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优差生亲子沟通的比较 质的研究(第4页)
有些学习较差儿童因为厌烦父母不绝于耳的指责或唠叨通过不断制造噪声发出警示,传达自己很厌烦的信息。如有儿童开始哼调子(啦啦啦),或者不停地搓动椅子发出噪声,敏感性较高的母亲通常能够意识到“他就是嫌我烦”,从而尴尬地中止单方面的指责,开始有实质内容的谈话。
另外有一些学习较差儿童因为在沟通中总被父母指责或者控制,便寻找父母谈话的漏洞,揭父母的短处,让父母丢面子,希望借此打破父母垄断谈话的局面,迫使父母自觉自愿地结束沟通。在观察中一名儿童的母亲反复5次说儿子没有耐心,说儿子上课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当她说到“儿子听力不好”(属于母亲用词不当)时,儿童马上反驳:“不对,我耳朵没有问题”。另一位父亲在沟通过程中“顿悟”一道题的做法,很兴奋地给儿子讲,根本没有理会儿子是否听懂。儿子插话说:“我不明白”父亲没有理会,继续自己讲并开始拿笔计算。快得出答案时,父亲问儿子几个他认为很关键性的、能够揭开最终正确答案而产生轰动效应的问题“502等于多少?”“x是什么”“多少个老师?”这些问题没有给儿童留出任何独立思考、提出新思路的余地,而只能有一个正确答案。并且父亲问话的语调也让人感觉他胜券在握、十分肯定。儿童明显对这种谈话模式很反感,采取了两种反抗措施:第一,在那些父亲期望的答案后面加上一个“呀”,似乎问题和答案都过于简单,简单得让人感觉提问的人弱智;第二,只要找到一个漏洞就及时反驳,让父亲感觉很尴尬、很丢面子。
父亲:x是什么呀?
儿童:老师呀。
父亲:多少个老师?
儿童:14个呀。
父亲:14个对不对,要想知道对不对怎么办?
儿童:往后推呀。
……
父亲得意地传授解题方法:一般看到应用题,你要好好看题,要把它的条件全部用上。
儿童:那不一定,课上老师说专门有出来捣乱的数。
父亲:是吗?噢。(尴尬地对研究者)呵呵,这个,他们都是用份数算……
(4)父母的低人际敏感性与儿童的高敏感性。在本研究的现场观察中,随着亲子讨论的展开,很多家长的人际敏感性逐渐降到最低水平,最终变得基本上不考虑儿童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甚至一些家长因为控制不住情绪在研究现场就开始辱骂孩子,敲打桌子,或向研究者哭诉,有的甚至扭儿童的脸、打儿童的头。
学习较差儿童与他们父母的情况相反,儿童在父母面前表现拘谨,而父母离开后多数都表现更轻松、更主动,谈话明显增加。许多儿童都表现出对亲子沟通过程的高度敏感性,他们能够准确地预测到父母可能的感受和下一步的反应,据此策略性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例如,一个学习较差儿童这样分析和评价亲子沟通中父亲在研究者面前的行为:
研究者:刚才你怕爸爸打你吗?
儿童:不怕,题这么简单,而且当着外人,他敢打我呀。
研究者:如果我不在呢?题这么简单你还粗心。
儿童:可能会吧。不会,就这么一道题。
研究者:他今天高兴吗?他说他挺满意的。
儿童:他其实不满意,70分他肯定不满意。但是当着外人,他说不满意,怕……反正他觉得说不满意不好,我也不知道怎么说。
研究者:他不是说了也不希望你考双百嘛。
儿童:考双百就好了。
可见,亲子沟通中的人际敏感性建立在维护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儿童因为要考虑和权衡自己将得到奖励还是惩罚,因此敏感性极强;而父母拥有绝对的奖惩权,根本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
与差生父母相比,学习优秀儿童父母在亲子沟通中的人际敏感性高一些。当父母没有能力帮助儿童解决问题时,很多父母会安静而关注地在旁边看着,或者给孩子一些鼓励,或者约定用不同的方法尝试,最后对答案。这种反应和学习较差儿童父母的指责形成鲜明的对比。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个细节:在儿童独立思考时,差生父母倾向于向研究者介绍孩子的缺点和短处,而学习优秀儿童父母则倾向于介绍儿童的优点,而且有3位学习优秀儿童家长意识到自己的任何谈话都可能干扰孩子的思考而主动结束与研究者的交谈。与此不同的是,学习较差儿童父母中没有一位注意到自己的谈话可能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即使看到儿童因此而不能专心解题,也只是督促“我说我的,你算你的”。
2。亲子沟通质量层面
