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第1页)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那么这时它就属于一种学习方式。狭义上,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时它是基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一种课程类型,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研究性学习属于狭义的涵义。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重点,“研究”只是研究性学习的手段和途径。这是与我们的科学研究本质的区别。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无论是在知识基础、技能品质和思维品质方面,还是在实验设备、信息资料、合作伙伴等条件上,都不具备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的必要条件[5]。
两者的关系在于: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更具有学科学习的意义,主要在学科内部或学科学习的某一阶段、某一环节展开。而狭义的,作为课程领域的研究性学习却超越了现有的学科体系、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和课堂教学模式,在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等要素上重新整合,具有最大意义上的开放性。两者相辅相成,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和落实。
2。研究性学习的定位
2001年新课程改革实施时,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与其他课程同时安排进了实验区的学校课程。2002年课程改革推向全国,当时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课情况如下图6-2所示:
图6-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时总量是570~760节。显然,课时总量达到了和英语课总量一样多的程度,仅次于中小学的语文、数学等课程,具体见表6-3:
表6-3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研究性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占比重如何?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都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每周安排2课时,可以集中安排,也可分散安排”。图6-3说明了研究性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这种核心地位:
图6-3
2003年,教育部课程改革组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又进行了调整,其中颁布的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03)中对研究性学习更是做了明确的要求,研究性学习属于普通高中学校的必修学分,且其学分在必修116个总学分中占13%左右,远远超过其他科目的学分,也超过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领域,成为普通高中课程安排中必修学分最高的课程领域。因此,透过这个课程方案及其课程结构(图6-4),我们也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图6-4
总之,从上面的中小学课程的安排以及课程安排的总量、学分所占比例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研究性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究竟在什么地方?其对学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下面两个残酷而又现实的横向比较,也许能让你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案例1:30年前的两个预言
1979年6月,中美两国曾派访问团互访小学教育。回国后,两国的教育家们做了如下教学预言:
中国预言——美国小学二年级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法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简直是异想天开!最后他们得出结论: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美国预言——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等等。结论: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因此,再用20年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30年过去了——实际情况是:在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间,美国共培育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2003-2007年,世界上共产生4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平奖未统计),美国占去55。1%。但是中国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