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第4页)
(7)职业升迁的方向和速度与个人的聪明才智,父母的社会地位,本人的地位需求、价值观、兴趣、人际技巧以及经济社会中的需求情况有关。
(8)个人的兴趣、价值观、需求、对父母的认同、对社会资源的利用、学历及其所处社会的职业结构、趋势、态度等均会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
(9)虽然每种职业均有特定要求的能力、兴趣、人格特质,但这些要求却颇具弹性,因此,不同类型的人可能从事相同的职业或一个人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
(10)工作满意度主要依靠个人能力、兴趣、性格特征和价值观,以及个人在某一工作中取得的绩效、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等得以实现,还与以往的工作经验和生活习惯有关。
(11)工作满意度与个人在工作中实现自我概念的程度成正比。
(12)对大多数人而言,工作及职业是个人人生的重心。虽然对少数人而言,这种机会是不重要的,甚至是不存在的,社会活动及家庭才是他们人生的重心。
【案例】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李某是一个活泼、外向的女生。刚毕业的时候,迫于就业形势,她没有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匆匆选择了一家知名杂志社的编辑工作。半年下来,每天重复的工作让她感到十分厌倦。之后,她做了专业的性格和职业能力倾向性测试。职业顾问给她的建议是从事与市场策划相关的工作。正好有一个机会,她去了一家合资的广告公司从事客户工作。这项工作特别适合她,她的业绩居公司榜首。5年后,她又成功跳槽到一家跨国4A广告公司担任中国区经理。
分析:一般来说,从事财务工作的人细致谨慎,从事销售工作的人热情主动,从事技术工作的人理性有逻辑,不同类型的人在从事符合自己性格的工作时会更加得心应手,取得好的工作绩效。性格是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生活和工作环境)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的总和,它让一个人的行为保持一致性和规律性,能有效地预测其在特定行业或职能领域成功的可能性。上述案例中的李某意识到她的性格和第一份职业不匹配,于是主动改变职业发展的方向,转向适合她的活泼、外向性格的职业,从而取得了很大的职业成就。
另外,工作满意度主要依靠个人能力、兴趣、性格特征和价值观,以及个人在某一工作中取得的绩效、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等得以实现,工作满意度与个人在工作中实现自我概念的程度成正比。李某认为与市场策划相关的工作符合她的个人能力、兴趣、性格特征,所以她获得了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取得很大的职业成就。
(二)萨帕的职业生涯阶段论
萨帕对个人生涯的分析,是围绕职业生涯的不同时期进行的。他将职业生涯分为五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
1。成长阶段(growthstage,0~14岁)
个人在这一阶段,自我概念逐渐发展成熟。初期时,个人欲望和空想起支配作用,其后个人对社会现实产生注意和兴趣,个人的能力与趣味变成次要的。成长阶段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空想期、兴趣期和能力期三个阶段。
(1)空想期(fantasy,10岁之前),以需求为主,情境性较强,主要是通过幻想中的角色扮演与经验尝试来选择职业。
(2)兴趣期(i,11~12岁),以兴趣为中心,理解、评价职业,开始做职业选择。
(3)能力期(capacity,13~14岁),开始考虑自身条件与喜爱的职业是否相符,并且有意识地进行能力培养。
2。探索阶段(explorationstage,15~24岁)
在这一阶段,个人将认真地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对自己的能力和天资进行现实性评价,并根据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完成择业及最初就业。探索阶段是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转变时期,可以进一步分为暂定期、过渡期和试行期。
(1)暂定期(tentative,15~17岁),个人在空想、议论和学业中开始全面考虑欲望、兴趣、能力、价值观、雇用机会等,做出暂时性的选择。
(2)过渡期(transition,18~21岁),个人正式进入劳动力市场或进一步接受专业训练,由一般性的选择转变为特定目标的选择,着重考虑现实,在现实和环境中寻求“自我”的实现。
3。确立阶段(establishmentstage,25~44岁)
在这一阶段初期,有些人在岗位上“试验”,若不合适就转行从事其他职业,以后便在某种职业岗位上稳定下来。这一阶段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尝试期、稳定期和职业中期危机阶段。
(1)尝试期(25~30岁),对最初选定的职业和目标进行检讨,如有问题则需重新选择、变换职业。重点是寻求职业及生活上的稳定。
(2)稳定期(31~44岁),最终确定稳定的职业目标,并致力于实现这些目标。
(3)职业中期危机阶段,是指在30~40岁中的某一时期可能会发现自己并没有朝着职业目标靠近或发现了新的目标,因而需重新评价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即处于一个转折期。
4。维持阶段(maiage,45~64岁)
在这一阶段,人们在某一职业或某一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一般已经达到了常说的“功成名就”的程度,大多数不再考虑更换职业,而是要保住现有的职业位置,按既定方向工作。这一阶段的重点是维持家庭和工作间的和谐关系,传承工作经验,寻求接替人选。极少数人会冒险探索新领域,寻求新的发展。
5。衰退阶段(deestage,65岁以上)
该阶段是个人精力、体力减退时期,也是逐步退出职业劳动领域的时期。这一阶段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阶段。
(1)衰退期(de,65~70岁),工作的节奏变缓,责任转移,适应能力下降,开始以部分时间工作来代替全日制工作。
(2)退休期(retirement,71岁以上),工作活动完全停止或转变为部分时间工作、志愿工作、闲暇性活动。在这一阶段,人们要学会接受权利和责任的减少,适应退休生活,参加老年大学、从事义务活动等,以减缓身心上的衰退。
萨帕以年龄为依据,对职业生涯阶段进行了划分,但现实生活中职业生涯是个持续的过程,各个阶段的时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经历时间的长短,常因个人条件的差异及外在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人阶段发展顺利,有的人则在不停地转换工作或变动职业,有时还可能出现阶段性反复。
(三)萨帕的职业发展理论的应用价值
萨帕的职业发展理论系统性极强,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是职业指导理论发展史中的里程碑,其吸收了已有理论的合理之处,涵盖面较广。萨帕主要研究的是职业生涯发展,但他的理论仍是一种匹配理论,匹配方法是其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在这种方法中,个人需要同时考虑自己的特点和职业所要求的特点,个人需与职业相匹配,表达自己的爱好,做出选择,并通过必要的培训和发现合适的工作机会来实现这些选择。该理论具有静态性质。事实上,个人和环境都在变化,人职匹配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单纯以匹配方法作为职业指导的基础是不充分的,必须注意职业选择的动态性、发展性。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萨帕的职业发展理论把人职的匹配和影响择业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尽管论述得不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符合职业选择和职业指导的一般过程。当然萨帕最杰出的贡献是提出了人一生职业发展阶段的完整模式,该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职业指导计划奠定了科学基础。职业指导人员可以依据被指导者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和特征,进行不同重点的指导。目前,西方国家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职业指导计划基本上是以萨帕的职业发展阶段模式为基础的。当然,萨帕是以美国中产阶级白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因而其职业发展阶段的年龄划分及具体特征和发展内容的表述不一定适合其他国家不同阶层和文化的人们,但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仍不失启发作用。
五、施恩的职业周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