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附录三 自主创造性教学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附录三“自主创造性教学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选题缘由

近些年,学校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学校发展的关注点。学校文化建设关系到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定位,关系到学校当中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学校文化最大、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它使学校、教育名副其实,使一个学校真正站起来,真正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活的存在,使教育散发出人性的光辉。而在学校文化当中,教学文化的建设又是最重要的部分。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秉持“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成长,旨在建构对话、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文化。教学文化直接关系到教师、学生在学校空间的生存状态。在传统的教学文化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生活空间被无限压缩;教师只是生硬地教书;教学文化呈现出一片毫无生机的样子。面对这样的教学文化状况,我们应该如何做?如何构建一种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兴趣并愿意真正投入其中的教学文化?如何构建一种能够让教师乐在其中,不仅善教,更愿意教的文化氛围?这成了学校发展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

我校在前期所做的调研中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存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较为陈旧,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比较薄弱,教学管理方式落后。具体说来,比如,教师在课堂中忽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开学第一节“推门”课中,忽视学生新学期的心情,而讲上学期期末试卷。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提出了“生活精神·艺术气质”的学校文化理念,并将这一文化理念贯穿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教学文化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构建具有自主创造性的教学文化,以适应现今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自主创造性教学文化的构建,来改变以往学生、教师被动式的教学文化氛围。

(二)研究意义

1。实践意义

本研究对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自主创造性的教学文化,有利于保持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自主性发展;有利于形成自主创造性的学校教学管理文化,最终形成良好的学校氛围和文化。本研究旨在改变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满堂灌式、习题指导式、师生问答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守旧和被动状态,通过对自主创造性教学文化品质的深入研究,在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等领域之中构建一种以自主创造性的精神为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文化,即自主创造性教学文化。

2。理论意义

本研究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入研究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以往关于教学文化的研究很少关注小学教育领域,本研究将对此领域进行理论性的尝试,以期能丰富教学文化研究的内涵。教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本研究对教学文化的研究将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具体化和校本化。同时,也有利于本校核心价值理念的深入人心。

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自主创造性”中的“自主”意为自己做主,不受他人支配。每个人都有自主意识、独立个性,能进行一定的自主活动,表现出自主性。马克思说:“人始终是主体。”自主性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独立自主的意识、怀疑与批判的精神、自信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交互主体性、勇于探索的精神等(曹前有,2001年)。自主性要求个体在生活中持积极主动态度,反对消极被动的态度,主张形成鲜明的独立人格,反对依赖型人格(韩四清,2001年)。因此,在本研究中,“自主”强调个体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具有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

根据《辞源》的解释,“创造”一词中的“创”有“破、损、惩、伤”等义,即含有“破坏”之义;“造”则有“建造”“建设”之义。因此,对于“创造”一词的理解,便具有先破坏、后建造之义。《辞海》将“创造”解释为“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现代汉语词典》对“创造”的定义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这些词都强调了创造含有一种独创性和创新性。在英语里,“创造”一词g的词根源于拉丁语creare,意思是创造、创建、生产、造成等,与拉丁语cresere(成长)的意义相近,而cresere则起源于《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一篇中上帝从无到有创造天地的传说。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将“创造”定义为“产生前所未有的事物”。在我国,林崇德教授对“创造性”有比较深刻的解释。他认为,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状态,是人类智力能力最集中的表现,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并把“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林崇德,2000年)。

从创造的源泉来看,创造可以分为引进后的模仿创造和自主创造,自主创造并不是什么都要由我们自己研究、发明和开发。自主创造相对于模仿创造而言,更强调对于核心部分的独立自主的思考、辨析。在教育教学中,模仿创造大量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儿童对成人的模仿、对榜样的模仿,构成了学习的主要方法。但是光靠模仿还达不到对于儿童兴趣、能力的开发,模仿创造最终是为了自主创造性的形成。

