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教师的个体教育理论(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3。坚定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成为教师的一项必备素养。教育信念究竟是什么?我们如何审视教育信念的生成过程?请结合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进行探讨。

案例研究

A老师是一名四十多岁的中年教师,目前正在一个中等城市就职于某普通高中。虽然初任教师时,A老师有着强烈的工作热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A老师感觉到工作热情正逐渐削减,对教学改进、教研能力提升等并不太感兴趣。用A老师自己的话说,便是“所有的教学工作都差不多,即使参加了教师培训也都没有多大改进”。其实很多教师都和A老师一样,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着类似的感受。参加教师培训,到优质高中进行教育考察,甚至前往国外名校进行教育交流,这些都没有太多地激发她们对既有教育形态进行改善的动力。“每次参观完,都是热血沸腾,但回来以后又总在想:我们能不能像他们那样做?总是感觉到我们学校有特殊性,不能盲目地去做。结果,总是不自觉地回归到原来的样子。”虽然这些教育培训、考察和交流等活动对年轻教师的触动更大一些,然而对很多中年教师则似乎并没有太多实际效用。

1。在当前学校生活中,教师对教育培训、考察和交流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有哪些看法?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看法?

2。很多研究都将这种状态归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期”,应如何帮助这些教师度过“高原期”?

教学一线纪事

特级教师张帮群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他在对城乡3000名教师阅读状况的调查中发现,一年中阅读5本以上图书的占1。2%,阅读3本的占2。4%,阅读2本的占4。2%,而一年没有读书的竟占92。2%。教师不读书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的整体阅读状况令人忧虑。

对普通人而言,读书是一种自我的选择。但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来说,读书应该是一种必需的生活方式。教师只有亲近读书、走进读书、热爱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生存方式、生活习惯和享受时,才有可能颠覆传统的惯性思维,学会探索与发现。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式,都会映射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或多或少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第一点:读书现状

教师想读,没时间,这确是事实。现在教师的压力不轻,比如,小学教师基本是包班,一个人教好几科,大量时间都泡在课堂上。课后要参加各种培训,要写教案、批改作业,还要管理学生的“吃喝拉撒”——负担非常重。

第二点:读书心态

当读书没有形成兴趣的时候,读书没有形成习惯的时候,“没有时间”就会成为借口,读书自然成为他们的负担。目前,大多数老师没有把读书当作生命的习惯。你想啊,虽然没有时间,那为什么依然有教师读书废寝忘食,能够做到挤时间、抢时间,“压”出时间的“油”来?所以,如果教师不爱书,你出版的书再好,也没有人阅读。没有人触摸文字中的感情和思想,那些句子还是沉睡的,或者是死亡的。

还有一种心态,就是想读的时候、想买书的时候,收获的并不直接,时间长了就厌烦了、麻木了。可能这有一个教师阅读力的问题。收获不大的原因一是教师知识结构有问题,达不到最高的阅读层次,二是教师需求的东西是形象的东西,是直接能拿到的东西,再加上没时间,教师需要的效果是“短、平、快”。如《陶行知教育名篇》,在陶行知浩瀚的文字中提炼出经典的话,老师就能马上吃到嘴里,不需要挑拣,把“皮儿”吐掉,把这好吃的细心咀嚼就是了。可我发现,更多的教育理论书籍枯燥乏味,有的内容深邃,也有的由于翻译的语言造成了我们阅读的一些障碍和一种不自然的排斥。好多中国自己的教育教学书籍不是内容艰深,就是文笔艰涩。像这样的理论书籍、教育书籍,如何让我们这些基层的老师读进去?

这些书,我们老师可能会学些皮毛。那些时髦、没见过的词汇,如“生成”“范式”成了我们评课、写文章的术语。其实,真正脚踩“中国基础教育”现状,分析说理的、深刻的教育理论书籍我们并没有找到。因此,那些国外的经验,充其量成了我们写作发言的“引子”或试验的依据。想想这也是很可怕的。你想,这样嫁接的中国教育,会生出一个什么样的“婴儿”?

第三点:读书需求

由于教师的忙碌和辛苦,他们的视野就是班级墙壁的四角和天花板。现在,“中国教师读书网”有好书推荐;大夏书系“书坊”里也有推荐。可惜,像他们这样的苦心设计的精短话语的引读,没有更直接地传到普通的老师群体中。有时候虽送给领导和校长,他(她)没有认识的高度,一忙,也就忘在办公桌上了。

总之,关于如何推动和引领教师读书,我们还处于摇篮时期,任重道远。

现在都在讲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实读书就是最好的实践,读书就是最好的营养。这是看不见的,盐在汤中的养分,这是长期的内养,不是维生素加钙片。因此,必须让我们的教师们阅读起来,思考起来,实践起来!

——节选自:窦桂梅《谈教师的读书现状、心态和需求》(《陕西教育》2014年第4期)

拓展

补充读物

1[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余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专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就此书。书中所涉及的每一个问题,均具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以及精辟的理论分析。全书语言通畅,文字深入浅出,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2[美]威特克尔。赵菲菲,译。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作为从事多年教育行为研究工作的学者,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威特克尔教授总结出了优秀教师所秉持的14个重要信念、行为和态度,并通过对大量日常案例进行描述和分析,以生动地语言对比了优秀教师在处理教学管理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时与不成功教师的差别。因此,值得很多教师阅读。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国特级教师文库。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自2003年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系列丛书《中国特级教师文库》问世以来,已先后出版五辑,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该文库从我国特级教师中遴选部分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辑录出版,对中小学教师有很好的启发功能。

在线学习资源

1。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http:。tea。ti

2。中国教师教育网,http:。tea

3。中国教师研修网,http:。teacher。

[1]石中英。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4。

[2]陈向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18。

[3]朱法良。对全面开发人脑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7):36。

[4][日]小泉英明。脑科学与教育——尖端研究与未来展望[J]。教育研究,2006(2):24。

[5]陈元晖。陈元晖文集(上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704~705。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7]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3(4):47。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