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纪录片素材拍摄(第2页)
2。过程记录
纪录片最重要最生动的部分就是事件的过程,没有了过程,纪录片便失去了魅力。过程的意义在于向观众展示事件是怎么发生、如何发展的。从观众观赏纪录片的角度来讲,观看过程远比被简单地告知结果有意义,因为观众获得了寻找答案的过程,体会到了仿佛是自己经历过的那种乐趣。过程记录对纪录片创作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过程就没有历史,纪录片的价值就在于为今人和后人提供了解事物真实过程的资料,也就是历史真实。与电视新闻比较而言,纪录片更注重对现场过程的记录,电视新闻更注重的是偶发的过程,它远不是完整的过程,更多的是结果。[9]在过程记录中,摄像师与被拍摄对象处于共时性历程,可以完整记录被拍摄对象的信息。
纪录片过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物,指以人物活动为轨迹,选择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进行连续拍摄。例如,拍摄纪录片《山里的日子》时,摄制组曾经九进大巴山,跟随画家罗中立的脚步,全景式地展示大巴山区人民的生活。二是事件,指善于发现事件本身蕴含的戏剧性冲突。例如,中央电视台一位记者深夜接到一个电话,说张家口泰福祥商场第二天就要实现企业改制。这位记者敏锐地感觉到这个事件的价值,连夜赶往张家口进行拍摄,于是有了纪录片《泰福祥日记》。该片记录了泰福祥商场召开员工大会宣布改革后一直到员工刘玉娥和张凤英承包下商场的过程。三是现象,指将宏观构思与具体生活相结合,细致展示生活过程,以故事化方式予以呈现。例如,纪录片《西藏一年》把镜头聚焦于江孜地区,分别讲述了妇女干部、乡村医生、饭店老板、三轮车夫、寺庙僧人、包工头等8个人的生活故事。
纪录片承载着故事和情节,要想把故事叙述清楚和流畅,就要把过程记录完整。如果其中有缺失和断裂,故事就很难叙述清楚。过程通常包含丰富的人文信息。纪录片通常要表现人物细腻丰富的情感,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如果没有对过程的展现,人物的情绪就无法得到充分表现。某些时候即使是沉默的过程,也同样包含非常重要的信息,能够体现出人物的复杂心态,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过程的展示就是时间的线性展开,从纪录片内容本身来说包含两个意思:一是纪录片主要通过时间连续叙事,二是纪录片具有当下性,时间转瞬即逝,赋予纪录片本身以文献的意义,让观众知道某个人的具体行为的细节是如何存在的,某件事情的整个经过是如何进行的,影片的情绪基调是如何形成的等。因此,摄像师在拍摄时要注重对过程的记录。
摄像师在拍摄纪录片时,需要从两个层面来把握过程。从微观层面来说,过程是指完整的情节。例如,纪录片《沙与海》讲述的是居住在内蒙古与宁夏交界处的牧民刘泽远一家,与居住在辽东半岛一个孤岛上的渔民刘丕成一家的故事。影片中,有人给刘泽远的大女儿介绍了一个对象,但是她不愿意按照父母的生活方式生活下去,又不知道如何抗争。在采访有关婚姻问题的时候,她长时间地沉默,低头不语。这个过程刻画了人物矛盾复杂的心理。从宏观层面来说,过程是指完整的事件。一个完整的事件往往会由很多情节构成,反映被拍摄对象一年甚至许多年的某个方面的生活。例如,纪录片《远在北京的家》讲述的是张菊芳等6位姑娘从安徽省无为县来到北京打工的生活历程,摄制组花了一年半时间进行拍摄。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发生了很多事情,如第一次逛大商场、第一次迷路、第一次解约、第一次生病等。
3。细节捕捉
在纪录片中,细节指富含表现价值,包含人物情感和意义象征的细微之处。细节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强调作用。细节记录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摄像师想要让观众注意到什么,可以利用特写等小景别画面加以突出,从而做到以少胜多。例如,纪录片《营生》为了突出郝绥清饱经沧桑的生活经历,在讲到给一户人家嫁女儿吹唢呐时,使用特写镜头拍摄他的脸部、嘴部等。二是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纪录片中人物的个性,通常是在他们的一些细微动作和表情中充分表现的。例如,在纪录片《女特警雷敏》中,主人公雷敏在训练出发前,对着吉普车后视镜不停地整理自己的帽子,凸显了艰苦军营生活中女孩子的细腻之处。三是细节能够制造某种情趣。某些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能够拍摄到一些有情趣的细节,从而为影片带来活泼、幽默的感觉,如纪录片《幼儿园》中小孩子由于贪玩把标签纸贴在脸上想撕下来又很痛苦的细节。
