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特殊需求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支持策略(第3页)
1。为特殊需求儿童组织实施同伴支持小组活动
(1)组织同伴支持小组活动的重要意义
①同伴支持小组是一种实施方便、经济有效的做法,能为不同能力水平的特殊需求儿童提供学习、交往、训练等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研究表明,“处境不利儿童从能力较强的同伴处获益最多”。有效的同伴支持小组使特殊需求儿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向同龄普通儿童模仿习得社会情感技能,如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加强自信、提升学习兴趣和交往能力等。[15]
②利用额外的时间、安全的环境,使同伴间更加直接地互动交流。由于强调小组成员间彼此接纳包容、相互信任帮助,这就容易使特殊需求儿童放松心情,通过游戏、活动或练习操作等方式进行观察、模仿和学习,学会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点,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情感或感受,坚持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帮助同伴,并赢得同伴友善持久的接纳、认可和尊重,提升他们自我价值感及塑造积极自我的能量,从而从内心产生出对小组、对班级的认同和归属。
(2)如何组织开展同伴支持小组活动
第一,建立一个安全的小组学习环境。
首先,小组成员对活动的计划、内容和基本原则都表示同意并互相理解。其次,为小组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如设施设备、文具材料、活动课程结构和小组活动指南等,这样能更好地保证活动的开展。再次,教师的表达方式是安全可靠的。比如,如果小组中的学生对活动的感觉、学习的体会做出描述,教师可以用竖起大拇指表示感觉良好,用平放大拇指表示既不是感觉良好也不是感觉很差,用大拇指朝下表示感觉很差。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同时也是学生需要学习模仿的社会情感技能之一。
第二,可以参考的小组活动结构。
①欢迎和签到。
②热身活动。
③讲述小组活动的目的。
④回忆上一次小组活动所做的事情。
⑤本次核心活动。
⑥回顾本次活动。
⑦反思与反馈。
⑧放松。
第三,做好同伴支持小组活动的前期准备。
①心理准备:针对学校目前的实际条件,能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地组织实施同伴支持小组活动。
②课程准备:采用社会情感学习校本课程的理念和方法,为特殊需求儿童组织同伴支持小组活动,并作为全校社会情感学习课程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③效果预期:设计同伴支持小组活动,首先应考虑使特殊需求儿童能够从同伴支持小组活动中受益并得到发展,否则就失去了小组活动的意义。
④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一方面,需要营造学校全体成员接纳、包容、互助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需要建设校舍场地和设施设备安全、健康的物理环境。
(3)组织开展同伴支持小组活动的注意事项
①确定参加小组活动的儿童:一是需要接受支持和帮助的特殊需求儿童,即目标儿童;二是选择具有爱心和责任心、良好沟通能力的,能够辅导学习和起到榜样示范作用的学生作为其同伴支持者。
②确定小组活动计划,包括活动目标、内容、方式方法、保障措施、责任人、完成时间等。
③细致考虑影响小组活动效果的因素,如学校常规活动、教师组织能力、活动资源不足等。
④如何评估小组活动的效果;除了学校人员,还有谁能为小组活动提供支持。
(4)组织同伴支持小组活动的内容
2。为新入学的特殊需求儿童提供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
新入学的寄宿学生、留守儿童、随班就读学生都有适应学校新环境的需要。要想在学校过好集体生活,他们一方面需要班主任、生活教师等给予生活上的操作指导,目的在于培养训练其生活自理、自我保护、简单劳动和文体娱乐等基本生活技能;另一方面需要心理辅导教师给予心理安慰与情绪调节,目的在于调整转变他们与父母分离的焦虑、害怕、孤独、自卑、敏感等消极情绪为接纳、安心、信任、愉悦、合群等积极情绪,疏通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学会调控情绪情感,学会理解他人和集体生活,尝试互助友善式地、交流合作式地与同学、教师相处,学会自我管理和集体管理,以增强社会情感技能,提升学习和生活质量。
3。创设特殊需求儿童所需要的支持性教育教学环境
良好的支持性教育教学环境首先是一种接纳性环境,让特殊需求儿童能够感受到被人、被环境接纳的安心与喜悦;其次是一种支持性环境,让儿童感受到遇到困难或烦恼会获得所需要的及时帮助或安慰,能够获得化解矛盾冲突、处理人际交往障碍等相关支持性策略或方法(同伴宣泄、参加活动、友善沟通等)。
(1)营造学校接纳、友善的环境
为特殊需求儿童营造一个接纳、友善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这样的环境能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的、受到关注的、被认可的、被尊重的,从而产生出对同学、教师及班级、学校的认同、接纳与喜欢,使他们容易融入集体,并与同学、教师和谐相处;有助于形成他们积极向上、友善互助、勤学进取的价值观,而这样的价值观将有利于他们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选择。其次,这样的环境,对于留守儿童、寄宿学生来说,容易改善他们对学校、对课堂教学环境的适应性;对于学习困难学生来说,还能够改善他们学习困难的状况;对于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来说,则容易使他们融入集体,改善情绪行为障碍。
(2)创造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能否在融合、全纳的教育条件下满足特殊需求儿童特殊的社会情感需要,给予他们针对性的、区别于普通儿童的支持显得至关重要。首先,加强对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辅导员专门的特殊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分层差异教学、个别化教育指导等专业技能,并用于设计与组织教学和活动,使他们具备为特殊需求儿童提供特殊的教育服务和情感支持的能力。其次,恰当地安置、安排不同社会情感需求的学生及其教育,如为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辅具、课桌椅及座位;为学习困难、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指导,并能够调控他们的情绪,矫正其不良行为;为留守儿童、寄宿学生、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更多地组织同伴互助小组活动等。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情感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再次,营造正面的、积极的环境氛围,主要包括师生关系的改进、学校成员语言表达方式的改进和友善互助快乐的环境氛围的形成等。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性决定因素之一,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不良的语言(如指责性、惩罚性语言)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伤害,而采用赞美或对学生认可的语言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心智,起到“润物细无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表明,友善快乐的学习环境更有助于学生社会情感学习技能水平的提高。
当学生明白一项技能可以改善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更有信心时,才能真正地运用这个技能。如下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