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隐性文化入手(第4页)
第五步,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
班会课上,我把“奖杯”一字排开摆放在讲台上,由班长主持颁奖典礼。伴随着优美的颁奖音乐,主持人深情地朗读着大屏幕上每个获奖者的颁奖词,学生的欢呼声、尖叫声连成一片,热烈的氛围仿佛国际电影节明星颁奖一样。我负责给每个获奖学生颁发奖杯,并且合影留念,一切都让人感觉到高端、大气、上档次。这样的表彰,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是深远的、刻骨铭心的。
第六步,家长反馈,形成教育合力。
我把班级年度人物的评选方案、获奖名单、颁奖词、颁奖典礼照片等资料,全部上传到班级家长QQ群,引发了家长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家长们特别欣赏这个活动,也特别欣慰自己的孩子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步,一致对活动表示肯定和鼓励。
至此,班级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落下帷幕。这次活动虽由我倡议举行,但具体操作细节由学生创意制作,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更多的学生展示才华、体验成功提供了舞台。
案例来源:彭祎昀。班级年度人物评选——期末评优新尝试[J]。班主任,2014(8)
案例中,该班主任打破了传统的班主任一人评价形式,充分发挥班干部和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全员参与提名、全员民主评选,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还有利于传播班级正能量,加强班级凝聚力。
[案例5-8]
一个班级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文化现象,用心的班主任会利用各种活动引导、促进班级文化的生成——由零散出现到构建体系,由无意间的偶尔为之到有意识地形成传统,班级文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品位也逐渐提升。良好的班级文化又使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幸福家园,同时让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受到浸染、熏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新一班众多的班级文化活动中,每个月进行的“班级月度风云人物”评选是比较有特色的,很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关注。举办这项活动的初衷是对学校和班级传统奖励政策缺憾的反思。因为当下校内对学生的奖励措施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奖励多半集中在学习成绩方面,如每次重大考试之后评选“学习标兵”“学习希望之星”等,成绩不好不能获得表彰。
2。即使是综合性的奖励,比如“三好学生”,也是首先看考试分数再看综合表现,学生干部还有很多优势。这样的奖励机制使得每次评选先进时,当选者都集中在一些“优等生”身上,而大多数学生与此类荣誉无缘。
3。随着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有些班主任虽然在自己的班级里采取了一些奖励措施,但因循学校模式的多,没有特色,不能和学校的奖励形成互补。每次获奖的依然是那些“老面孔”。
4。学校的评奖活动不太受学生喜欢,因为它的评选机制比较僵化,一般都是由班主任或学校推荐候选人,基本上是老师、领导说了算,基本不会征求学生的意见。因此,学生对这类自上而下的评比并不热心。
我们开发的评选“班级月度风云人物”活动正好弥补了上述种种不足。现在社会上各种“年度人物”“月度人物”评选之所以大受欢迎,恐怕还是与它灵活的评选机制和丰富的候选题材有关,因为这样的评选局限性很小,关键词是“抢眼”,引人注目是重要考虑因素,而“非官方”则成为此类活动亲民的显著特征。“班级月度风云人物”,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月时间内班级里表现最令人瞩目的学生(或者团队、组合)。这种“令人瞩目”,并不特别限定内容,所以是综合性奖励。