纪录片要想吸引观众,适度呈现细节非常重要;因为细节不仅能集中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反映作品内涵,服务主题构架,还能激发观众的观赏兴趣。做人做事往往“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放到纪录片创作中同样适用。纪录片最终打动观众、使观众产生共鸣的正是影片中通过细节所表达的情感,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留在观众记忆里的也正是一个个鲜活、生动、感人的细节。好的细节所展现的魅力会历久弥新,带给人无限的回味。[10]当然,细节虽好,但并非越多越好。如果与主题表现相游离,那这样的细节也绝非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细节,而是干扰主题的伪细节。如若这样的细节过多地充斥其间,不仅会淹没和冲淡主题,还会使影片显得混乱、冗长、拖沓,降低观众的观看兴趣。对于细节,创作者一定要去伪存真,宁缺毋滥,找出最吸引人、最打动人、最有代表意义的细微之处。
纪录片中的细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细节,多见于自然科技纪录片。例如,在纪录片《回家》中,熊猫高高吃竹子时满嘴冰雪,而熊猫永巴则先把竹子上的冰雪蹭掉,然后用嘴巴咀嚼鲜竹,这两个细节镜头表明了熊猫在不同年龄段的生存经验是有区别的。二是人物细节,多见于人文社会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中。例如,纪录片《幼儿园》中,出现了一个孩子放凳子却怎么也放不好的长镜头,具体形象地呈现了孩子成长历程中的“烦恼”。“在一部作品中,细节是十分重要的,细节像血肉,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真实生动的细节是丰富情节、塑造人物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有力方法。”[11]三是环境细节,环境细节显示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有刻画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甚至奠定影片基调的作用。例如,纪录片《俺爹俺娘》中,出现很多次沂蒙山区的大山和当地富有特色的民居,为影片增色不少。
要想在纪录片拍摄中拍到细节,摄像师需要在拍摄工作中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有清晰的拍摄目标。纪录片拍摄的往往是现在进行时的生活,生活的不可预知性让创作者无法制定出详细的拍摄脚本,但是其对事件的大致走向应该有合理预测,对拍摄重点应该比较清楚。当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合理预期时,摄像师就有了比较固定的拍摄方向和目标,而不会毫无目的地乱拍一气。二是早开机和晚关机。在拍摄纪录片时,人物的情绪往往有一个酝酿的过程,摄像师提早开机,可以将人物情绪的细微变化记录下来;或者是在细节拍摄时,很多细节往往在不经意间出现,让摄像师措手不及,如果提早关机,会错过一些精彩瞬间。此外,利用早开机和晚关机,摄像师可以拍摄到被拍摄对象尚未“伪装”的原始面貌,即使是一些细微的表情和行为变化,也可以传递出更为生动和鲜活的信息。[12]
4。重视声音
纪录片是声画一体的影视艺术作品,声音元素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如果一部纪录片的声音层次不够丰富,那么环境的空间感就出不来,往往给观众造成不真实的感觉。以同期声为例,同期声在纪录片拍摄当中十分重要。但是在中国,同期声录音质量一直没有引起广泛重视。很多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只使用摄像机本身自带的话筒录音,没有额外的录音设备,且没有配备专门的录音师,直到后期进行声音处理时才发现音质不清晰等问题,并且无法使用备份录音进行替换。相比之下,国外纪录片一直比较重视同期录音,对录音质量要求很高。例如,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探索频道出品的纪录片多年来一直保持有稳定的收视群体,与其极高的质量要求包括录音质量要求有很大关系。正如澳大利亚导演克里斯·麦可黎所言,“中国纪录片要在海外寻找市场,必须达到一些基本的要求,首先是技术质量”[13]。
