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第2页)
案例2: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
1949—2010年,先后有18位日本籍(或日本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物理学奖7人、化学奖7人、生理学或医学奖1人、文学奖2人、和平奖1人。下图是2010年,根岸英一、铃木章获诺贝尔化学奖,发明有机合成中钯催化的交叉偶联方法时的相关报道(图6-5)。
图6-5
这两个例子反映出当今中国学生在国际领域的生存危机。应该说造成这种危机的因素很多。但是,教育绝对是一个重要因素,被功利主义扭曲了的教育价值观是重要根源之一。环顾国内,分数不但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全部,而且几乎成为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全部。基础教育、家庭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从小就开始追求的高分。正是在这种扭曲了的教育价值观引导下,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地方政府,最后是我们的学生,他们都把视线落到了那个可怕的分数上了,从而在学生身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我们的学生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被动与依赖,缺乏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学生经验世界的贫乏与苍白,缺乏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学习兴趣狭窄且不稳定和深刻;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导致的结果必然是远离同时代的国际人。
学生是教育的产品,由此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发现学校教育长期以来,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课程内容过于繁杂、艰深、陈旧,很多时候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对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指导;考试代替了评价,同时考试结果的处理使学生过度焦虑。这种状况在2002年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
2002年,专家们对全国31个省市、1。2万名大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亲身体验过科学探究全过程的青少年数量并不多,无论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都低于29%;
亲身体验过技术创新全过程的青少年数量更低,无论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都低于26%;
约半数学生生存在过于拘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和信息饱和等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四种主要障碍。
任何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都是在适应现有教育现状下提出和实施的,为了及时地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提出了研究性学习。
3。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生对身边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亲身经历和体验用所学习的知识、方法、技能解决实际生活、社会等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探究精神、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等得到训练。
(2)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长期“应试教育”下,中国形成了两种占统治地位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一种是学习过于注重知识结论的记忆,忽视对知识发现、发展过程的探究,形成了以接受式学习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是一种以“讲授式”、“填鸭式”、“灌输式”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两者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的主流教育(见图6-6、图6-7)。
图6-6
图6-7
两个调查表充分而直观地显示出当今学生学习和成长、发展的现状,即如下图6-8所展示的:中国的学生有许多长处和优势,循规蹈矩、学习刻苦、知识扎实等,但是我们的学生缺乏关心、同情、创新等优秀品质和能力。
图6-8
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在哪?学生是如何学的?是记忆,被动学习?还是探究,自主学习,或者主动接受式学习?同时我们的教师是如何教的?是传授,灌输,还是引导探究、实践?
显然,不同的教和学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学习,能够逐渐地改变学生上述状况。为此教师角色必须发生变化:从知识权威的拥有者到平等参与学生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局限教科书到关注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的学习者,从单纯教学到同时开展科研的研究者。
(3)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应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热爱家乡,关注社会,亲近自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体会成功和挫折,团队的交流合作和互助精神,身心健康等。
总之,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是很突出的,它有助于保持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能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与分享的个性品质,还有助于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