因此,在本研究中,“自主创造性”具体指个体具有积极主动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独立思考,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教学文化”的内涵丰富,不同视角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比如,有从师生教学生活方式的视角来理解的,认为教学文化是一种教学主体的集体生活方式。它是由教师及学生构成的教学主体的教学实践中所创造的集体主体的文化,是教学主体价值观的体现。国内有研究者认为教学文化是教师与学生作为集体主体在教学互动中构建的属于师生集体的生活方式(李秀萍,2006年)。刘庆昌教授从“统合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学文化是教学生活过程与教学生态环境有机统一的整体。还有的观点认为,教学文化是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参与创造性教学活动,在理解与掌握人类知识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内化为有社会意义的价值观念、积极的思维方式,并以语言符号和知识经验的方式创造性地体现出这种文化成果的内容(刘利平,2009年)。当然,对于本研究,教学文化主要侧重于其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借鉴学者郑金洲对教育文化的定义,在本研究中,教学文化主要是指师生在学校教学生活中积淀的、以特定价值观为核心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与物质形态。

本研究中,自主创造性的教学文化是指师生在自主创造性价值观的指引下进行的教学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物质形态的建设,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学管理三个具体领域的文化建设。提出构建自主创造性的教学文化,在校本化研究中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我校的核心价值理念是“生活精神·艺术气质”。生活精神是我校最根本的育人方向,回归真实的生活状态,让师生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真实地展现自我。艺术气质既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也是一种深层次的内涵。其中,生活精神的内涵主要指具有生活热情、社会责任和自我意识的品质。艺术气质的内涵主要指具有坚实基础、创造能力和自由情怀的品质。“生活精神”在教学文化中的体现为“自主”,“艺术气质”在教育文化中的体现为“创造性”。

(二)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研究

国外早期的研究主要归功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研究。

沃勒(Waller)在其经典性研究《教学社会学》一书中,从社会学的观点描述了在官僚性教育行政支配的学校环境中教学文化的特征,在对教学文化的批判方面最有代表性。

20世纪70年代,所谓的“批判学派”对教育的文化研究尤为重要,代表人物有布迪厄、阿普尔、吉鲁,他们的研究主要是在“教育是文化再生产的过程”的命题下展开的。这些研究一方面着眼于教育在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变迁中的文化功能,进而导出其政治上的批判;另一方面又对教育过程的文化含义做出分析。

1986年,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在《教学研究手册》第三版中专写“教学文化”一章,对“教学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教学文化体现在教师与其工作相关联的信念和教师所具备的知识两个方面。教师的信念是与教师工作岗位相关的行为方式和与教学酬报相关的方方面面。教师所具备的知识是他们胜任所承担的教学工作所需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对教学文化的研究掀起了**。90年代,国外教学文化研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要数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其代表作《教学文化:变革的焦点》《变化的时代,变化的教师:后现代时期的教师工作与文化》被奉为教学文化和教师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哈格里夫斯认为教学文化既有内容又有形式,包括为一定范围内的教学组织或更大范围内的教师群体所共享的态度、价值观、信念、习惯、假设以及做事的方式等。教学文化的形式却是有限的,他列举了教学文化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合作的文化和硬造的合作文化,认为在这四种形式中,个人主义文化和派别主义文化是一般学校中最常见的教学文化类型。教师职业的很大一个特点就是奉行教学的“专业个人主义”原则,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了维护自己建立在专业能力之上的自尊,教师把自己的课堂看作一个相对封闭且自足的领域,习惯于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孤立的探究是大多数教师日常工作中的状态,教师避免将自己教学中的实质性的问题主动地暴露出来以寻求他人的帮助,教师的课堂活动往往与其他教师的课堂活动相互隔离而不是相互依赖。也许,行政人员基于教学任务的复杂性会对教师之间的合作进行制度性规约,但这也仅仅导致以教师表面的合作为特征的“硬造的合作文化”。而真正的合作文化是以教师之间开放、信任且相互支持的心态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理想的一种文化。