声音元素在纪录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声音可以塑造形象,表现人物的个性。声音是生命的外在表现形式,每个人的声调、语速、语气、音量、口音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包含大量的情感信息。例如,纪录片《高三》开头,一轮弯月挂在天空,传来了班主任王锦春几声低沉的“起床!起床!起床!”的呼唤声,将观众的思绪瞬间带入高三生活的氛围中。二是声音可以扩展画面空间的深度和广度,声音的远近和方向都是观众认识空间的手段。例如,纪录片《华氏911》在讲到客机撞上双子塔时,没有出现画面,只有黑屏加飞机呼啸而过、撞击爆炸等声音,震撼效果远高于声画同时出现。三是声音可以作为抒情元素。在纪录片中适当保留一段声音,使其占据较长的时间,在结构上就会形成一个抒情的段落来抒**感。例如,在纪录片《俺爹俺娘》结尾处,主人公对爹和娘的呼唤,增加了回音效果,让观众听后潸然泪下。
同期声是纪录片声音元素中的重要类别,基本要求是要保证声音清晰,不失真,观众能够听清、听懂。因此,纪录片创作中需要专门设置录音师这个分工。由于纪录片的被拍摄对象没有受过台词训练,因此其使用方言、发音不准,或者含混不清的情况比较多见。在这种情况下,录音师不能中止拍摄而去纠正被拍摄对象的发音问题。这个时候除了应该尽量把声音录制清楚外,后期字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纪录片在现场拍摄中,无法进行有效“清场”,经常会需要对一些干扰声进行处理,如很多环境噪声等;加上创作者无法完全掌握被拍摄对象的行动方向,故现场拍摄有一定限制。因此,录音师需要对现场进行准确判断,选择好站位,合理使用话筒,注意混响、环境噪声等干扰因素,处理好声音的空间关系与距离,以保证现场录音质量,方便在后期编辑阶段让剪辑师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
(三)拍摄意识
1。方法意识
一是挑选,指摄像师在现场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将那些最能体现事件或人物本质的、最能说明问题的,并且适合拍摄的素材从生活中挑选出来进行拍摄。无论什么类型的纪录片,在拍摄时必须要有反映这个选题意蕴的核心画面,摄像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拍摄到这样的画面。例如,周红执导的纪录片《我会回来》,讲述的是来自美国的女志愿者珍珠在天津某福利院为特殊儿童服务的故事。这是一个影片基调偏感动型的选题,珍珠如何给特殊儿童实施治疗的画面是最核心的。当在这部影片中看到珍珠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们成长,为他们按摩、制作辅助康复设备的很多镜头时,观众瞬间为珍珠的大爱所感染。摄像师是否能够拍摄到反映选题意蕴的核心画面,取决于他对生活、事件的认识深度,也取决于摄像师的经验和态度。
二是等待,指摄像师在不影响生活自然流程的前提下,随时做好拍摄准备,耐心地等待最富有表现力时刻的到来。很多现场事态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体现了纪录片情节呈现的随机不确性。例如,冷冶夫执导的纪录片《潜伏行动》,主要讲述的是警方击毙海南省五指山地区一个犯罪团伙首领刘进荣的过程。刘进荣曾当过侦察兵,反侦察能力很强,犯罪团伙人多势众,火力强大。警方经过严密布控,整整在山上蹲守了40多小时,才等来刘进荣的出现。刘进荣被警方狙击手先打伤后击毙。跟拍摄像师也跟随武警战士们蹲守了40多小时,才等来这个重要时刻。因此,这类非常重要的画面的拍摄,要求摄像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当然,等待并不意味着摄像师要“死等”或“傻等”,而是要求摄像师能够提前预知某些事态的发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事情发展的走向进行预先判断,进行预见性等待,并提前做好准备。
