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课程概述(第2页)
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亦称为社会中心课程论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主要的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
(1)代表人物。社会改造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康茨、拉格、布拉梅尔得(《教育哲学的模式》)、布迪厄(《关于课程的课程》)、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等。
(2)基本主张。主张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主张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课程的知识和价值应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主张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将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帮助其适应现存社会。
3。学生中心课程论
学生中心课程论,又称经验课程论或儿童中心课程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是学生活动中心课程论理论基础的奠基人。它强**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和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其中,“从做中学”是杜威教学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
(1)代表人物。学生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有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卢梭(《爱弥儿》)、克伯屈(《教育哲学》)等。
(2)基本主张。主张课程的核心不是学科内容,不是社会问题,而是学生的发展,课程应以儿童的社会活动为中心;主张课程内容不是既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的,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教材内容;主张教材编排应注意儿童的心理结构和个性特征;主张儿童在“做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
二、课程的类型
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它是在不同的课程设计思想的指导下生长的,课程设计者的课程观不同,所设计的课程的特征、功能、作用也有所不同。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组合不同的教育课程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辑的课程。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一定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分门别类地将所学知识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
学科课程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认识世界,完善个人知识结构,使人类发展阶段积累的文化遗产、人类文明能够更好地传承。如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其典型代表。
学科课程的特点表现为:①学科课程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强调知识本位;②强调对各学科理论知识、基本原理、概念和间接经验的学习;③主张按照不同学科逻辑体系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将人类活动的经验加以抽象、概括、分类整理。
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一种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从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是活动课程的思想的奠基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活动课程的特点表现为:①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强调儿童本位;②主张儿童在实践中探索、尝试和总结,习得直接经验;③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逻辑顺序为中心组织课程。
3。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它是为了克服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程的随意性而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教材组织在一门学科中综合而成的。综合课程是以分科课程改革者的面孔出现的,它针对分科课程分科过度精细的学科化倾向,力求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以满足科学技术发展日益综合化的需要。
综合课程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相关课程。就是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如数学课中所学的数学知识是为物理、化学学科教学的基础。
二是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的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教学。例如,历史、地理、公民融合为综合社会科,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融合为生物学等。
三是广域课程。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现今比较通行的广域课程有: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生理、生态、实用技术等学科的“综合自然科学”;综合了文法、阅读、写作、戏剧、电影、电视、新闻和实用语言等学科的“语言艺术”。
四是核心课程。这种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像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如以环境保护、社或组织与管理等人类基本活动为主题而设计的学科。
前三种课程都是在学科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综合的课程形式,它们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是旧的学科课程的改进和扩展;而核心课程则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的,其综合课程的性质未发生改变。
综合课程具有整合性、开放性、灵活性、适应性等特点。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课程间的界限,将相邻学科的内容加以筛选、整合,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个新的学科,减少了课程门类,拓宽了学习的广度,提供了多学科的方法和视野,减少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科书的编制难度加大,综合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和教师教育及教师培训的难度。
(二)根据学生学习的课程任务划分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即必修课,它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共同的、必修的。基础性课程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是受教育者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保证。
2。拓展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