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博士教育创新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三)调查问卷分析的统计方法

问卷回收后,课题组对问卷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录入和反复的检查,尽可能减少技术性误差。问卷数据的汇总与处理主要在EXCEL2011、SPSS16。0和STATA12。0软件上进行。数据统计主要根据不同性别、年龄、博士攻读方式、大学类型、不同年级等对选择题进行观察值个数、平均值、方差、最小值和最大值的分析,并进行组间偏差分析和组内偏差分析。

此外,针对个别选项,研究者还利用众数和中位数观察选项的离散程度和分布情况,以更好地观察问卷所反映的潜在问题。

(四)调查问卷内部各维度描述统计

1。攻读博士学位的动机

针对“攻读博士学位的动机”这一选题,在利用STATA12。0软件筛选出缺失问卷后,共获得有效观测个数1399个。从结果看,“谋得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被认为是攻读博士学位最主要的动机,其次为“对学术研究的热情”“期待在大学或研究机构就职”以及“未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这一分析结果来看,大多数博士生将“博士学位”与未来的职业和生存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期待通过博士学习改变未来的职业发展并提升经济收益,这是一个十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现象。具体信息参见表3-105和图3-24。

表3-105攻读博士学位动机的总体统计

图3-24攻读博士学位的“动机”维度内部各题项的数理统计

从“众数”来看,题项2、4、5、6四道题中,被试选择最多的是“完全不同意”,即博士生认为自己攻读博士学位“有明确的目标”,并非主要出于“延缓就业”“对高学历的崇拜”和“家庭的期待”,且做出以上选择的被试数量最多。被试在多数题项的选择上,都有较明显的“偏向”,或偏于选择“完全不同意”,或偏于选择“完全同意”,而在题项2和6的选择最值得关注。题项2中,尽管被试在这一选项上平均分仅为2。63分,但基于提问方式的需要,此题的反向计分为百分制的72。8分((7-2。63)6=72。8%),即大多数博士生强调自己攻读博士学位有明确的目标。(见图3-25)题项6中,尽管最多的被试表明自己攻读博士学位“完全不是”来自家庭的期待,但其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为3。56分、4分。(见图3-26)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对于读博的“动机”是否来自家庭的期待表示偏向“中立”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家庭期待”对学生攻读博士学位的动机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图3-25被试对动机2回答的比例分布直方图

图3-26被试对动机6回答的比例分布直方图

为更好地分析不同群体在入学动机上的差异,本研究对性别、婚姻状况、本科就读学校以及攻读博士学位方式与入学动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1)性别与入学动机

从图3-27可知,男性和女性在入学动机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按性别分别进行的统计结果与总的信息统计结果基本一致。但是在一些选项上,不同性别人群还是表现出了一些差异。例如,男性的入学动机更多地倾向于“对学术研究的热情”“未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等个体价值的体现,而女性在“期待在大学或研究机构就职”“谋得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选项上的得分高于男性,这与女性择业希望“稳定”的社会期待和家庭期待相一致。

图3-27男性和女性入学动机差异化分析

(2)婚姻状况与入学动机

在婚姻状况与入学动机的关系上,已婚有子女、已婚无子女和未婚人群在“对学术研究的热情”选项上的得分一致,三类人群间没有差异。但在诸如“延缓就业”“对高学历的崇拜”等方面的认同上,未婚与已婚的博士生人群存在差异。(见图3-28)例如,“已婚有子女”的人群在“延缓就业”选项上认同度最低,这可能是由于已婚有子女人群需要承担更多家庭责任。在“有无明确目标”方面,已婚人群相对于未婚人群,在攻读博士学位方面表现得“目标更明确”。

图3-28婚姻状况与入学动机

(3)本科就读学校类型与入学动机

本研究将调查对象的本科学校分为三类:“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及其他类型高校,并对三类人群与入学动机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图3-29可以看出,本科在“985工程”高校就读的学生,通过博士教育以“期待在大学或研究机构就职”的人数较多。而本科在“211工程”高校的学生,攻读博士学位更多出于“社会对高学历的普遍要求”以及“对高学历的崇拜”的目的,这一群体更期待通过博士教育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和改变处境不利的状况。

图3-29本科就读学校与入学动机

(4)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与入学动机

针对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本研究将博士生群体大概分为两类:全职和在职,前者主要指全日制的博士生,而后者主要包括有工作单位且非全脱产的博士生。从图3-30可以看出,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不同,在入学动机上也有差异。具体而言,全职博士生更期待通过获取博士学位,以实现未来在大学或研究机构就职并满足家庭期待,他们更多出于职业选择的需要;而兼职博士生则更多出于社会期待,即社会对高学历的普遍要求。

图3-30攻读博士学位方式与入学动机

2。博士教育的理解

对博士教育目标定位的理解,直接影响着个体的选择行为。这一题项将博士教育的目标设为四个方面:从事学术研究、提升职业能力、提高社会适应力和提供专业技能训练。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获得观测个数1417个。从数据的分析结果来看(见表3-106和图3-31),大部分人较为认同博士教育主要是为了“学术研究”,而将“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置于最不重要的地位,这一统计结果与认为博士教育是“从事高深研究”的最初理解是一致的。随着博士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多数博士生也认同博士教育能够“提升职业能力”,这表示博士教育不仅与高深学术研究密切相关,也被认同与其他职业能力的训练有关系。

表3-106博士教育目标定位的信息统计分析

图3-31博士教育的目标定位

结合平均数和中位数来看,在问及博士教育的“目标定位”时,只有题项1的各项得分都较高,众数的得分显示:选择“完全同意”从事学术研究是博士教育的主要目标的被试数量最多。与此形成反差的是,被试普遍在题项2、3、4上选择偏向“中立”的态度。从图3-32中可以明显看出:绝大多数被试认同(包括“完全同意”“同意”和“有点同意”)“从事学术研究”是博士教育的目标定位。

图3-32被试对题项1回答的比例分布图

此外,这一研究也分析了不同属性群体对“博士教育目标”理解的差异。总体来看,性别并不会影响对目标定位的认同度,但是否有国外学习经历以及处于不同的博士学习阶段对这一题项的选择略有差异。

(1)国外学习经历对博士教育目标定位的认同差异

从图3-33中可以看出,有无国外学习经历在题项2的认同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不过,有过国外学习经历的博士生在“提升职业能力”和“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的选项上,较之其他两个群体的认同度更高。

图3-33国外学习经历对博士教育目标定位的认同度

(2)不同学习阶段与博士教育目标的认同度

不同学习阶段的博士生由于其学习和研究体验不同,可能会影响对博士教育目标的认同,图3-34反映了这一点。总体而言,学习阶段越高,对“博士教育主要是为了从事学术研究”的认同度越高,而对博士教育能够“提升社会适应力”的认同度更低,这与一年级博士生的体验和认识明显不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