三是抢拍,指摄像师能随机应变,将事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最典型、最感人和最富有表现力的场面和细节拍摄下来。如果说抓拍是按照时间发展的进程提前做准备进行真实记录,抢拍则是无准备的、难以预料的,摄像师只能凭借经验、直觉、技巧等进行真实记录,主要讲究一个“快”字。[14]例如,彭辉执导的纪录片《平衡》,讲述了青海省可可西里地区以扎巴多杰为队长的“野牦牛队”,为了保护藏羚羊与盗猎分子展开殊死斗争的经历。影片讲到队员们在巡逻途中遇到下雨,本来厚实的泥土瞬间变成了沼泽地,吉普车陷了进去,队员们被困了好几天;车上的给养告急,特别是已经没有水喝了,队员们只能趴在车轮碾过的坑里喝浑浊的雨水,生动地展现了队员们在恶劣且危险的生存条件下工作的状态。
2。镜头意识
镜头语言是纪录片的主体,因此摄像师在拍摄时需要具备极强的镜头意识,即以摄像机镜头作为表达创作意图的方式,充分体现审美构思,进行情感表达。摄像机镜头有多种分类方式:根据拍摄景物距离与视角,可分为远景、近景、特写等;根据摄像机的运动,可分为推、拉、移、悬、仰等;根据画面处理,可分为入画、定格、淡出等。根据不同的艺术创作要求,摄像师需要具备独特的镜头意识,合理运用拍摄技巧,增加叙事的深意,增强纪录片的表现张力,提升影视作品的播放效果,彰显文化底蕴。[15]在拍摄过程中,摄像师应该表现出镜头叙事意识,即以纯粹的镜头语言来展现事件发生的全过程。拍摄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沉思的过程,摄像师需要去想象未来成片的基本架构,尤其是要有短时间内完全使用镜头展现事件过程的意识。
纪录片既然需要重视过程和细节,长镜头拍摄是必然选择。长镜头是指影片中的镜头尺寸和延续时间都较长的镜头,它以移动摄影的方法,多层次、多景别、连续不断地对一个场景或一场戏进行拍摄,以保持被拍摄对象时空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觉。[16]长镜头的作用在于用一个镜头拍摄一个完整的段落,它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是段落镜头,镜头的长度并无明确、统一的规定,也被称为“镜头内部蒙太奇”。长镜头在纪录片叙事中拥有独特的优势:一是遵守事件的空间统一性,保证了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能够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系,保证了时空的完整性、可信性;二是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的动作来揭示动机,保持了生活的透明性、暧昧性和多义性;三是通过连续拍摄的镜头,再现现实生活的自然流程,使影片更具立体感,使观众能从多角度来洞察生活。
在纪录片拍摄中,摄像师的长镜头意识表现主要涉及三个因素。一是开关机因素,在讲求现场的纪录片拍摄中,“偶然”事件是摄像师需要重点关注的。但是,到底这些“偶然”事件是什么,什么时候发生,现实生活有它自己的内在逻辑。为了最大程度地体现纪录片的素材真实,摄像师不能人为制造一些“偶然”事件出来,唯一需要的就是开机等待,即长时间地拍摄,将等待的过程拍摄下来。二是情节认知因素,摄像师需要对纪录片的情节构成有明确认知。通常情况下,纪录片成片的一个段落由一个故事情节构成。摄像师一旦发现某个有价值的故事情节,需要保持冷静,尽量使用多样的景别,从不同的角度将故事情节完整记录下来。三是构图因素,长镜头的类型很多,包括固定长镜头、景深长镜头、变焦长镜头、运动长镜头等。但是,不管哪一种长镜头,都需要摄像师在拍摄现场有明确的空间意识,冷静地思考被拍摄对象的背景、前景、陪体等如何选择、摄取。
刘效礼执导的纪录片《望长城》堪称中国新纪录片运动的巅峰之作,这部纪录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面体现了早已在西方盛行的长镜头理念。例如,在第2集《长城两边是故乡》中,摄制组在陕西省府谷县街头吃西瓜时,从摊主处打听到当地有一位著名的陕北民歌“歌王”王向荣,于是立即踏上了寻访的路途。但是,寻访的过程是漫长的,在路途中遇到一位放羊的年轻人正在唱陕北民歌,摄制组人员与他进行了攀谈,并邀请他再唱一首。年轻人比较腼腆,起初不愿意,一直沉默思索,最后在主持人焦建成的提示下唱了一首当地民歌《五哥放羊》,整个过程都被摄像师拍摄了下来,并完整地放进纪录片成片中,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点。不过,摄像师在拍摄时也要注意镜头内部的信息含量和信息变化,那种为长而长的长镜头,只能带来沉闷、单调和枯燥的感觉。
