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的学校特色建设(第2页)
3。日本的超级高中计划[21]
(1)超级科学高中
为重视科学和数学研究来促进综合性研究,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2002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超级科学高中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为英才学生在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和地球科学等领域发展一门课程,主要是以科技、理科和数学教育为重点,加快理科教育课程的开发,推进高中和大学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性研究,从而培养对国家有用的科技人才。2002年,共有77所高中申请了该计划,文部科学省选择了其中的26所,每一所高中参加三年。被选中的高中被期望和大学或科研单位合作,以发展基于科学和数学的课程。每一领域的专家和教育研究者组成的研究团体将会检验和分析这些高中的活动和课程。到2009年,共有102所高中参加为期3年的研究。
为了达到超级科学高中的设置目的,所有的超级科学高中都具有以下的共同特点:首先是高中加大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依靠大学以及研究机构的协助和支援,邀请大学教授和研究人员到高中讲课或开设各种讲座,同时允许学生到大学听课;其次,高中加强与各研究领域的一线研究人员及技术人员的交流,利用大学以及研究机构的资源让学生进行各种实验和实际操作,尽量增加学生接触尖端科技的机会;再次,学校致力于开发新的课程,尤其是以理科和数学为重点的高中课程的开发。学校设置的理科课程的难度大多超出学习指导要领的范围,目的是期望能研究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指导方法。超级科学高中的主要特色课程包括,大学教授介绍数学新领域的讲座、数学和其他学科组合的新课程、高中数学新课程和新主题的体验、技术的使用、增加数学课程和主题;最后,各学校在校内不断充实课外科学小组的活动内容,在校外则加大理科高中相互之间的交流。
为了更好地达到上述各种目的,大部分超级科学高中设置“超级科学高中运营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委员除了来自高中、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外,很多人还来自于经济界或产业界,并且很多都是该校的毕业生。
(2)超级英语高中
为了推广英语教育的先进经验,从2002年开始,文部科学省以英语教育为重点学科的高中作为基地,实施以英语为主的课程开发、大学与高中顺利对接的有效途径等课题的实践性研究“超级英语高中推进计划”,研究期限3年,选定项目学校为100所高中。
2002年4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命名了18所超级英语学校。除了文部省所规定的常规课程以外,它们被要求在未来的3年里发展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和课程。根据申请学校所提供的英语教育计划,文部科学省从50多所申请学校中选取了18所学校,并给这些学校提供了资助。
这些学校的英语计划各有不同,但是都包括使用英语来上科学和数学课程,运用互联网和海外的兄弟学校合作等。由于日本经常被批判英语教育中不重视口语,因此,这一计划关注选定的超级学校是否能找到方法来改善日本的英语教育。比如,在GuuralChuoHighSchool,所有的学校标志都是英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英语。通过把整个学校转换成英语环境,学生有最大的机会使用语言,这是学生学习外国语言所需要的。
(3)新时代教育改革示范高中
改革示范高中是依据学生、家长、社区以及社会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性研究,由文部科学省委托给各地方教育委员会的研究计划,主要研究内容有:第一,根据学生的多元需要,充实与改善高中教育,其中包括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内容的巩固、高中毕业阶段目标实现体系、综合选择制等课程形态的研究、特色学科的设立;第二,充实与改善高中教育,以满足社区与社会的需求,包括满足社区需求的对应性措施、满足社会需求的对应性措施;第三,教育活动、学校管理评价以及质量保障的政策措施,包括根据学生的课程评价改进指导方法,学生、家长、企业等的外部评价,开发适合学科特色的学校评价手段;第四,改善和加强6年制完全高中,加强与大学的联系与协作。
(4)提高学力示范高中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文部科学省在特定区域设立提高学力示范高中,根据学校和社区的实际情况,综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能力,并将取得的成果向区域内的其他学校推广。研究课题包括:①学习愿望、学习能力的情况与学习指导的目标设定;②基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个别指导、教材开发、目标设定以及指导方法和内容的改进;③与高中前(初中)后(大学)教育阶段紧密配合,积极开展规定学科和校本学科的发展性、补充性学习;④开展各学科融会贯通的综合学习;⑤设定具体学习目标唤起学习欲望;⑥进行适当的学科选择指导和将来发展方向的职业观教育;⑦通过实习、体验以及社会活动等各种形式加强和充实职业教育;⑧高中教育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的开发研究。各地方教育委员会将分析和总结示范高中的先进事例和有效措施,并负责向其他学校提供公开信息。该项目实施周期为3年,全国设39个示范区,337所示范高中。
4。瑞典综合高中的特色化办学[22]
前面介绍的几个国家的特色学校,都围绕着各类特色学校本身的特点。在瑞典,这种特色发展体现在整个综合高中的改革中。瑞典经过1964年、1971年和1993年高中教育综合化改革之后,不再区分普通和职业高中,高中阶段实行一体化教育,按专业大类划分不同的学习方向,组织课程和教学,学生不管是选择学术性的还是职业性的学习方向课程,都接受完全等值的教育。因此,瑞典的高中特色建设就体现在综合高中的整体发展上。下面就从更为宏观的层面,介绍瑞典综合高中在改革过程中呈现出的整体办学特色。
(1)课程特色
瑞典在高中教育阶段设计了三种学习方向(programme),即国家学习方向(natiramme)、特别设计的学习方向(speciallydesignedprogramme)和个别化学习方向(individualprogramme)。这种基于学习方向的高中办学特色,在课程类型上突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结合;在课程结构上形成了核心学科、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组合。
