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纪录片素材拍摄(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一节纪录片素材拍摄

纪录片的素材拍摄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高质量的拍摄活动需要导演、摄像师等在具备丰富的影像美学知识、娴熟的拍摄技术和充分的现场录音意识的基础上,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尽一切可能收集到可用的原始素材。

一、纪录片拍摄与其他影视艺术拍摄的比较

(一)纪录片拍摄与电视新闻拍摄

纪录片和电视新闻最大的共同点是都以真人真事为前提,但是纪录片在拍摄中强调的是过程和细节,以及叙事的完整性;而电视新闻在拍摄中强调的是“点”和事件的整体状况,由于有相对严格的时间限制,不要求完整叙事。纪录片所截取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因而纪录片的存在价值就在于记录比较完整的过程。对现场的人和事有了完整的过程记录,纪录片也就有了生命。社会情境和人物性格的完整体现往往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细节的表现要服从屏幕形象的塑造和立体意念的表达,以便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特征,增强屏幕的艺术感染力。[1]拍摄以画面为主导的电视新闻时,拍摄者必须清楚地了解新闻选题所要表达的思想,有经验的摄像记者都会在拍摄前向有关单位或人员问询新闻的基本情况。

纪录片拍摄非常讲求画面的独立叙事功能,而电视新闻拍摄则受时间限制,只摄取其中最有价值的那部分画面,叙事主要靠解说词来展现。纪录片的“画面基础就是材料现场事件的时间进程的自然流畅,注重通过事件的常态和完整的动作揭示现场动机。这种剪辑思考体现出的对材料现场认知是纪录片语言的叙事方式”[2]。纪录片注重细节的拍摄,注重表达情感和事件过程的记录,这决定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镜头通常是比较长的;由于不受时效性的影响和控制,纪录片在拍摄内容的处理上较为融洽,通常会重视事件的内容表现性。而电视新闻由于事实性较强,不会刻意去重视过程和画面的表现,而是讲理说事,事件中心突出,镜头较少;在拍摄过程中,电视新闻摄像记者会重点关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焦点,并将想要表达的主角人物或事物放在摄像镜头的中心位置,使电视观众一眼就能看出。

(二)纪录片拍摄与影视剧拍摄

纪录片与影视剧最大的共同点是都讲求叙事,但是纪录片的叙事以真人真事为前提,拍摄纪录片必须把握纪录片的真实性,而影视剧的叙事是虚构出来的,拍摄影视剧主要考量的是艺术性。纪录片之所以有一种真实感,是因为它只是客观记录事件的真实发生过程,有时创作者对事件的后续发生有预感,但大部分的发展过程是不可知的。为了尽量不遗漏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人物或事物,创作者基本采用全景或大中景来叙事。所以纪录片主打景别是小全景和大中景,细节通常使用特写景别来拍摄。纪录片的真实性体现在拍摄角度、画面效果、思维创新、编辑剪接等各个方面,纪录片的拍摄就是要呈现一种真实的、贴近人们生活的现实感,同时也要展现出纪录片的空间感。[3]影视剧拍摄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拍摄手段创造艺术形象,以期最完美、最富有表现力地用视觉形象揭示影片的思想内容,给观众营造艺术性的观感。

纪录片拍摄注重的是原生态,除非特殊情况,否则对光线、色彩等一般不加修饰,一次拍摄完成。影视剧拍摄注重的是艺术效果,对光线、色彩等元素要进行精细安排,往往多次拍摄完成。纪录片的主要任务是表现真实,除去影片内容、环境、人物等方面的真实外,拍摄中表现出的真实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果摄像师拍摄时留下明显的摆布痕迹,就会破坏影片的真实性,如采访人物时,如果灯光照明效果过于雕琢,就会让人感觉不真实[4]。正因为如此,纪录片拍摄往往看上去显得不够完美。而影视剧拍摄,需要利用光、影、人物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不同的内容,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在实际拍摄中,根据剧情需要,灯光要有很多创意性的应用,以期与剧情完美结合,使情节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二、导演与纪录片拍摄

(一)主要任务

导演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和组织者、领导者,也是整个拍摄过程的主要责任人。纪录片导演的工作素养及能力,对纪录片本身的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以纪录片形态为标准,导演可以分为独立纪录片导演和电视纪录片导演两种。独立纪录片导演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创作,而电视纪录片导演却没有那么大的自由空间,需要按照电视纪录片栏目的标准模式进行创作。但是无论哪种形式的创作,导演都是灵魂,需要由他来组建创作班底,负责组织整个创作过程,如镜头调度、同期声录音、矛盾把握、细节处理、节奏安排等。在纪录片拍摄中,导演的主客观表达都很重要,导演的主观思想的表达,能够更好地加强观众对真实故事的认知和记忆,导演的主观情感色彩能够直接带动观众的情绪,让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能够与导演产生共鸣。[5]

