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现人人写好字(第2页)
错别字是影响学生作文成绩的因素,也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表现。培养学生把汉字写正确、写规范是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写漂亮则是更高一级的要求。我教过的80%的高年级学生,每篇作文都少不了错别字。我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六年级学生一篇600字的作文,平均每个学生有错别字3。8个。严重者每篇作文错别字达到作文字数的3%。
如何引起学生对错别字的高度重视,有效地纠正错别字,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纠正学生写错别字的习惯呢?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如下有效措施:
1。大讲错别字的害处
我和学生一起,每周进行一次错别字统计。然后选出错别字最少的学生,请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怎样做到了把每一个字写正确。再让学生找一些错别字带来损失的笑话、故事,用生动的形式,声讨错别字的害处。有的学生把一篇文章形象地比喻成一颗白菜,错别字就如同白菜中的“大青虫”“大黑虫”。一颗好端端的白菜,看到几只虫子,给人什么样的感觉?有的学生更是用笑话、小品的形式大讲错别字的害处;还有的学生把自己常出现的错别字编成了快板书……这样的总结活动每周进行。我常常幽默地告诉学生:“错别字猛于虎也。”学生在笑声中懂得了错别字的害处,引起了思想上的重视,也纠正了一批常出现的错别字。
2。收缴涂改工具,教会修改方法
学生写作业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的课桌上都备有涂改带或涂改液。难怪他们写起字来不假思索,反正写错了字可以涂掉。涂改占用许多时间不说,有时涂掉了又忘记补上正确的字,“白”开了一扇窗户。一篇很好的文章涂得像个“大花脸”。涂改既影响了书面整洁,又成了“制造”错别字的帮手。于是,我跟学生说明了涂改工具的几大害处,并收缴了班里所有的涂改工具。
不准学生使用涂改工具了,我就教学生学会使用正确的修改符号。写错了,需要订正就用修改符号。学生没有了涂改工具,又怕出现过多勾画修改的地方,写作文、写作业时就格外认真仔细。这就逼着学生想好了再下笔。这一措施让学生减少了很多不该写错的字。看到这种情况,我感觉自己做对了。
3。建立规范用字奖罚制度
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其实就是一种习惯;更多的学生是没有认真用字的习惯,也没有自己纠正错别字的能力,以致一些常用的字纠正了好多次仍旧写错。反思教学中我们纠正错别字的方法,错别字总是老师给圈出来,然后又好心好意地在旁边写一个正确的字,认为这样学生就不会再出现错误了。结果是老师改错别字的本事越来越大,学生“生产”错别字的能力却越来越强。针对这种情况,我和学生一起制订了一些规范用字的奖罚制度:
第一,奖励无错别字的学生。班级每周评选一次“消灭错别字标兵”,评选一次没有错别字的作业为“绿色环保作业”。当选者可以享受“自己布置语文作业”的特殊待遇,还可以当一天老师,检查班级其他同学的错别字情况。
第二,学生的错别字必须自己订正。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我不再纠正错别字,只在作文后写上:“有×个错别字,请改正。”让学生自己找出并改正。改正的要求是用错别字和正确的字各组3个词。如果一篇400字的文章出现5个以上的错别字,或前一篇作文的错别字未曾找出纠正,均要受到“正确地重抄一遍该篇作文”的惩罚。
奖罚制度一实行,学生之间互相问“这个字该怎样写”的多起来了,一直“昏睡”的字典、词典忙碌起来了。不到一周的时间,班上字典、词典就达到了人手一册。有的学生为了订正一个词,不惜花上十几分钟。看似是耽误了一点时间,但学生的认真习惯却在不知不觉中养成,错别字也由于学生的认真和勤于查字典、词典而逐渐减少。
4。加强汉字记忆和运用训练
出现错别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个别学生的词汇量少。有些词句学生会说但是不会写。平时课文里虽然学了很多词语,背诵了一些优美语句,但不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一旦运用时就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两种方法:
一是摘抄文章。摘抄内容为名家名篇或课文中的精彩段落。摘抄后让学生每天开展一次“捉害虫”的活动,即让学生之间互相查找错别字。要求背诵的篇目一般都要求学生摘抄一遍,以便于从口诵过渡到笔头。
二是听写练习。内容是一些学生未曾学过的精美文章。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词汇,增大词汇量。每周听写练习的时间不少于一节课。速度要求是先慢后快,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书写速度。听写过程中,我还经常让学生猜一猜没读出的词语,练习词语的搭配,然后把原文发给大家对照订正,补充不会写的词句。
摘抄和听写使学生识记了大量词语和句子,培养了学生用字用词的准确性,使他们掌握了一些常用的字词句。通过丰富词汇,增加词汇量,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了错别字出现的频率。
经过一学期纠正错别字的强化训练,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明显减少了。学生在写作文时,能做到同音字、形近字想一想再写,不会写的字动手查一查字典、词典。期末最后一次作文测试,全班31人,10人文中没有出现错别字,13人错别字不超过3个,占作文字数的0。6%。我感觉这种做法还是非常有效的。我还把纠正错别字归结为一句话:唤起学生重视,调动学生参与,培养认真习惯,注重积累运用。
教师面对每一个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司空见惯、任其自然。作为教师,要善于研究和思考,要善于想办法解决。作文教学、阅读教学、课外阅读、写字教学,都有我常常感到束手无策的情况。面对这些“常态”,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件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很重要,如果不解决好会影响学生一辈子。作为教师,我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解决。在日常教学中我坚信: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一路走来,常有老师会开玩笑地问我:“杨老师,您总有用不完的办法。您怎么有这么多有效的教育方法?”这样的问题,我也常常问自己。如果我是一名医生,当面对一个病人时,我是在现有病历上重复昨天的故事,不管病人病情,走我自己设计的“流程”;还是想方设法让他每天病情好转,早日康复出院?如果我是一名警察,我是不断复制某一些案例的经典做法,因为冒险少而去等待案情的好转;还是认真研究当下的案情,寻找蛛丝马迹尽快破案,震慑犯罪分子,保一方平安?作为一名教师,专业性质最强的职业,我们要有这份职业精神,要真的为了自己的工作苦心孤诣,为了一个个学生的发展肩负起我们教育引导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