在长期的带班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某个阶段或者某些活动中表现非常抢眼,抑或因为做了一件引起较大反响的事而成为“班级明星”。若放在以前,因为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奖励,热闹一阵儿也就过去了。而一般学校、班级的各种评奖、颁奖都集中在开学初和放假这两个时间段,时效性很差,有些事情时间一长就被人淡忘了,难以发挥其有效的激励作用。一些学生在某个时间段或某件事上的优异表现放到一个学期这么长的时间里往往最后也很难得到表彰。有了这项活动,评选机制更加灵活,奖励更加及时,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表现机会。
全国名校——北京十一学校也有评选“月度人物”的传统(他们主要是在教职工中评选),李希贵校长认为,“月度人物”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模范,也不必是人人敬仰的英雄,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存有争议。但是在这一个月里,他在某一方面或某些领域,做出了值得他人学习、借鉴或令人感动、敬佩的事情,而这些方面,恰恰能够引领学校主流文化,代表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同样,我也认为,“班级月度风云人物”也应该是能引领班级文化、代表班级核心价值观的。
“班级月度风云人物”首先要树正面形象,只有做好事、有积极表现的人才有可能入选,所以需要严格把关。据此,我们采取“自行申报、班委会审核”制度。具体操作程序为:
1。每月第一周为上月“班级月度风云人物”提名时间,任何个人或团队均可申报。可以自行申报,也可以为别人申报。申报采用书面方式:向班长领取申报表,按申报表要求如实填写并在申报截止时间(每月第一周周五下午5:30)之前递交班长或班主任。逾期申报无效。
2。每月第二周的班委、团支部联席会议,审核申报名单并确定入围人选。班委会、团支部和班主任亦可通过讨论联合提名风云人物候选人。每次班委会讨论都会产生多个候选人,为保证质量,一般我们会最终确定3~4个正式入围者。偶尔遇到争执不下的局面,采用投票的方式决定。这样操作可以确保入围的都是优秀的人物和事件。
3。确定候选人后,在全班公示,召开班级大会,向全体学生通报推荐理由和候选人主要事迹。
4。全班学生投票,得票最高者当选。对于未能当选月度风云人物的候选人,授予月度风云人物“提名奖”,这样就扩大了受奖面。
从奖项诞生的过程来看,评选采用的是典型的“自下而上”方式,所以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
对当选“班级月度风云人物”及获得提名奖的学生,我们的奖励方式也是比较有趣的。围绕这一荣誉,我们设置了多达9项的奖励措施,包括拍照留念、与校长合影留念、由板报宣传小组为获奖者制作精美海报在全班展出一个月、在班级报纸上报道并成为“头版人物”等。
无论是当选学生还是获得提名奖的学生都会获得奖励证书和一份小纪念品,他们的事迹也将载入个人电子档案。电子档案记录着每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状况、常规表现和参与活动的详细信息,为各项评优、写评语、评定学生操行等活动提供重要参照依据,我班有专门负责录入与更新电子档案的学生。学生非常在意电子档案里记录的信息,因为这份记录代表着这个学生在班级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和个人形象。
为了把这项评选变成一种班级常态的文化现象,形成优良传统,我们特别规定:每一位“班级月度风云人物”的当选者将自动成为“班级年度风云人物”的候选人。这样,一项有趣的评选就变成了一个系列活动,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拢在了一个集体中。
这是一项诞生“平民英雄”和“班级明星”的活动——人人都有机会参与竞争。其实“公平”的主要含义就是“机会平等”。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都是不同的,过去只有符合学校教育主流价值观的特长才会被肯定并有机会获得表扬,否则,得不到肯定和支持。现在,这种情况在新一班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变。自活动开展以来,新一班已经有12名学生(含团队)获得此项荣誉,获得提名奖的就更多了。他们的获奖理由往往非常有趣,如,“负责把教室粉刷一新的光荣的刷墙手团队”“创办班级报纸”“连续八次考试在年级名列前茅”“获得全国地理科技知识大赛一等奖”“每天负责检查卫生、关灯关门关窗、保护班级财产的‘三关员’”等。这些获奖者都是学生提名推荐、班级大会通过的,有很高的认同度。他们因为自己骄人的业绩和令人感动的行为在班级里广受赞誉,树立了新一班的新形象。
我相信,照这个路子走下去,以新一班的种种努力和优异表现,完全能够当选学校的“年度班级”。
案例来源:陈宇。评选班级月度风云人物[J]。班主任,2012(2)
学生评价是一条能撬动学生发展的无形杠杆,班主任应学会并善于利用这一杠杆,通过科学、客观评价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个体价值的最大程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