所以》,第217页。
[14]如方以智说:“直心者,初心也。”见《东西均·公符》,第105页。又曰:“直者,真也。疑不真,则信不真、煅炼不熟,必流狂邪;终不如信学问变化之无大失也。”(见《东西均·疑信》,第260页。)
[15]庞朴注释:《东西均·容遁》,第243页。
[16]庞朴注释:《东西均·三征》,第57页。
[17]《正蒙·乾称篇第十七》,见《张载集》,第63页。
[18]同上书,第62页。
[19]《河南程氏粹言》卷第一,见《二程集》,第1202页。
[20]《易余·一有无》。
[21]《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见《二程集》,第15页。牟宗三认为是程明道语,今从。
[22]《易余·中告》。
[23]《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二,见《二程集》,第135页。《遗书》卷第十二下注有“明道先生语”。
[24]《一贯问答·孔子三无》,载《儒林》(第二辑),第287页。
[25]《易余·三冒五衍》。
[26]庞朴注释:《东西均·所以》,第218页。
[27]庞朴注释:《东西均·译诸名》,第169页。
[28]《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见《二程集》,第15页。《遗书》卷第二上注有“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此条下注有“明”字,示为明道语。
[29]《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见《二程集》,第33页。牟宗三认为系明道语,今从。
[30]谢良佐:《上蔡语录》,见《宋元学案·上蔡学案》,第917~918页。
[31]黄宗羲语,见《宋元学案·武夷学案》,第1173页。
[32]《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四,见《二程集》,第314页。卷第二十四下注有“伊川先生语十”。
[33]《朱子语类》卷第六,第120页。
[34]谢良佐:《上蔡语录》,见《宋元学案·上蔡学案》,第923页。
[35]朱子语,见《宋元学案·上蔡学案》,第931页。
[36]张永义、邢益海校点:《药地炮庄·总论中》,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