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特殊需求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支持策略(第4页)
①看到有人示范。
②有很多实践的机会。
③在一个安全的环境自己亲自尝试。
综上所述,不仅仅是教师,如果全校成员及利益相关人员(如家长)都能够积极参与学习并示范引领社会情感技能,将更有利于学校支持性环境的建设,也就是说,促进良好的支持性教育教学环境氛围的形成,还需要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价值观,将社会情感学习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发展愿景的制定与实施中,通过培训、宣传和教育,赢得全体成员对规划和愿景的理解和认同,并能够在实际言行中传达和表现出来,这其中包含了社会情感学习技能的传达和表现。而这些,将十分有助于特殊需求儿童广泛地习得与实践社会情感技能,有利于他们在学校获得全面发展。
4。发展家长社会情感学习,促进家长参与支持
家庭是儿童最初的学习场所,儿童自我概念的建立、自信心的形成,儿童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认识及沟通交往能力,儿童与父母矛盾及冲突的合理解决等社会情感力都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和社会情感能力。特殊需求儿童因远离父母或父母教养方式不当,他们的社会情感学习发展容易出现问题或障碍,给学校教育增加难度和挑战。因此,在给特殊需求儿童提供社会情感学习支持的同时,也必须发展家长社会情感学习,增进家长的参与支持,以形成家校合力,促进特殊需求儿童全面发展。为此,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给家长提供社会情感学习培训及相关宣传材料
首先,加强对家长社会情感学习基本知识、基本理念的培训,使家长懂得爱护、理解、尊重、平等、宽容地对待子女对其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教会家长学习掌握实用易行、操作简便的支持策略和方法,如沟通技巧、奖惩孩子的方法、如何管理情绪、如何与学校合作等,以培养他们的社会情感能力,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最后,学校通过给家长发放社会情感学习宣传材料,描述社会情感学习理念和技能,说服动员家长积极关心孩子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经常性地主动与学校教师联系沟通并了解孩子的发展动态,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2)学校成立家校合作委员会,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发展
当家长认识到自己孩子的发展有赖于学校的发展,并愿意主动为学校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时,学校就获得了来自家长的正向积极支持。基于此,学校应成立家校合作委员会,鼓励或吸收家长参与学校发展规划、学生社会情感学习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决策,强化家长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情感能力,使他们对孩子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3)创新家校合作模式,共同营造特殊需求儿童成长的良好氛围
一是通过电话、网络、家校联系卡、家长通知书等常规方式,促使家长经常与学校、教师联系沟通,以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二是采取“双向走访”的方式,即教师走访学生家庭、家长来访学校,加强教师、家长与学生三方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发展学生积极的社会情感;三是开展特色活动,促使体验生成。比如,“我到同学家做客”,即利用周末一天时间,让留守儿童到非留守儿童家里、寄宿学生到非寄宿学生家里、学习困难学生到优秀学生家里去做客,观察体验所访人家的家庭生活、家庭关系,学会与同学及其家人相处交流,并适当参与家务劳动,最后以日记形式完成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又如,“代理爸爸(妈妈)日”,即每周安排1~2天时间,让学校教师临时充当留守儿童、寄宿学生的爸爸(妈妈),为孩子们提供耐心、细致、周到的关爱与服务,包括给孩子做饭、与孩子交流、辅导完成作业、和孩子一起玩耍等,使孩子们在“家庭”情境中体验温馨快乐,弥补远离父母的情感缺失,学会表达、理解、尊重、友善相处,提升社会情感学习技能。
总之,促进家长参与支持孩子(特殊需求儿童)的社会情感学习发展将会产生直接的、十分明显的效果,为他们自信心的建立、自我意识的形成、责任感的培养、矛盾冲突的化解和处理、与教师和同学的合作、参与集体的活动、为集体出谋划策等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节要点
学校支持环境的建设对特殊需求儿童十分重要,特别是营造接纳的、友善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同伴支持小组活动是特殊需求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与此同时,家长的参与和支持也非常关键,可以为特殊需求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节思考题
1。学习本专题后,你有哪些收获?
2。如果你所在学校对特殊需求儿童开展社会情感学习活动,将会面临怎样的困难?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moe。edu。sroe_633201508t20150811_199589。html,2018-08-07。
[2]赵微:《学习困难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刘春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刘春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王新芳、袁祝华:《写在墙上的博客》,blog。sina。。sblog_4bbfl,2018-08-15。
[6]赵微:《学习困难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调查: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thepaper。ewsDetail_forward_1340812,2018-08-07。
[8]赵微:《学习困难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宋铭、刘荣:《小学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的社交状况研究》,载《课程教育研究》,2012(17)。
[10]李秀锦、谢德军等:《西安市特殊儿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教育现状》,载《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4)。
[11]梁蓉:《论新疆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心理支持的有效性》,载《昌吉学院学报》,2012(1)。
[12]参见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促进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提高”项目基线调研报告(2009)以及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云南“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基线调研报告(2012)。
[13]《教育部等5部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moe。gov。srcsiteA06s7053201301t20130104_146671。html,2018-09-10。
[14]曹志霞:《开启学困生的心灵之窗——增强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教育教学策略》,载《中国校外教育》,2015(6),有改动。
[15]李娟、马文洁等:《全纳教育理念下有效同伴支持的构建策略》,载《毕节学院学报》,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