3。环境意识
在纪录片拍摄现场,摄像师需要具备环境意识,因为人物活动离不开具体环境,事件发生需要具有环境条件。环境具有丰富的信息内涵。环境的充分展示可以折射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各种因果关系和深刻背景,从而使事件和人物的意义更加深刻。如果镜头只对准人和事,看不到人和事所处的空间背景,那么不仅信息含量少,人和事也会显得单薄、苍白,缺乏深刻的表现力。[17]就人物来说,纪录片成功的基础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人物形象仅仅从形体、语言、表情、动作等方面加以刻画,很容易停留于对人物表层的认知,无法进入更深层次的思想灵魂层面的探究。而把人物放在某个环境之中,给予环境足够的时间长度,让人物走进环境,可以使人物和环境交相辉映,前后照应。这样不仅人物的形体、语言、表情、动作等有了出处,而且人物的情感、思想等抽象概念也会变得具体、生动起来。
从小的方面来说,环境可以与人物的行动产生对比或联动,揭示人物的某种生活状态。如果给予环境足够的时间,通过环境“静”和“动”的形态来展示人物,观众对影片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意识的形成乃至命运的抉择就能找到最好的诠释和答案。[18]同样是在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中,韩松的父亲担心韩松到东京后找不到住宿的地方,事先委托朋友在东京大学附近为他租了一套小公寓,但是由于这个地段的房子很紧俏,因此租到的房子条件不是很好。当下了飞机,在父亲朋友的带领下,进入房间后,韩松大感意外,屋子空间非常狭小,设施很破旧,且没有经过打理,卫生状况很差。韩松看了一圈后,怅然若失地躺在**,这时候他才明白,真正的东京并非是在飞机上所见到的那样,留学的挑战已经提前到来。
4。剪辑意识
在纪录片拍摄中,摄像师建立的良好拍摄行为可以为剪辑工作奠定扎实基础。拍摄中的剪辑意识,是指摄像师要有蒙太奇思维能力,了解影片的总体架构,在这个基础上,对被拍摄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拍摄。[19]很多摄像师认为,剪辑是剪辑师的事情,前期拍摄时无需对此大动脑筋,殊不知摄像师的剪辑意识,直接决定了剪辑工作的效果。如果摄像师在拍摄前,没有自己的整体思路和完整想法,只是走马观花式地看到什么拍摄什么,可能会导致诸多资源与时间的浪费。摄像师如果剪辑意识不强,就很容易拍摄到一些剪辑无法使用的素材,给剪辑工作造成极大障碍。因此,在纪录片拍摄中,摄像师除了有过硬的拍摄技术外,还要逐步培养成熟的剪辑意识,在具体拍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一是熟悉轴线规律,所谓轴线规律是指影视拍摄中保证空间统一感的拍摄法则,规定在用分切镜头拍摄同一场面的相同主体时,拍摄的总方向应该限制在轴线的同一侧,任何越过轴线所拍的镜头,都将破坏空间的统一感,造成方向关系的混乱。轴线是制约影视镜头与画面变换范围的原则性界线,是由人物行动方向和人物之间相互交流的位置关系构成的一条无形线。轴线的核心是视线,其构成无论在何种条件、关系、位置下,都是以人物的视线关系为走向的。轴线变化则视线变化,视线混乱则轴线混乱。[20]也就是说,在用分切镜头拍摄同一场面的相同主体时,总方向限制在轴线的同一侧。如果轴线是直线,那各拍摄点则应规定在该线同一侧的180°之间,任何越过轴线所拍摄的镜头统称为“越轴”镜头,会产生方向性的混乱。
三是熟悉过渡规律,镜头剪辑就是把众多素材阶段的镜头按照蒙太奇技巧进行合乎逻辑、富有节奏的组接,以独特的艺术效果形成特有的语言信息,对叙事情节的起伏变化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极富魅力的阐述。[21]纪录片摄像师要熟悉出画、入画镜头的拍摄,它们在剪辑工作中将承担过渡与转场作用。例如,要表现被拍摄对象消失在远处,应该一直拍到看不见或者隐在某处为止,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会给剪辑工作造成很大的麻烦。运动镜头要留有足够的起幅和落幅,以方便剪辑工作。在拍摄过程中,每个镜头一般对准的是一个中心对象或一个中心事件,拍摄时比较忌讳的是直接切入,而应该有一个逐渐进入的过程。在拍摄完毕,应该有一个逐渐退出的过程,这样才不会显得突兀。一般来说,应该从相关的动作、环境等入手,并从相关的动作、环境等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