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师(第2页)
案例9-1
针对班上几名“小网虫”,我采取了“招安”的疏导方式,成立了由班级评选的第一“网童”丁航为部长、第二“网童”陈金良为副部长、成员4人组成共6人的“致远”科技部,并布置了任务:勇于实践,学以致用,为班级对外宣传和包装做贡献。不久,科技部完成了精美的班级电子相册、富有个性的班级文化标识、丰富多彩的班会课件、班级《致远报》电子版,还有几十则被相关杂志选登的博文。从“网虫”到科技部骨干,不仅让学生的上网动机和行为得到了有效改善,还为创建富有特色、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做出了贡献。(梁岗。做学生喜爱的“心理营养师”[J]。《班主任》2012(10):22)
点评:教师关注了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体的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和情感上的支持,为学生营造了成长的乐园。
3。管理者的角色
面对复杂的教育教学情境和不断成长的教育对象,教师的管理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教师应该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程序,并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积累管理经验,不断总结反思,逐渐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通过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4。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者的角色
情绪的波动、心理的冲突、行为的过失、学习的压力等常常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甚至厌学等心理,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要求教师从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选择。这需要教师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师要关注每个年龄段的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预防,提出相应对策以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案例9-2
班上曾有位男生,长得颇为帅气,他有一个特别的习惯,经常忍不住在课堂上拿出一面小镜子,偷偷照一照。一开始,想当然地以为他是在欣赏自己那帅气的外表,几次找他,委婉劝他不要如此做,收效甚微。后来甚至演变成课堂上无精打采。这引起了我的重视,经过仔细询问,问题的症结出人意料,原来,他照镜子居然是同学叫他“娘娘腔”,我自以为他是自信,殊不知他是自卑。找到了问题所在,我再与他谈话就顺利多了,之后,再开展班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从发现自我优势、建立自信入手等来纠正他的错误认识,改变他的错误行为。另外,也教育其他学生尊重他人,不要随便乱取绰号。这个案例提示我们要从学生的心理入手去挖掘问题的原因,不能凭经验主观臆断,更不能武断处理。所以,一个好的班主任,必须经常性的关注自己的心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扮演好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这一角色。
5。研究者的角色
教师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另外,教师还要从事一些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重要区别。确认教师的专业性,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是当今世界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目标,也是世界各先进国家提高教师质量的共同战略。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争取成为专业而持续不断努力的过程,是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提高以及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的确立和提升的过程。它包括教师个体专业化与教师群体专业化两个方面。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的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证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
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系统理论,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也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发布了幼儿园、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专业理念与师德
专业理念指专业人员对自身专业的性质、标准、价值等的理解、判断、期待与认同,指引着专业人员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举止。教师的专业理念指教师在理解教育工作本质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认识。教师所持有的专业理念会直接决定其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内容和方式,影响其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以及其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综合,是教师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也可以称之为教师的专业伦理规范。专业理念更侧重于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对象、内容、方式的“专业性”认识,师德则侧重于幼儿园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态度和个人修养等“个人品质”。在教师的实践中专业理念与师德之间的界限淡化并通融为一体,共同从思想认识层面支配和制约着其行为。因此,在《教师专业标准》中,将专业理念与师德融合成一个维度。总的来说,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是教师通过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获得的对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理性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的认同与内化。这种理性认识和道德规范最终影响并制约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关键维度。具有良好专业理念与师德的教师往往具有很强的自主发展意识,其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的素养也相应地较高。
基本理念强调,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具体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尊重学生人格,关爱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权益,使学生学习生动活泼、成长过程健康快乐,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学习先进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专业知识
我国《教师专业标准》中规定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知识四大板块。
(1)教育知识
教育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即条件性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教育评价知识等。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教育知识的具体内容有: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班级、共青团、少先队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
(2)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即本体性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主要包括本学科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发展史、专业研究方法论等。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对老师来说,要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及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的联系。
(3)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即实践性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提炼。教师必须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了解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4)通识性知识
通识性知识是指教师拥有的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体现教师素质的普通文化知识。通识性知识有助于教师拓宽视野,通融见识,能从更广的范畴理解人、自然和社会,获得全面的思维能力,发展博雅的精神和美好的情感,增强教育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具体而言,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3。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系列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是体现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教师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