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在民办学校中成长(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四、在民办学校中成长

1996年,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我开始迈入民办学校,成为民办教育改革大潮中的普通一员,在教学第一线不懈地探索语文教学改革之路,探求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之路。岁月如歌,回首一路的艰辛与付出、探索与奋进,涌上心头的是无限的感慨和收获的甘甜。我常常进行工作梳理与反思,下面是我在民办学校工作的一段心路历程。

1。北京市力迈学校——我在民办学校工作的第一站

1996年8月,我慕名应聘到当时规模较大的北京市力迈学校,现在已更名为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我先后担任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长,优质教育部主任等职。力迈学校是专家办学,校长敢峰先生(原名方玄初)是北京景山学校的首任校长,副校长张定东、陈心五等都是教育专家。我跟着专家们进行重构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语文教学七项终极目标的实施策略,让学生从小扎下中华文化根。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实验使我耳目一新,我真正触摸教育就应该是从北京力迈学校开始的。毫不夸张地说,北京力迈学校就像是我教育路上的初恋,直到如今,我对那里依然有深深的思念和依恋之情。这是因为,作为民办学校,力迈给我提供了一片蓝天,提供了创新实践的舞台,使我可以一直大胆地立于教育改革的潮头。几位校长对我的不断激励和发自内心的欣赏是我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不竭动力。

在教学上,我是一个不满足现状、不断创新的人。2000年,教育部要求给学生“减负”。“如何解决减负与求效、提质、增能的辩证关系”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反思语文教学用时多、效率低、效果差的现状,为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在确保不加重学生负担、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要形式提高学生的素质。我大胆地构想了语文教学从课时分配入手,重构课时结构的方案,将现有的八节语文课分为高效讲读课、高效作文课、阅读指导课、佳作欣赏课、语文活动课、归纳整理课六种课型。这种教学模式明确规定了每个时间段的要求,让学生把握宝贵的时间资源,实现了语文教学的高效率。六种课型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拉动、立体交叉,构筑了语文学习的多重网络,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既能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亲身感悟和自己探索来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以2001届六(1)班学生为例,我和学生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就完成了过去一学期的学习任务,剩下的时间进行大量阅读,大量练笔。每个学生平均每学期读书15本,达200万字,最多的达40本;平均每学期进行作文练笔40篇以上,最多的达5万字。我带领这个班的学生编写校园生活写真集《童年力迈情》。这本书将学生一年来的练笔、读书笔记按内容分成童眼世界、人物写真、童年趣事、书海探宝等14个部分,共计20多万字。学生全程参与策划、摄影、文字校对。该书受到《语文报》等新闻媒体的重视,其中多篇文章被《语文世界》登载。

北京力迈学校2001届六(1)班师生合影

2002年,我又带领五年级的一个班编写了学生生活写真集《快乐力迈情》,并组织学生录制光盘《七色童年》。同年,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我带领学生上了一节读书指导课《三国演义看谁读得好》,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学生能说、能写、能评论,使专家们不敢相信眼前是五年级的学生。多家媒体报道了这一教学改革成果,《中国青年报》以《28》为题、用上、下篇专题介绍了我和我的学生以及这项改革的过程。《中国教育报》、《参考消息》、中央电视台等也分别报道了我的语文教学改革情况。我喜欢总结,每学期都会把自己的改革过程写出来,一边梳理,一边反思、总结。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改革教学方法》一书收录了我的教学论文6篇,如《构建语文教学新模式,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我是这样提高学生作文积极性的》《在学生中掀起读课外书的**》等。

新课标颁布以后,我又进行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发展文才和口才,注重课型的整合,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实现语文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大语文观。我指导四年级学生不仅读书,而且编书,大量阅读人物传记,自读并编写《探寻伟人足迹》《感动小学生的八位名人》《心中的丰碑》等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学生大量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我将这一实验成果写成了教学案例《我教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于2001年荣获中央教科所组织的案例评比二等奖。

课堂是我和学生探求知识的殿堂,我只是他们求知路上的朋友和引路者。这沉甸甸的收获是我和学生共同走过的一段路,共同谱写的一首歌。只有站在讲台上,只有走在教学改革的路上,我才能触摸到生命的意义。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受益,2004年,北京市力迈学校为我的教学改革开辟“特区”,成立了“少儿最优发展实验中心”,由我担任中心主任,探索引领学生成长的最优发展之路——爱学习,会学习;爱思考,会思考;爱活动,会活动。我带领优教部师生进行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探索优质教育之路。师生开展主题活动,营造读书氛围,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与统筹,为学生探索知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我本人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们摸爬滚打在一起。终于,艰苦的实验有了成效。一年之后,多家媒体以《这里是孩子们学习的天堂》为题,对我们优教部的改革成果做了专题报道。

2。广州新康小学——我在民办学校工作的第二站

广州新康小学是广州东部增城区一所普通的民办学校。它坐落在社区,学校占地不大,却精致独特,具有浓浓的国际化色彩。目前是广东省书香校园,幸福教育特色学校,入读新康小学需要提前三年报名等学位。

学校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真正实现了“让儿童拥有世界”的办学使命;为教师提供了宽阔的专业发展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了轻松愉快的成长空间,为家长提供了适应时代、共同成长的平台。在这里我和教师一起摸爬滚打,从课堂改革,到校本教材研发;从幸福班级建设,到学校幸福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从教师专业化发展,到师生共同做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完美结合,使教学改革和学生完美人格成长和谐统一。解决了许多教育同行害怕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成为走在教育路上的改革先行者。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先生说:“新康小学是南粤大地基础教育界的一颗明亮的星星。”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先生(右一)视察我校校园

在这里的十年,是我教育生涯的第二次成长。毫无遗憾地说,我把最美的自己留在了最美的时光里。在这里,我寻找幸福教育的源头,播撒幸福教育的种子,享受幸福教育的喜悦;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品尝了收获的喜悦;虽苦犹甜,累并快乐着!

2005年8月,由于家人工作调动,我毫无选择地来到了广州增城新康小学,成为这里的普通一员。告别北京舒适的家庭和稳定的工作,有很多的无奈;放弃正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园地,有诸多的不舍。但既然做了选择,就无怨无悔。成就他人,造福学生,可以忽略地域的界限。就这样,一晃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三千多个日夜坚守在新康小学,时光匆匆,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然而,一路上的学生、家长、同事并肩同行的难忘瞬间,却时时萦绕心头。

我把自己当成一名教学新兵,重新从零做起。看到广州的学生、家长没有读书的习惯,不理解读书的重要性,我一度非常痛心。我曾经无数次在家长会上不厌其烦地告诉一届届的家长朋友:“改变孩子的命运必须读书。”我下决心把学生引领到爱读书的道路上来。

学生不爱读书,家长不重视读书,学校没有书香气息。我清晰地意识到,改变这样的现状,不是一所学校、一个教师短期内所能做到的。在荒凉的大漠上如何开垦一片绿洲?如何在我的职责范围之内对现状做些许的改变?

艰难的教学改革起步于2007年那届毕业班。六年级50多名学生,我一人承担两个班的语文课。每年镇里、市里举行一次毕业统考。当时新康小学生源困难,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语文、数学、英语平均分在80分左右,连当地一所普通的小学也考不过。学校动员老师们要有所突破。有人在教师会上放出消息:如果谁能考过某某学校(当时平均分90多分的学校),简直就是奇迹,就是神话!听了这些,我忐忑不安又将信将疑。考试真的有这么玄乎、这么难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