纪录片导演在拍摄工作中的具体任务是拍摄组织,即导演在不干扰客观事件发展走向的前提下,在拍摄前和拍摄中实施必要管理工作。这项工作可以提高拍摄效率,体现对被拍摄对象的尊重,更好地记录自然状态下的事物。需要注意的是,组织拍摄和拍摄组织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导演实施拍摄组织的出发点不是弄虚作假,而是在具体操作中,进行规范的管理和组织,使整个创作团队快速进入拍摄状态。而组织拍摄有悖于纪录片真实性原则,某些纪录片导演像故事片导演那样,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或效果,刻意虚构,组织被拍摄对象表演自身可能或不可能发生的故事进行拍摄,这种组织拍摄与再现情景性质不同,是一种弄虚作假的行为。[6]此外,在拍摄时,导演还要参与做好与被拍摄对象沟通、选定拍摄器材和机位等工作。

(二)合理预测

纪录片拍摄和影视剧拍摄有很大不同。影视剧拍摄需要事先有周密的计划,写出分镜头稿本等,在拍摄前导演已经对影片整体内容胸有成竹。而纪录片内容往往是不确定的,为了能够拍摄到有价值的内容,导演不得不适时对影片的拍摄做一些合理预测工作,这样可以提高拍摄效率,抓取精彩瞬间,进而提升纪录片整体质量。“以现在进行时的姿态拍摄纪录片,往往是向未来取材的。”“未知的一切总是充满悬念和期待,总是可以与观众一起探求、一起体验的真实时空。为了不丢掉令人浮想联翩、充满**的可知的未来,为了目击一个又一个未知的破解,纪录片创作者拍摄时,必须以预测意识对拍摄对象的行为走向作出合理预测。”[7]未知的东西是可以预测的,而预测是需要遵循合理的逻辑路线的。

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演在工作中,根据事物本身的发展逻辑,要有一种预感,这种预感实际上就是预测。其一是拍摄前预测,要预测观众感兴趣的内容,也就是预测观众的心理;要预测事件的大致走向和结果,也就是预测事件的进展;要预测精彩的戏剧性的瞬间,也就是预测最有价值的画面。其二是拍摄中预测,要预测拍摄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一方面是消极预测,即在设想发生某些意外的情况下,创作团队应该如何应对,如拍摄时下雨,该准备哪些防雨设施。另一方面是积极预测,即为了保证好的拍摄效果而进行的提前安排,如要去拍摄当地的日出景象,要知道什么季节在哪里大概什么时间点能够拍到最美的日出景象等。当然,如果拍摄的是主题宣告式的纪录片,一般导演事先会有妥善的安排,拍摄工作一般会按部就班进行,但是如果拍摄的是主题遮蔽式的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偶然性较多,就需要导演在拍摄过程中随时做好应付突发状况的准备,预测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主题校正

在纪录片发展史上,关于主题人们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认为,纪录片的主要任务就是记录现实,有无主题无关紧要,只要是对现实生活真实的记录,就有它的历史价值,而历史价值正是纪录片的根本所在。另一种则认为,纪录片不应只是对客观现实的记录,应该对现实素材进行创意性加工,因此纪录片必定是有主题的。[8]事实上,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导演不可能没有自己所欲表达的中心思想。在拍摄前,对影片所欲表达的中心思想,导演也都会有具体的设想。只是无解说词纪录片,由于需要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所以往往出现主题遮蔽的情况。但是主题遮蔽不等于导演没有主题意识。一般来说,这类纪录片在拍摄前,导演都会有关于主题的某种想象,但是随着拍摄的深入,可能会出现很多偶**况,往往导致最后结果与导演最初的想象大相径庭。这就需要在拍摄的过程中,导演依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主题校正。

一是主题校正要结合时代大背景。导演在进行主题校正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主题的时代性,确定主题与时代是什么关系,反映了时代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等。主题只有具备了时代精神,才能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二是主题校正要结合生活真实。导演不能因为某一领域太过苦难而有所保留,不能因为某一领域太过黑暗而有所隐藏,当然也不能对生活中的欢乐视而不见。也就是说在拍摄过程中要尽量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三是主题校正要结合独到的思考。导演要发挥组织作用,与创作团队成员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批判反思性的主题是难能可贵的,这样的主题最容易引起观众的思索,也是最有市场的,因为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有关注自己和他人生活状态的愿望,那种太过矫饰的东西,要么是被迫的,要么是功利化的。

三、摄像师与纪录片拍摄

(一)构图思维

摄像师在纪录片创作中的重要性仅次于导演,基本素质是具备纪录片拍摄的影像判断力、现场的决断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调试设备,思考用光、选景、构图、拍摄角度等。构图是指摄像师在拍摄中对被拍摄对象及各种造型元素进行有机的组织、选择和安排,以塑造视觉形象、构成画面样式的拍摄活动。具体来说,构图需要处理的形式元素包括光线、色彩、影调、线条、形状等,其结构元素包括主体、陪体、前景、后景、环境等。构图是一种即兴化、个人化的工作,没有具体化的和一成不变的原则和模式。讲求构图的根本目的是使影片内容获得尽可能完美的形象结构和画面造型效果。画面构图对于摄像师来说非常重要,决定着纪录片画面效果的好坏、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观众的视觉反应。

