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同事信服的杨老师(第5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015年4月10日

5。给音乐教师陈旭超的信

陈旭超老师:

你好!记得三年前第一次听你的课时,我就被你上课的**、浑厚的歌声、优雅的指挥所感动。我还记得我说过你是我见过的最有**的音乐老师。课堂上“domiso,somido”的口令,以及上下课学生都踏着音乐走路的样子,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味。每次研究课,仅仅是一次普通的、惯例性的教研课,你都身着规范典雅的、只有舞台演出才穿着的服装给学生上课,每个学生你也都要求身着规范统一的礼服上课。其实,在常人看来,你完全不用这么重视,完全不用因为一次普通的课堂这么“大动干戈”。但是,这正是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的真正区别。把每一节音乐课都当成一次演出,把每一节课都当成舞台展示,这样的老师不多,这样用心上课的老师更少。正所谓:音乐老师很多,但真正优秀的太少!

今天是教学比武课,你没有像往常一样正装革履。也许你无意去比,这可能是你的另一个教学品质,只沉浸在音乐教学中,去体会教学的快乐,对于比武的高低并不在意。其实,你要相信自己具有夺得教学金牌的实力,该比武时要比武,该亮一手时要勇于闪亮登场。

今天的课,你依然是那么神采飞扬,一支《牧童之歌》就把学生带入音乐课堂。学生们和你一起徜徉在音乐世界里,每一个孩子都那么投入地听你弹唱,然后投入地学着你的样子唱起悠扬的歌曲。这样投入的课堂将学生紧紧吸附在歌曲和演唱上,纪律和秩序似乎都是多余的。

投入,就是在享受学习的幸福。我很喜欢在一旁悄悄欣赏你训练鼓号队时投入的样子,特别是那些小鼓号队员。我们班的那几个淘气包,在吹小号时歪着脑袋,神情专注地吹响小号的那份投入,定格在我的脑海。没事的时候,我就翻开校园网站上运动会上鼓号队的照片,品味每一个学生投入吹号的样子。学习和训练也许就应该这样陶醉,这才是真正的乐趣。

我很喜欢音乐,曾经学过一年的音乐班,是音乐班的差生,只会弹如《春天在哪里》这样简单的曲子。不过是简谱,五线谱是我的克星。音乐老师常常在我识谱时给我一个大大的“0分”,至今想起来当年的课堂依然很惭愧、很可笑。我很想老师教我怎么识谱、唱谱,很想老师教我怎样发声,怎样唱出优美高昂的曲子。很遗憾,至今我没有学会,因为没有人教我。

所以我想,音乐老师还有一个责任就是教会孩子发声,教会孩子唱歌,使他们将来在社会活动时能一展歌喉。我想,那时他们将记得当年的音乐老师陈旭超,曾经怎样用心地给他们播下了音乐艺术的种子。

愿与你一起徜徉在音乐的天地里,陶醉于每一首歌曲、每一节课堂!

杨丽娟

2015年5月19日

6。教育专家——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来信

丽娟同志:

您好!刚看完您发来的两篇文章,很兴奋。在新康小学居然有您这样一位现代教育改革的能人——一位不可多得的现代基础教育改革人才。

您从教学实践中提出当下教学改革应解决的问题,又回到教学实践中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是一条正确的教育科研道路。因此,您的这两篇文章是很有价值的。当今世界存在着两种教学制。一种是班级授课制,一种是现代个性化教学制(我把这称为“异步教学制”或“按需教学制”)。前者始于1632年左右,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本质上属于近代(不是现代)社会的教学制度,已陈旧落后了,不适合培养现代社会个性化、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由于班级授课制影响深远,不少人头脑中的陈旧教学思想很难根除,所以许多教学改革跳不出班级授课制的束缚,充其量只是班级授课制的变种。形式变了,实质没有变。您的研究,正接近突破班级授课制。您的教改精神和干劲值得我学习。

湖北大学黎世法

2012年5月30日

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前排中间)来我校讲学

(三)观课有感

语文组听《作文评改课》有感杨老师的这节随笔课走心!不说一句空话,大实话又说得诙谐幽默。罗列随笔题目41篇,没有落下一个孩子的。她给随笔分成“绿色环保型”“身材高大、英姿潇洒型”“体型完美达标型”,生动的比喻胜过千叮咛万嘱咐,有谁愿意长成侏儒?好随笔的标准烙在了心里。在一场场说笑的“交通事故”案例中,随笔不该怎样不再是过多的指责,而是善意的提醒。岂一个用心了得!

