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我国高中特色建设的政策沿革(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李晓慧。特色学校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2012(4)。

[2]“七五”(1986—1990年)期间,正好是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的一个五年。

[3]王守明,杜青禄,罗东海。论“办学要有特色”——对本市部分重点中学办学思想调查后的分析。上海教育科研[J]。1987(05)。

[4]吕敏。中小学整体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发展[J]。天津教育,1992(10)。

[5]麦婉茜,温重生。创建教学园地深化教学改革——广东省中学生物教学改革的特色[J]。生物学报,1992(3)。

[6]上海建平中学。“合格加特色”——培养跨世纪新型人才[J]。中小学管理,1993(1)。

[7]李玉章。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普通中学[J]。人民教育,1993(2)。

[8]范先佐。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4)。

[9]范先佐。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4)。

[10]陈步君。基础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点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1993(3)。

[11]郝继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形成办学特色[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5)。

[12]韩嘉俊。创办特色学校应注意处理的几个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5(2)。

[13]雷实。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验十五年[J]。中国教育学刊,1995(1)。

[14]侯玉兰。创办特色学校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1995(4)。

[15]梁志大。是“创建学校特色”,还是“创建特色学校”[J]。中国教育学刊,1995(5)。

[16]综合以下文章:穆希亭。常抓不懈办出特色[J]。北京教育,1995(10);办学特色,异彩纷呈[J]。天津教育,1995(Z1);程治铭。金山办学特色巡礼[J]。上海教育,1995(10)。

[17]尹后庆。上海普通高中改革的时代命题和发展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09(11)。

[18]陆地。坚持书法艺术教育实验,创办现代化特色学校[J]。吉林教育科学,2005(5)。

[19]刘群,徐炳嵘。全国特色学校的一次相聚[J]。人民教育,2004(9)。

[20]顾书名。特色教育的发展与课程改革的校本化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3(11)。

[21]王志江。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11)。

[22]徐柏兴。依托校本课程,全面提升教育特色[J]。上海教育科研,2004(5)。

[23]刘正为,仇建辉。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学校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7(5B)。

[24]张群。践行二期课改,彰显学校特色[J]。上海教育,2007(10)。

[25]陈康金。从“讲学稿”到“合融教育”[J]。中小学管理,2010(8)。

[26]王湛。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努力开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在2003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3年第4号。

[27]2005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基[2005]9);2006年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政府必须“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中共中央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把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9年11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国务委员刘延东指出,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责任,把推进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性任务;2010年教育部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提出,2012年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实现区域内基本均衡。

[28]陈晓。静安区:均衡后的特色竞争[J]。上海教育,2002(06B)。

[29]陈丽。小学规范化建设的层次分析[J]。中小学管理,2008(6)。

[30]李帆。从均衡发展到特色发展[J]。人民教育,2009(22)。

[31]陶西平。谈高中特色办学[J]。中小学管理,2009(8)。

[32]陶西平。谈高中特色办学[J]。中小学管理,2009(8)。

[33]尹后庆。上海普通高中改革的时代命题和发展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09(11)。

[34]徐士强。普通高中特色、多样、优质发展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

[35]冯明,潘国青。上海市普通高中办学特色调研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12(1)。

[36]李颖。特色普通高中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2(1)。

[37]张瑞海。普通高中特色发展:一种新的发展观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1(11)。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