国家学习方向是国家制订的面向大多数义务教育后学生的课程计划。按专业大类,瑞典确定了17个国家学习方向,包括艺术、商业和行政管理、儿童和娱乐、建筑、电力工程、能源、食品、手工艺、卫生保健、酒店餐饮、工业、媒体、自然资源利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和车辆工程,其中14个是以职业为定向的学习方向。一所学校可开设一个或若干个国家学习方向,突出特色化办学。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其中的一个国家学习方向课程,但不管选择哪种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共同核心学科[23]。
特别设计的学习方向,主要面向那些有特殊兴趣的学生选择未由国家学习方向覆盖的课程,它的教育水平和学习年限与国家学习方向课程相等,但在课程设计上,它是部分国家学习方向与地方设计的课程的组合。
个别化学习方向,主要面向那些义务教育结束后,没有资格进入国家学习方向课程的学生,他们可以选择个别化学习方向课程,以使学生尽可能达到国家学习方向或特别设计的学习方向的国家标准,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能继续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市政当局可以设立与国家学习方向相衔接的个别化学习方向。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每个学生可以有个别的学习计划,个别化学习方向在学习期限和内容上可以有所不同。
(2)学分特色
瑞典在高中阶段实行学分制。三年高中教育总计2500个学分,从课程结构看,核心学科、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分比重分别占29%、59%和12%。瑞典规定,每个学科可由一门或若干门课(course)组成。每门课都有教学大纲,国家教学大纲由国家教育署制定,地方教育当局和学校可以根据本地情况开发地方课程。每门学科包含的学分从50学分、100学分到150学分或200学分不等。
在所有的学习方向中,学生可以有300个学分的选修课程。艺术和自然科学学习方向应至少达到每课时为60分钟的2150个课时,其他国家学习方向应达到2370个课时。从2001年开始,选择艺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3个学习方向课程的学生可以最低限度用2180个教学小时完成高中阶段学业,选择职业性学习方向课程的学生可以最低限度用2400个教学小时完成学业。学生完成了一个学习方向所要求的高中学分的总数就可以结业。正常的学习期限为三年,但在课程和学分制度下,学生可以用比三年学制略短或略长的时间完成高中学业,增加了高中教育的弹性。
(3)评价特色
瑞典高中教育评价是连续性过程,实行等级评价。瑞典的评价方法是,不是按学科或学期评价,而是按每门课评价,每完成一门课则给予评价等级。一个学科可以有若干门课,如数学学科,就有不同水平的四门课。瑞典的高中教学评价分为四个等级:不及格、及格、良好和优秀。如果学生没有达到及格标准,则有权重修该课程。如果校长、学生和家长同意,学生也可以重读一年。根据课程目标评价学生,教学大纲对每个等级标准做出了具体规定。某些学科进行国家测试,以保证校际间等级评定的可比性。
2008年,瑞典教育部出台了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新的等级评定标准的立法草案,增加评价等级,由原来的4个等级增加到6个等级,增加2个等级,以提高评价的精确度。每个等级用字母表示,即A、B、C、D、E和F,其中A~E等级水平均为及格及以上,F代表不及格。每个字母等级还对应于一个分值,F对应0分值,E对应10分值,D对应12。5分值,C对应15分值,B对应17。5分值,A对应20分值。如果学生由于缺勤等原因,不能评价他是否达到了最低限度所需的知识目标,则不给予等级。新的等级标准使教师能更为准确地评价学生的知识和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
(4)生涯指导
瑞典高中注重学生的生涯指导,主要措施包括:第一,密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高中学校与高等院校、企业、工会、协会、职业介绍所建立固定的联系渠道,向学生提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信息;第二,加强社会实践活动。选择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和艺术学习方向的学生,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安排到工作场所接受培训和实习,选择以职业为定向的学习方向的学生至少要有15周的工作场所培训;第三,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学校及时向学生提供升学和就业方面的信息,加强咨询和指导服务,保证每个学生在升学或就业方面都能做出适当和正确的选择。
(二)国外学校特色建设的实践经验
1。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根本目标
在20纪80年代以后的教育改革中,特色创建日渐成为美、英等发达国家学校发展的普遍追求。虽然各个国家具体推进的策略和措施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都围绕着一个根本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或者说,“创建学校特色是为了使具有不同禀赋和特长的学生,都可以在最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最能促进其特长发展的环境中学习,以满足不同行业对劳动力的不同需求。”[24]比如前面提到的美国的特许学校,“特许学校的课程几乎可以有各种不同的侧重点:阅读、音乐、数学尖子、数学纠错、电脑技术、外语或针对特定人群(如非洲裔美国女孩、学习能力缺陷儿童、天才儿童、纪律问题学生、有辍学倾向的儿童等)的需要。”[25]
2。政府主导推进
在当前各国推进学校多样化发展的进程中,政府都是最重要的主导推进力量。除了宏观政策引导,“政府往往根据社会发展的宏观需求正式提出学校特色创建计划,加拨专项资金支持特色计划,对申请进入特色计划的学校设置入门条件,对辖区内的学校特色创建进行结构性布局;同时,政府还要推动大学尤其是本身专长特色显著的大学参与中小学的特色创建行动。如此,政府不仅从原则倡导者变成了实质性的行为主体,而且已在诸行为主体中扮演起主导者的角色。”[26]比如,英国的《2006年教育与督导法》,在前法基础上增加了地方教育当局的一项新职能:“保障学校教育提供方面的多样性。”2006年初,英国教育部指令皇家总督学克莉丝汀·吉尔伯特(eGilbert)组建“2020年教学评议组”,同年12月,该评议组发表《2020年愿景报告》,勾画了至2020年的英国学校教育中长期发展设想及轮廓。该报告在剖析英国面对的21世纪新挑战后,建议政府作7项教育政策应对,其中第1项就是“鼓励学校更加多样化,以鲜明的特质回应本地环境并且与本地各方结成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