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课外阅读引来活水(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合上《红麦田》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接受了一次心灵的净化和洗礼。我扪心自问:你一定收获了很多,那收获的是什么呢?是什么拨动了你的心弦?

我眼前似乎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只有9岁的小男孩在汉口码头拉着板车,在有“火炉”之称的武汉,在炎热的太阳下,瘦骨嶙峋的肩膀上,一根粗粗的麻绳肆意地拉扯着他柔嫩的皮肤。肩头磨破了,脚上起了泡,浑身汗水淋淋,但小男孩咬牙坚持着,硬是凭着自己的劳动挣到了五分钱,因为他要拿自己的劳动换来的钱去买一本自己喜爱的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童年的这段经历,这种勇气让我震撼,他对书的喜爱,对知识的渴求胜过一切。我想:一个用知识和坚强意志武装的小车夫,还有什么困难可以压倒?

喝长江水的小男孩渐渐长大了。长江赋予了他宽广的胸怀,书本赋予了他渊博的知识,拉纤的肩膀日益宽阔。他勇于担当,耐得住寂寞;他成了一个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好父亲。那学生偷偷放在他窗台上的“镜儿湖”、“银色的网”和蜡烛头,那学生放在讲台上的栀子花,那已毕业在城里工作的学生送来的两塑料瓶煤油,不都是对这位老师深情的爱和真挚的情吗?那女儿期待而又信任的眼神,那一直跟在女儿身后的大孩子——一个长满络腮胡子的父亲,难道不足以体现一个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吗?

随着时间的沉淀、书本的滋养、人生的历练,这个家境清贫、嗜书如命,从小就在长江边拉纤的小男孩,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这本《红麦田》就是自己成长之路的大揭秘。这本书处处充满了爱,对生活、对大自然、对书本、对家人、对学生的爱。在爱中又给人一种力量。一种勇者的魂魄洋溢书中,让人感到温馨,又让人读着心中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

这本书由一篇篇优美的散文组成,可读来却引人入胜、富有哲理。令人深有感触的是一篇有关点球的文章。作者认为,人生就是由一连串的“点球”组成的,人只有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才能在关键时刻面对“点球”,一球定乾坤。是啊!我即将面对人生的第一个关键时刻——小学升初中的“点球”。我踢出的这个“点球”是不是精彩,能不能赢得喝彩,那要看我是否有勇气享受寂寞,抵挡住电视和游玩的**;是否有勇气战胜自己的惰性和懦弱,从而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临门一脚靠的不是运气,而是过硬的本领和精神的力量。《红麦田》的作者,那位麦田的守望者,在我人生“点球”的时刻,给了我信心和勇气,我庆幸我是这本书的读者。

读《红麦田》我收获了珍惜,珍惜现有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努力学习。我收获了爱,爱生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书,爱学习。生活会因为爱而更加精彩。我还收获了勇气和信心,我将以自信为圆心、微笑为半径,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年轮——这就是勇者!

(二)读书编书走一回

轰轰烈烈的读书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学生阅读的高涨情绪和兴趣渐渐回落。除部分学生养成了一有时间就读书的习惯外,大部分学生只是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阅读。课外阅读表现为阅读“跟着感觉走”,泛泛地读,没有什么所得,即阅读的随意性较强。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仍然保持着阅读的兴趣,或者也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但是,阅读还仅仅停留在粗糙浏览的表浅层面。由于目的不明确,他们往往追求的只是阅读量,所读的书籍大多如过眼烟云,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写读书笔记也是空洞的几句套话,或者抄抄书上的内容简介。阅读兴趣也无法激发起来。

引导学生由“爱读书”到“会读书”,由“凭兴趣阅读”到“有目的研读”,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课外阅读落实到写作、动笔上,走出课外阅读的新途径是我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我带领学生阅读名人传记,阅读历史书籍,并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编书的语文实践活动。我让学生阅读某一类书籍,然后自己编写一本介绍该类书籍的“书”,让学生从读书到编书,再从编书到读书,实实在在地走上一个来回。

1。带领学生制订读书编书的行动计划

语文课上,我先和学生商量,共同起草一份全班的、具有号召性的读书行动计划,每个学生一份,并要求学生把这次行动计划告诉家长或者自己的好朋友,以便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下面是我们制订的全班读书行动计划。为此,我专门做了一节动员课,给学生宣读、讲解,调动起每个学生行动的**。

“探寻伟人名人足迹”读书编书行动计划

同学们,《丰碑》中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坚贞不屈的李大钊、《灯光》中为理想献身的郝副营长、《一夜的工作中》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周恩来,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一定给你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的“丰碑”。他们的事迹感动着中国,激励着世人。如果你们能穿越时空隧道,做一次历史学家、作家,自己动手编写一本《历史的丰碑》,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同学们,这次就请你们广泛阅读、上网查询、调查访问,探寻伟人名人足迹,开始你们的第一次编书实践吧!

