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师的个体教育理论(第4页)
[8]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99。
[9][加]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7。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11][德]马科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21。
[12]陈永明。教师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前言。
[13][美]古德莱德。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苏智欣,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7。
[14]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39。
[15]肖川。教育信念确立的基石[N]。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16日,第3版。
[16][美]菲利普·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M]。赵宝恒,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5。
[17]蒙昧主义是一种反对理性和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它将人类社会的诸多罪恶都归罪于文明和科学发展的结果,进而否定人类所具有的理性思维能力。近些年来,许多教师的教育信念出现这种“新蒙昧主义”的思想倾向。参见:于伟。警惕“怎么都行”的教育观[N]。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7日,第3版。
[18]余闻婧。论教师教育信念的危机及其内在超越——基于知行关系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1(2):116~117。
[19]方敏。谈师生关系的重构。转引自:特级教师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3。(题目为编者所加)
[20]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78。
[21]刘北城。福柯思想肖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62。
[22][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城,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242。
[23]邓志伟。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批判教育学[J]。外国教育资料,1996(4):4。
[24][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城,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211。
[25]Choy。S。P。Publidprivateschools:howdotheydiffer?[M]。Washington:NatioerforEduStatistics,1997:27转引自:戴双翔,等。论教师自由[J]。教育发展研究,2008(1):7~8。
[2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6。
[2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6。
[28][英]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07。
[29]金生鈜。论教育自由[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5。
[30][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
[31][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M]。徐黎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4
[3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18。
[33]这则案例是笔者于2013年10月在一所县城普通高中指导本科生教育实习过程中,一位校长将学校教师近期的读书笔记、教学反思、育人案例等许多教师“个体资料”交给笔者。这则案例选自其中一篇。
[34]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29。
[35]唐莹。跨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关于教师及其行动理论的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8。
[36]张聪,于伟。近十年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研究的梳理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1(9):3~4。
[37]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J]。中国教育学刊,2001(4):6。
[38]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J]。中国教育学刊,2001(4):6。
[39]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9。
[40]陈向明。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8。
[41]唐莹。跨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关于教师及其行动理论的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23。
[42][美]唐纳德·舍恩。反映的实践者[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