在国外关于教学文化及教学文化变迁的研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布鲁纳。在早期的著作中,布鲁纳就曾对教学文化的变迁过程做过相关的阐述。他认为在简单的原始社会中,许多我们称为教学的东西,对他们而言,就是通过展示来实现的。在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儿童的教学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存在于某个社会文化中的知识与技能远远超出该社会中每一个个体所能了解的范围。所以,逐渐形成了一种教导年轻人的比较经济的教学方式,即采用脱离情境的“讲授”,而不是在情境中“展示”。随后,布鲁纳对现代文明社会中教学脱离实际情境的情况进行了批判,主张教学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晚年时期,布鲁纳对结构主义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和总结,认为当时忽略了文化性,开始由原先的认知主义转向文化主义。1996年,他出版的《教育文化》一书,集中反映了他对于教育文化性的重新认识。在该书的序言中,布鲁纳表明了自己的文化观:“文化塑造了心灵,文化同时提供了一整套工具,让我们得以构建自我的世界,同时形成有关自我及自我力量何在的各种观点”“除非把文化情境以及其中的各种特定因素(即能为心灵带来形式及内容的那些资源)都考虑进来,否则一个人是不可能理解心理活动的。学习、识记、言语、想象等,所有这些都只有参与到文化之中才可能发生”。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教学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的研究多散见于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的著作当中。1992年由刁培尊主编的《教育文化学》一书,设了一章专门讨论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交往。吴康宁等人合著的《课堂教学社会学》(1999年),对课堂教学文化的结构、冲突、运作等内容进行了社会学分析。2000年出版的由郑金洲所著的《教育文化学》一书在对文化与教育关系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学生文化进行了专章论述,最后还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教育的本土化做了一些理论上的分析和阐释。丁谷怡、孙双金主编的《重建课堂文化》汇集优秀教师的成长、成才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名师的课堂文化,并从课程文化的角度,提出重建学科课堂文化个性的命题,最后还从班级文化、学校文化的角度提出儿童文化的自主构建。

在论文方面,王红霞在其硕士论文《中西方课堂教学差异的文化探源》(2005年)中,以沙因的三层文化模型作为分析框架,从文化学的视角关照课堂教学,对法国、俄罗斯、美国、英国、中国五个国家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差异比较,同时也进行了差异文化探源。马忠兴在其硕士论文《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的反思和重建》(2007年)对传统教学文化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教学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专断”和“权威”的文化色彩。作者提出了新型课堂教学文化的实施策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备课方式;由单边静态走向多维动态;走向对话,实现交往;由掌握学习走向探究学习;变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方式的转变。周景芳在其硕士论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的建构》(2007年)中,在分析传统课堂教学文化弊端的基础上,认为课堂教学文化的建构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思想基础,以对话文化、合作文化、探究文化为基本内容,以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进学校教师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为其策略。西北师范大学司庆栋的硕士论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的重建》(2009年)认为,新课程改革更根本的是课堂教学文化的转型,传统课堂教学文化日渐显现诸多弊端,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潮流,必须按照新课程蕴含的新文化理念,重新建构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并提出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建构以生为本的生命化教育,使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西北师范大学晋银峰的博士学位论文《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文化研究》(2009年)认为,教学文化即课堂教学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形成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以及与之相互影响的环境氛围。论文从解读教学文化入手,设定了教学文化的理论基础,探究了传统教学文化的形成,揭示了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文化现状,以及由于地域、年龄、教龄、职称、职务、学历等因素的不同而导致的教师对教学文化理解的差异。文章还结合新课程的教学文化因素、现代教学文化的优点和长处、传统教学文化的缺点和不足,分析研究了传统教学文化向现代教学文化嬗变的客观动因、现实障碍以及有利条件,提出了现代教学文化构建的依据、构建的机理以及构建的策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