建议你们先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①编书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成立编辑小组,自己单独体验当作家的感觉。

②准备书籍。去一次书店,购买一批名人传记、历史书籍,或去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

③广泛搜集资料。阅读大量相关书籍,登录网站,搜集“历史的丰碑”人物事迹,并把资料摘抄或者复印下来。

④适当分类。可以按照职业“文学家、音乐家、科学家、艺术家……”分类;可以按照“红军战士、八路军、解放军战士、志愿军、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文学名著人物、历史人物……”分类;也可以按照“古代、近代、现代……”分类,还可以自己创造一个分类方法。编辑小组明确分工,每人承担一类人物的搜集、编写任务,一定要选择真正感动你们的人物。

⑤给书命名。给自己的书起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名字,如《我心中的丰碑》《历史的丰碑》《感动小学生的……个人物》《感动小学生的……个故事》《史记新编》《走过五千年》《历代名将》等。

⑥注意内容。每个人物要有以下几部分内容:生平介绍;年龄、性格描写;最感动人的故事;名言集锦;别人或你们对他的评价和感想。

⑦注意完整。完成书稿之后,还应该加上内容介绍、作者简介、目录、前言、后记等。

推荐书籍:

《中国文化史》《中国通史》《史记》《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人物传记》《中华杰出人物传》《中外名人丛书》《历史的丰碑》《孔子》《孟子》《名人传记》《伟人传记》《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名人》……

学生对这个计划很感兴趣,对探寻伟人名人足迹、当作家这件事感到很新鲜。学生的好奇心、喜欢大胆尝试新事物的欲望一下子全被调动起来了。

2。感召学生积极行动

人都是有惰性的,学生更是如此。有些事情即使课堂上群情激昂,但是常常是一下课,其他活动或学习任务冲击过来,加之教师不再次提醒,他们就可能把自己的豪言壮语心安理得地忘得干干净净。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行动计划,我又提议成立感召小组。

每个人根据自己编书的内容,或者性格特点,或者居住地点自由结合成一个小组,目的是便于互相督促、提醒。一时间,教室里非常热闹,有的找自己的好朋友,有的和自己的编书小组讨论。

经过一番选择和争论,全班共成立了8个感召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名字,“雄鹰组”“海燕组”“神笔组”等。接下来,我让感召小组讨论每个人的感召任务,以及如何感召别人,是行动感召、电话提醒,还是当面督促?并把自己的感召计划和感召人写在行动计划上。

感召小组的成立,使每个学生不仅积极参与读书编书活动,而且被卷入编书工作,时时督促别人,或者被别人提醒。计划书就像一根绳子,把全班同学拴在了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全班作为一个团队,每一个学生都乘上了读书编书活动的快乐列车,开始了读书、编书的开心之旅,想要中途下车都不容易。

3。互相激励深游书海

有了行动计划和感召小组,很多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可是,我发现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别人行动时,他只能坐在那里干着急,因为他没有资料,也没有书籍。因此我想,只有带领学生走进书山书海,他们才有机会施展才能。

我首先整合现有资源,让学生到图书馆查找借阅名人传记、伟人故事类的书籍,到电子阅览室登录网站,下载资料。然后让家长协助,周末去书店选书、买书。

一周后,图书馆伟人名人传记类、历史类书籍被我班学生借阅一空,书店里各类最新出版的伟人名人传记出现在学生手中,平均每人拥有可供选择阅读的图书5本以上。学生课桌上、柜子里堆满书,周末回家以及返校的路上,他们也总是抱着厚厚一摞书。

为了把编书活动引向深入,我专门安排了一节新书、好书推荐课,让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用于学习的资源,同时便于他们资源共享。班级内部形成了一个隐形图书馆和流动书架。

读书、编书活动把学生领进书山书海,任他们去攀登、去遨游,同时教师也参与、指导、欣赏、示范,在整个活动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