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四 黄山奇石课例研究报告如何构建具有自主创造性的教学文化(第3页)
具体见表5。
表5课堂提问行为统计
续表
续表
通过以上三次的课堂观测结果分析,得出:
从教师提问类型来看,主要以记忆性和推理性问题为主,创造性的问题较少。
从挑选回答问题者的方式来看,最多的类型集中于“提问后,叫举手者答”,最大的变化是“改问其他同学”的次数增大,这说明教师有意识地将发现答案的机会让于学生,让学生在答案的获得中充分发挥其自主价值。
从理答行为来看,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教师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大了对学生的回答的肯定与赞扬,消极评价的次数减少。
从学生回答行为类型来看,推理性回答和创造评价性回答所占的比例较少,机械判断和认识记忆性的回答最多,这也说明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创造性回答太少。
只有教师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学生才会进行创造性的回答。创建自主创造性的课堂必须多为学生预留思考的空间。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多给予鼓励和称赞。只有教师给出了积极的评价,学生才能更进一步积极的思考。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性,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创造性的问题,通过启发引导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增添新的活力。
(二)总体评价
1。主要改进之处
三次课下来,我们看到了较明显的变化:一方面,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愿意更多地来回答问题,上课的投入状态也随之变好;另一方面,教师的上课状态越来越自然,越来越有**。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让人觉得很一般到现在的引人入胜,从静态的教师提问到动态的互动式课堂教学。
(1)整合课堂的问题。
第一次上课时提了很多问题,其中无意义的问题占的比例较多,而这些问题通常停留于书中现成的答案或学生的日常经验,一问一答的形式较为普遍,没有进行开放式追问或创新性思考。但第三次课变了,整合了问题和课堂资源,预留更多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想完整的问题,而不把问题切分成若干块,一点一点“喂”给学生。
(2)阳光洒向全部花朵。
可能跟白老师个人教学习惯有关,也可能跟现场气氛有关。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回答问题的学生只占到23,有的孩子甚至回答了5次。这导致课并没有能够激起另外13的孩子的注意。在后来的课中,白老师注意了这个问题,把阳光尽可能均匀地洒在每个孩子身上,让每个孩子尽可能都能有发言的机会,不剥夺孩子发现问题的机会。课堂上,教师应关注有没有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针对培养质疑能力,低年级可以问孩子“在句子中有哪个词语不懂?”备课的时候应有一个预设,分别琢磨一下每个字的意思,再结合整个词的意思;在中年级,可以问一问“你有那句话不懂?”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在高年级,可结合自读,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可以问:“这个问题谁能解决?”有的时候,孩子可以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有时孩子想了解老师或别人是怎么想的。总而言之,质疑要有方法、有层次。
(3)对语文的真实投入。
语文是一种人文性较浓的学科,那如何将这种人文性展现出来?这便需要教师有智慧。在这几次课中,发现上好语文课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师生之间以语言为载体的交流。有人说过“语文就是聊天”,跟孩子聊天,跟孩子正常地聊天,不造作、不虚伪。教师需要把自己的姿态摆正,自己不是高高在上的人,而是跟孩子聊天的一个普通人。这三次课下来,白老师对语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让语文课变得更加流畅。
(4)自主创造性课堂的状态。
什么是自主创造性的课堂?有没有标准?自主创造性的课堂就应该是自主的、创造的,有了统一的标准反而束缚着整体的发展。把课上好了,把课应该有的样子上出来了,就是自主创造性的课堂。王春明老师说:“课堂中别怕出错,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动起来的课堂才具有生机,才能具有自主创造性。如果课堂都是在教师的预设中,那课堂便会像机械一样运转,没有了人的生动性和自主性。
2。尚存的主要问题
教师的教学智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还需要以更加灵活的状态面对课堂中突发性的事件。此外,还要更加关注学生,灵活利用课堂临时生成的资源,进一步优化教学。教师要勇敢地放手,不要怕孩子出错,而要把错也变成一种教学资源。
四、反思与收获
通过开展本次课堂观察技术辅助下的课例研究活动,校本课题“自主创造性教学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又迈出了积极的一步。专家点评时所指出的研究方向——“精细的宽松,积极的无为”,也是本校正在努力建设的学校文化的一个落脚点和归宿。
“宽松”,这个词在《新华词典》里的定义是“宽舒,松快,即宽松和谐的环境”;所谓“无为”是“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在校本课题的大环境下剖析“宽松”的含义,可以理解为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颠覆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再是教师一言堂,而是还学生充分的自主和民主。对于“精细”一词,则可以理解为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精心预设可能出现的课堂生成,做到备课在先,为实现自主空间自主而精心备课。
对于“无为”一词,则可以理解为给学生创造的空间。以往,学生在课堂上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被动接受知识和答案,他们的思维模式是被固化的,很少有主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所谓“积极”,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应是在全神贯注的教学状态下,做到精心地备课,一切了然于心,对于学生的回答能够适时进行点拨,而不是全盘否定或直接给出答案。
无论是“精细的宽松”还是“积极的无为”,都是不可割裂开的。它们是互为依傍、相生相长、缺一不可的。只有宽松没有精细,是空泛无组织的;只有精细而无宽松,则是“教说灌输”的。教师的教是为了师的“无为”和促就生的“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