上文对学习较差儿童亲子沟通质量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学习较差儿童在问题和关系两种指向的亲子沟通中得分都较低。观察资料的分析表明,问题解决指向沟通质量的高低与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有关。许多学习较差儿童的父母由于缺乏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而表现出指导不足。例如,在解决一个面积问题时,母亲很快判断出儿童解题错误,却不能有效指导儿童正确解题。原来母亲做出判断所依据的不是正规解题公式,而是实际经验(“一个花园怎么可能就12平方米呢”)。又如,大部分儿童不理解“长是宽的2倍”的含义,而错误地用长乘以2求宽。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差生父母都引导儿童从感官上做出判断,(“一般正常的长比宽要长一点”“你这长和宽都不分,最起码,这个这个从……感官上你都看不出?你得分得出,长是长一点,宽是短一点的”“长是宽的2倍,应该是除呀求宽。如果人家说宽是长的2倍,你就乘呗”)而不讲解2倍的含义。因此,沟通中表面问题(错题)虽然得到解决,但根本性的问题:儿童对某些数学概念的不理解或误解却没有得到解决。
多数学习较差儿童的父母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给儿童较多指责,可能破坏亲子关系,加之许多差生父母在亲子沟通中表现的人际敏感性较差,经常会有伤害到儿童的言语或行为。因此,学习较差儿童亲子沟通中两种指向的沟通之间会有相互影响。问题指向沟通质量较差的亲子对,其关系指向的沟通质量也不会很高。而学习优秀儿童的父母通常在指责和失望之后,开始将沟通目标定位为问题解决,其间父母还会给以适当鼓励,其关系指向的沟通不会受到破坏。
3。亲子沟通系统层面
在本章亲子沟通观察中,13个差生(即学习较差儿童)家长中有11个母亲和2个父亲(母亲在外地,父亲主管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这些家庭的共同特点是一方父母角色缺失。11个母亲参与研究的家庭中,有6个父亲因为做生意、做销售、外派军人而经常或长期在外地出差,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很少,也很少履行教育孩子的责任。另有1位做出租车司机的父亲因为作息时间和儿童相反而很少与儿童沟通。其余4个家庭虽然父母都在孩子身边,父亲也和儿童有一定沟通,但总体上讲,母亲承担更多教育孩子的具体任务。在这些差生家庭中,父母在教育和指导孩子方面的分工通常是父亲充当总体目标制定者和主要惩戒者,母亲则是儿童完成具体任务时的监督和指导者。这种分工也意味着父母在亲子沟通中的地位不同:儿童只就决定性的事件(如升级考试、升学考试、就业等问题)与父亲沟通,其他具体问题的解决及情感交流不需要父亲参与。例如,关于今后的就业问题等“大问题”,儿童更希望听到和遵从父亲的决定。
儿童:什么呀,俺爸说高中考不上就当兵。
再如,考试失利后需要“表决心”,此时的沟通对象也是父亲,因为大目标是父亲定的,似乎只有父亲才能决定是否赦免儿童的错误。一位母亲这样评价孩子期中考试后的表现:“这回也没打她,她爸爸就训了一顿,她也挺好,说,‘爸爸,下一次期末考试我一定认真不马虎了,一定好好考’。”而关于作业辅导和行为约束等通常由母亲负责,“他从来就不问他爸爸。问我,不管我会还是不会,他就问我,不问他爸爸,他和他爸就特遥远。”“我星期一到星期四不让她看电视,就星期五晚上,哎哟,可是看呀,从放学一直看到八九点。我说给关了电视,让写作业,她就哭,给我踢腾。然后,第二天,她爸在家不敢看电视,她才学习。”这种父子和母子沟通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也是差生家庭亲子沟通的一个特点。
对父亲和母亲与孩子沟通目标和观点上的一致性问题我们也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在我们对儿童和家长的访谈中发现在一些家庭中父亲、母亲和儿童的沟通之间存在一个三角关系(如图4-5)。母亲指导孩子过程中因为不能容忍孩子的错误,开始批评、指责孩子。父亲保持和母亲一致的态度以打孩子的方式加入母子沟通过程。但此时母亲的矛头开始转向父亲,指责父亲不应体罚孩子等。例如,母亲说:“他爸爸整天都不管,他要管就……他爸要是训他,我还有点受不了,我这么费劲带大的,轮着你训了?我就特别受不了,我就跟他……”另一个儿童也这样谈到自己的两难处境:母亲讲的题儿童仍没有听懂,但因为父亲也在场,儿童就冒着可能被母亲发现而被打的风险,撒谎说自己听懂了。因为“我爸爸也在那,我爸打我打得更狠。打我头、背、屁股,还有这块、那块都打。有时候我爸打我,我妈不让打,他们就吵架”。这样亲子沟通中的冲突和矛盾转化为婚姻冲突。这是差生家庭中,父母亲与儿童沟通出现的典型不一致现象之一。
图4-5学习较差儿童家庭亲子沟通中的三角关系
在我们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个父母与孩子沟通高度一致的例子,但是很不幸,他们沟通的一致方式就是用拳头说话。儿童说:“爸爸妈妈都打,一般妈妈生气了打我一顿,自己到那个屋看电视去了,把我一个人扔到这个屋,等我爸来了再教训我一顿。”父母教训的差别是“妈妈打得轻,女的劲小,要是劲大打得也厉害。”在这种一致的消极沟通方式下,儿童基本不和父母谈任何自己的想法,能隐瞒的事实(如小测验、单元考试等)就尽量隐瞒,亲子沟通非常不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