构图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画面要简洁。当摄像师扛起摄像机时,被拍摄对象是不能自然成画的,摄像师必须要使用取景框进行选择、提炼,才能从自然、凌乱的物像中“提取”优美的画面,将那些不利于主体表现和不利于画面美感的物体尽可能排除在画面之外。二是主体要突出。主体是画面的重点,也是内容的重点,纪录片屏幕在方寸之间要演绎基于主体的事物逻辑关系,因此摄像师必须处理好主体与陪体以及环境等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互相照应和层次井然有序。三是立意要明确。出色的构图可以为主题表达服务。要想出色地“构图”,必须深刻地“构思”,也就是说,每个镜头所要传达、表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内涵必须是非常明确而集中的,切忌模棱两可、不明不白。

构图模式主要有两点。一是封闭式构图思维。摄像师要把框架内的空间看成一个独立的天地;框架是画面内部与画面外部之间不可逾越的明确界限;注重框架形象元素的完整、严谨、统一、平衡、和谐;画面主体清晰明确,有严格的结构中心;画面内的主要形象元素之间相互呼应。例如,在姚松平执导的纪录片《船工》中,摄像师在拍摄谭邦武老人的二儿子和儿媳妇因为缺钱吵架的情景时,将摄像机放置在女方的背后,男方自然入画,自然形成了二人故事世界。二是开放式构图思维。摄像师不再把框架看成一个与外界起隔离作用的界限,而是看作一个向外眺望的窗口;框架内的空间只是整个世界的一个局部,与框架外的空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注重运用不完整、不均衡构图调动观众对完整形象的联想、补充和想象,更加注重声音对画外空间的表现作用。同样在纪录片《船工》中,当谭邦武老人看到老城被炸掉时,摄像师拍摄到了老人若有所思望向远方的特写,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封闭式构图和开放式构图是对影视画面框架结构认识的两种不同的美学态度,从基本观点来看,这两种美学态度是泾渭分明、相互排斥的,但二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又能够体现出各自明显的优势。一个优秀的摄像师应当善于调动各种有利的因素为自己的拍摄服务,在实际拍摄中,一般以封闭式构图为主,同时争取多拍摄一些开放式构图镜头,使各种元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现场拍摄

1。选择场景

如果故事片被称为“虚构的故事”,那么纪录片可以被称为“真实的故事”。既然纪录片是故事,那就需要重视故事的场景选择。纪录片拍摄类似电视新闻拍摄,第一现场非常重要。第一现场指的是事件发生的地方或者当事人活动的场所。在纪录片拍摄中,第一现场不仅是一个地点概念,更重要的是事件发生时的原始状态。摄像师只有深入第一现场,才能及时获取有关事件、人物的真实状态,这是体现纪录片素材真实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郑鸣执导的纪录片《往事歌谣》中,讲到“西部歌王”王洛宾寻找在兰州入狱时的小难友罗丽丽的故事。王洛宾在监狱里遇到罗丽丽时,罗丽丽只有4岁。50多年后,当王洛宾终于辗转打听到罗丽丽在山西运城做教师时执意前往。为了避免失去第一现场,创作者没有惊动当地任何部门,找到地址后事先来到罗丽丽家里,拍摄到罗丽丽见到王洛宾后先惊后喜而后大悲大恸的感人情景。

电影与戏剧有很深的渊源,纪录片作为电影种类之一,需要遵循某些戏剧形式方面的规则,如“场”的搭配问题。“场”起源于戏剧,通俗来说,就是戏剧情节展开的以时间为标准的连续时间,或者以地点为标准的同一地点。如果时间或者地点发生变化,就需要“转场”,以方便观众判断戏剧情节的发展。在纪录片中,原理比较相似,“场”不仅起到结构、线索等作用,更是增强影片观赏性的重要因素。因为对于观众来说,如果纪录片的情节长时间处在同一个地点或者同一个时间段内,给观众的感觉就十分单调、乏味。因此,从观赏角度来说,纪录片情节展开的必要条件就是“转场”,这就要求摄像师在合理的范围内,在拍摄时拍到尽量多的“场”,这样后期编辑时,剪辑师才有“选场”的余地。

在纪录片拍摄中,对“场”的选择,摄像师需要关注两种比较极端的情况。一是选题本身的地点没有什么变化,拍摄时应该特别注意时间的变化。例如,纪录片《根系深深》讲述的是东北林业大学教授王政权带领他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们深入原始森林做科学实验的不平凡经历。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某个实验场,没有变化,摄像师在拍摄时明显加强了对时间的把控,注意寻找某些故事性强的时间点进行拍摄,拍到了很多富有戏剧性的细节。二是选题本身的时间没有什么变化,拍摄时应该特别注意地点的变化。例如,纪录片《营生》讲述陕北民间唢呐艺人郝绥清为了生计,凭借自己善于吹唢呐的技艺不懈奋斗的故事。郝绥清每次因人家的红白喜事应邀吹唢呐的时候,持续时间比较长,但是会发生一些地点变化,如坐在院子里吹,站在门外吹等。摄像师在拍摄时抓住了郝绥清活动的地点频繁变化的特征,拍摄到了很多富有意味的细节。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