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博士教育创新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图3-34不同学习阶段与博士教育目标的认同度

(3)婚姻状况与博士教育目标的认同度

总体来看,婚姻与否并未对博士生对博士教育目标定位的理解产生明显影响(见图3-35),只是在一些维度上有些许的变化。例如,未婚在“从事学术研究”上的认同度稍高些,不过这些细微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图3-35婚姻状况与博士教育目标的认同度

3。我国博士教育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

我国博士教育在近年来饱受批评,一些研究者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本问卷基于前期的文献研究,将博士教育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分为经济资助、学风建设、培养模式、学术理想以及导师指导五个方面,通过博士生的选择,来分析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从表3-107和图3-36来看,经济资助过低被认为是当前博士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其次是学风建设问题,比例分别是52。9%和50。7%。另外,有68。5%的被试并不认为“一些导师自身缺乏真正的学术训练,难以培养高质量的学生”,这表明大多数博士对导师的指导作用持肯定态度。此外,博士生自身的问题明显被置于较低的位置。这一统计结果与调查对象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有很大关系,他们并不认为自身缺乏学术理想,而是更倾向于将问题归因于外部。

表3-107被试选择“我国博士教育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的比例信息表

图3-36被试选择“我国博士教育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的比例信息图

4。博士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个体对博士教育的期待直接影响着博士候选人具体的学习行为,也对我国博士教育的整体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关于博士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意义题项中,筛除缺失数据后,共获得1418个观测个数。从统计结果来看(参见表3-108和图3-37),大部分被试最为认同的是“博士教育经历提升了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其次,在“丰富人生经历”“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就业竞争力”三方面上,多数被试选择“同意”以上的选项。然而,对于博士教育经历究竟能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道德修养”“提高社交能力”,多数被试偏向于选择中立的态度,认同感并不是很高。这一数据结果与题项1的结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博士教育被认为与职业竞争力和发展高度相关。与此相对,博士教育与个人的人生体验联系最为松散,很多博士生并不认同博士教育能够丰富个人的人生经历。

表3-108“关于博士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子维度内部各题项的数理统计

续表

图3-37博士教育与个体发展意义

此外,为分析博士教育对个体发展意义在不同属性间的差异,本研究还分析了婚姻状况以及工作经历在这一题项选择上的差异。

(1)婚姻状况对博士教育个体价值的认同

从图3-38可以看出,婚姻状况并没有影响对这一问题的总体认同度,“提升学术修养和研究能力”被认为是博士教育对个体发展最重要的意义,而博士教育的德育价值最不被认同。已婚有子女的博士在博士教育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选项上,分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类对比群体。

图3-38婚姻状况对博士教育个体价值的认同

(2)工作年限对博士教育个体价值的认同

攻读博士学位前是否有工作经历,可能会影响博士生对博士教育个体价值的认识。为了验证这一点,本研究分析了工作年限与博士教育价值认同的关系。从图3-39可以看出,没有工作经历,即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人群在“提升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选项及“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两选项上分数普遍高于有工作经历的群体,而工作时间较长的群体则认同博士教育能够“丰富人生经历”。在其他选项上,并没有体现出太大的差异。

图3-39工作时间与博士教育个体价值的认同

5。博士生的选拔方式

博士生的选拔方式不合理被认为是当前我国博士教育中一个较为关键的问题。关于何种方式是较为理想的,目前人们并未达成共识。本题的分析结果有助于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通过筛除缺失数据,共获得1420个观测个数。从表3-109的数据结果来看,“博士生的选拔方式应以学术能力和潜力为准”“直博”以及“考察候选人过去的研究经历和成果”被认为是博士生选拔的重要标准。对导师是否具有招生决定权时,调查对象的态度较为“暧昧”,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表3-109“博士生的选拔方式”维度内部各题项的数理统计

图3-40博士生选拔方式认同度分析

在回答“当前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制度是较为合理的人才选拔方式”题项时,被试回答的平均分仅为3。95分,中位数和众数都是4分;同时,从人数比例上来看,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抛去极值情况,大部分人偏向于选择“不确定”的答案。具体信息参见表3-110和图3-41。

表3-110被试对“当前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制度是较为合理的人才选拔方式”回答的信息统计

图3-41被试对“当前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制度是较为合理的人才选拔方式”回答的信息比例分布

此外,本研究也分析了不同属性群体对选拔方式的认同差异,主要包括本科所在学校类型和工作年限与博士生选拔方式的联系。

(1)本科所在学校类型与选拔方式

从图3-42可以看出,博士生招生中强调“学术能力和潜力”得到了普遍认可。不过,本科在“211工程”高校就读的候选人对“当前的入学考试制度较为合理”的认同度高于那些本科在“985工程”高校就读的候选人,他们也更倾向于同意导师在招生中的权力。而本科在“985工程”高校就读的候选人,更倾向于在博士生选拔中关注候选人的研究经历和研究成果,认为“直博”可以提升学术训练的连续性。

图3-42本科所在学校类型在“博士生选拔方式”题项中的均值分布

(2)工作年限与博士生选拔方式

工作年限的长短可能会影响候选人对博士生选拔方式的认同。从图3-43可以看出,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候选人在“‘直博’可以加强学术训练的连续性”的选项中的均值较高。这说明他们期待尽早进入博士项目,同时他们更愿意强调候选人的学术能力、研究经历和研究成果。而有工作经验的候选人较为认同导师在博士招收中的权力。

图3-43工作年限在“博士生选拔方式”题项中的信息分析

6。博士生的培养过程和模式

博士生培养模式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因素。由于不同国家的教育传统不同,各国的博士生培养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在美国,博士生的身份为“学生”,而在欧洲一些国家,博士生的身份则是“研究者”。身份定位不同直接影响博士生的培养方式。在这一题项中,通过STATA12。0筛除缺失信息后,共获得观测个数1380个。通过问及“博士生的培养过程和模式”的相关内容可知,绝大多数被试非常认同“博士生跨学科交流对创新非常重要”“博士生应该强调对研究方法的训练”“参与科研项目对博士生研究能力的训练最重要”;也有很大一部分被试认为当前的“博士生培养缺乏有效的跨学科合作机制”“博士生缺乏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平台”。此外,多数人认为博士生应该发表论文,并且在博士学习期间应该注重合作。具体信息参见表3-111和图3-44。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