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四 黄山奇石课例研究报告如何构建具有自主创造性的教学文化(第2页)
第三次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效果较之以前有很多改进之处,例如,从时间分配的比例上,教师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了学生,包括质疑的时间、思考回答的时间、合作学习的时间以及书写生字的时间等。从课堂组织的形式上,教师采取了个人、小组、集体的组织方式开展不同的活动,并通过游戏活动巩固复习所学生字,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师生问答的效果上,教师改变了以往不断追问的方式,而是运用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学生进行质疑,使学生自主参与,创造性地学。
3。教师提问记录分析表
具体见表2。
表2教师提问分析记录单位:次
针对以上三次教师课堂提问记录,可以做出如下分析:
在第一次课堂教学实施中,提问次数稍多,感觉师生互动多,但很肤浅,学生要随着教师的思维走,提的问题多,学生思维就要不断发生改变,跨越性太强,学生思路不一致。问题多导致学生对于一些重点问题思考的时间不够,学生思维的闸门没有打开,就谈不上自主。教师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引导作用和启发作用。
在第二次课堂教学实施中,用问题作为课堂的主线引领学生的活动,但把握得不够准。如果想用问题作为课堂学生思维的主线,就应该很好地设计问题,使问题难度逐步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提高。对于那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可以用合理的过渡语带过。本次课教师所提的着眼于“运用”的问题有所增加,说明教师的问题设计已经发生了改变,在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堂上的问题。教师本节课增加了一些图片,同时对课文的理解加强了,但学生活动还有待提高,尽管与第一节课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变。
在第三次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数量少了,前两节课无意义的问题变成了教师的引导语,转型很成功。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课的主线,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老师展开,问题的深度增加了,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回答出来,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锻炼。教师在发掘学生闪光点方面不够深入,但课例研究的目的可以说实现了。
4。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观察量表
具体见表3。
表3学生学习状态投入观察
根据非投入状态和投入状态两方面进行观察量表设定。观察按时间抽样,每5分钟为一时间段,全课分成8个时间段来观察并进行量化分析。根据表4可以看出:
第一次课:全班共39人,投入状态32人,占82。1%;非投入状态7人,占17。9%。在这堂课的过程中,开始的5分钟,教师的引入富有吸引力,39人中只有2人处于非投入状态,随着课堂教学时间的增加,在第10分钟以后,非投入状态的学生明显增多。可能的原因有如下几点:(1)孩子的年龄较小(二年级),有意注意时间本身就很短,时间长了,自然注意力分散;(2)人数较多的(非投入状态)教学环节都有教师在语言、设计、引导、启发等方面欠缺或者不到位的因素,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及关注点;(3)在非投入状态统计过程中,始终有几名学生处于此种状态,应该和孩子的学习习惯有关,需引起教师在课上多关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次课:全班共39人,投入状态37人,占94。9%,较第一次观察上升了12。8个百分点;非投入状态2人,占5。0%。这堂课的授课班级为二年级二班,在学习习惯上与第一次的授课班级有着明显的不同,学生的投入状态也好很多。但本班仍然存在个别学生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情况,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关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并加以有效运用。
第三次课:全班共39人,投入状态34人,占87。1%,较第一次观察上升了5个百分点;非投入状态5人,占12。8%,较第一次观察下降了5。1个百分点。整体来说,此次课堂的学生投入状态较第一次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与第二次相差不大。这堂课中,教师的指令语更加清晰明确,教学环节循序渐进,教师提问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能够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的生成资源,将其变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5。课堂教学程序表
具体见表4。
表4课堂教学程序表
续表
通过上述三次课堂教学程序的对比可看出,第三次课堂教学程序与前两次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1)分散识字,集中书写。随文识字便于学生理解字义;集中书写有指导,有教师范写,有反馈和评价,写字扎实、省时。
(2)关注学生理解特点,整体进入,分部分深入体会,了解第一自然段内容,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减少了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使对重点段的学习更加充分深入,尤其对“飞”“落”“仙”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用词的准确、描写的生动。再加上故事的引入、教师的范读、让学生边做手势边读,学生都读得有声有色,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3)从关注知识向关注学法转变,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用法,明白文章写了什么及写作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小组成员的智慧,互帮互助,互相提高,在交流中提升认识,培养合作、倾听、表达的能力。
变换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图片的使用、读字猜图、编写诗歌总结全文及巩固生字等方法,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6。师生个体对话和巡回路线观察量表
具体见图1。
图1教师个体对话和巡回路线
通过上述三幅图的比对分析,可以看出执教教师在提问和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的反馈上有了很大的改进,更多的不再是单纯的“好,请坐”,而是将学生的答案进行梳理,引导到本节课的教学中来。从教师巡回路线的观察来看,教师关注了整体同学,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做到学生的答案在教师心中有数,这是与第一次相比较有了很大提高的地方。但由于本次执教的班级并不是所任班级的缘故,教师提问的同学与上次相比有大幅减少,回答问题的机会更多地给了那些举手的同学。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可以问孩子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学生可能会问“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教师此时不应该直接解释这个词,应该再读一读文中的句子,让学生进行感悟,先说一说,然后教给学生一些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比如,可以把每个字的意思先告诉学生让学生进行理解,最后再将这个词的意思告诉学生。在中年级就要开始训练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时问题就不再简单地停留在词语的意思上;到了高年级还要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值得研究的问题。这种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常态课上训练,多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才会加强学生的质疑能力。
7。课堂提问行为类型及频次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