——王怡

杨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的感受是,学生很轻松,气氛很愉悦,师生很和谐,课堂很生动。我受益匪浅。

在题目的选定上,不是单纯地由老师判定什么是好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找什么样的题目最好。在众多的题目中抓住自己的独特体会,有了感触后,就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久而久之,题目就会越来越鲜活,那文章自然也就足够吸引人了。

激励学生的方面很多,今天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幽默又让人难以忘记的方式。幻灯片上的有针对性的小概括,简直太形象了!激励优秀学生时用到了“身材高大、英姿潇洒”随笔,“体型完美达标型”随笔等,我想下一次这些同学对自己会有更高的要求。而对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用“交通事故”的说法来比喻,让学生牢牢地记在心里。要做到如此幽默诙谐,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丰富的语言功底和生活阅历,要多读书、多思考。

在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甚至看到有学生生怕老师叫不到自己,都忍不住站起来举手。老师对学生收放自如,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整个课堂都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听了杨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好像是在享受一顿精神大餐。杨老师的课最大的特点是不但能学到很多先进的理念、便于操作的方法,而且整个课堂风趣幽默。

——郭海云

杨老师的这堂课使我受益匪浅。就如人们说抓住某人的心要抓住他的胃一样,要想让学生喜欢写作,就要抓住学生的“味”。杨老师的课堂中没有写作教学的套路,而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情景,巧妙的引导,耐人寻味。

好的作文标题就是作文成功的一半,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写标题,作文题目不仅要新颖,还要具体,让人一看就明白想要写的是什么。

杨老师抛弃以往评价作文优劣的手法,不用单纯的“优秀”和“不合格”为标准,而是运用学生,甚至老师都没见过的激励方式评价作文,简直太新颖了,值得我借鉴学习。二年级学生作文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格式和标点。无论强调多少遍,总是会有学生写错格式,甚至没有标点。如果借鉴杨老师的方法,用“连环撞”“刹车失灵”等形象的语言,学生想不记住都难。

——徐琦

听了杨老师的课,我有很多感触:第一,因为喜欢才愿意去写,激励在本堂课中无处不在,尤其是表扬几个意想不到的学生,让学生去发现他们的进步,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难忘的一刻,课堂带给了学生幸福感。第二,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学生随笔中出现的问题,课堂有实效性。这堂课学生就知道什么样的随笔是好的,有目标,有要求。最关键的是课堂的氛围十分融洽。很贴近学生。学生也能从这堂课中自己去发现随笔的优点和不足。第三,新颖才有吸引力,这需要智慧沉淀。我们真的需要不断学习!

——罗黎珍

今天听了杨老师的快乐作文随笔课,感触很深。杨老师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让每一个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课堂很活跃、新颖,不像一般的作文教学形式;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学生踊跃地举手回答问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教学。

课堂教学的最高艺术莫过于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到语文,在相互碰撞中解决问题。在这节课中,杨老师用高超的教学艺术,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乐趣的快乐课堂。在鉴赏题目的好坏时,她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拟题的方法和技巧。在解决学生随笔存在的问题时,她用生活化的比喻和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知道“问题”的严重后果。老师虽然没有教要怎样做,但学生已经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了。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事半功倍。高效的随笔指导胜过无数次的唠叨。

用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这比任何高端优秀的教材都实用,因为它更贴近学生。自己看得着,摸得到,因此,学生们不仅仅是在品文改文学写文,同时也在品人写人学做人。

——庞静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