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参考文献(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3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7]张华,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38]张嘉育。学校本位课程发展。中国台湾:师大书苑,1999。

[39]张添洲。学校本位课程实务。中国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

[40]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2]周韫玉,张瑞玲。中小学校课程开发与示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3]中国台湾课程与教学学会,主编。学校本位课程与教学创新。中国台湾:扬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中文期刊论文(含学位论文):

[1]蔡春,易凌云。论教师的生活体验写作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2006(9)。

[2]陈思宇,黄甫全。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文化素养——论课语整合式学习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14(6)。

[3]成星萍,欧晓玲。走近毛泽东构建红色文化——韶山实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探索。当代教育论坛,2006(14)。

[4]丁念金。校本课程发展与课程决策机制的转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8)。

[5]冯铁山,田云伏。试论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策略。继续教育研究,2004(4)。

[6]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教育研究,2003(6)。

[7]洪秋如。台北县国民小学教师教学信念、班级经营策略与教师满意度之关联性研究。中国台湾:屏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李臣之,孙薇。教师课程决定:有为与难为。课程教学研究,2013(5)。

[9]李臣之。试论活动课程的本质。课程·教材·教法,1995(12)。

[10]李臣之。课程开发呼唤校本教师进修。课程·教材·教法,2001(5)。

[11]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2(5)。

[12]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应关注学生的利益。教育科学研究,2007(3)。

[13]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4(8)。

[14]林一钢。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意识。教学研究,2002(2)。

[15]罗生全,靳玉乐。社会力量:课程变革的第三领域—一种基于课程权力的有效参与。中国教育学刊,2007(1)。

[16]马云鹏,王波,解书。校长课程领导: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纵深推进的重要保障。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7]苏强。教师的课程观研究。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8]谭彩凤。教师校本课程决定及其影响因素之研究:香港个案研究。教育研究与发展,2010(2)。

[19]谭彩凤。校本课程政策透视:中文教师的观点与实践。教育曙光,2006(53)。

[20]汪聆。略论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策略。课程教育研究,2013(11)。

[21]王斌华。加拿大校本课程开发。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2)。

[22]王嘉毅。课程决定中的校长与教师——基于我国中小学的调查。课程·教材·教法,2008(8)。

[23]于成业。中小学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4]曾文婕,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实验的构想与实践。课程·教材·教法,2009(2)。

[25]赵炳辉。新课改视域下教师课程意识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6]郑葳,李芒。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全球教育展望,2007(4)。

[27]钟勇为,郝德永。课程意识:蕴涵与路径。当代教育科学,2005(8)。

[28]朱超华。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与重建。课程·教材·教法,2004(6)。

英文图书

[1]Beane,J。A。,CurritegratioheocraticeduewYork:TeachersCollegePress,1997。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