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第2页)
1。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正式颁布并施行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
2。下列不属于维新运动时期创办的学堂是()。
A。福建船政学堂B。万木草堂
C。时务学堂D。南洋公学
3。京师大学堂创办于()年。
A。1862B。1896C。1898D。1902
4。科举制度正式废止于()年。
A。1903B。1904C。1905D。1906
二、简答题
1。简述京师同文馆的历史意义。
2。评析洋务时期的留学教育。
3。简述“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三、论述题
1。评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主张。
2。评述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
四、材料分析题
阅读张之洞的《劝学篇·设学》,分析其中体现的教育主张。
一曰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一曰政艺兼学: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西政之刑狱,立法最善。西艺之医,最于兵事有益;习武备者必宜讲求。)才识远大而年长者宜西政,心思精敏而年少者宜西艺。小学堂先艺而后政,大中学堂先政而后艺。西艺必专门,非十年不成;西政可兼通数事,三年可得要领。
【拓展阅读书目】
1。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1]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07、117。
[2]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424。
[3]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6。
[4]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3。
[5]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五)[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28。
[6]曾国藩、李鸿章。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61。
[7]曾国藩、李鸿章。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61。
[8]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42。
[9]沈葆桢、李鸿章。闽厂学生出洋学习折[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65。
[10]梁启超。康有为传[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四)[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12。
[11]梁启超。戊戌政变纪事本末[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420。
[12]梁启超。戊戌政变纪事本末[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422。
[13]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Z]。北京:中华书局,1958:4602。
[14]钦定蒙学堂章程[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94。
[15]钦定小学堂章程[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400。
[16]钦定中学堂章程[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