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流程(第1页)
二、教学流程
约翰逊等人认为,合作学习的5个要素是构成合作学习程序的概念基础。教师的任务就是协调这5个要素。具体来讲,教师的作用主要是:
A.明确详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B.在课前做出学生编组的决定。
C.向学生清楚地阐明学习任务与目标。
D.监控合作学习小组的有效性,介入活动并向学生提供帮助(如回答问题和教授技能)或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小组技巧。
E.评价学生的成绩并帮助学生讨论他们彼此合作的情况。[4]
在共学式的基础上,约翰逊等人将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具体化为19个步骤,下面予以介绍和阐明。
(一)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在教师上课以前,有两类目标需要具体化。一类是学术目标(academicobjective),这类目标的编写要适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并要根据概念或任务分析使之与教学水平相适应。另一类是合作技能目标(cooperativeskillsobjective),教师要明确一堂课要强调的合作技能是什么。在教学目标的具体化阶段,教师通常只注重学术目标,而忽略了训练学生彼此合作的合作技能目标,教师要注意把两种目标合理地结合起来。
(二)确定小组规模
一旦教学目标得以明确后,教师就必须确定小组的规模,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一般来说,小组规模控制在2~6人为宜。约翰逊等人曾建议初次尝试的学生可以2人一组或3人一组,当学生们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时,再运用规模大一些的小组。总之,合作学习小组规模的上限是6人。人数太多,会给小组活动带来许多不便。
(三)将学生分到小组
合作学习提倡异质性小组,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把学习成绩高、中、低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中来。在异质小组中,会有更多的合作性思维,更多的信息输出和输入,产生更多的观点,所有这一些都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推理的质量和保持长时记忆的精确性。
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合作学习的伙伴,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相似性结合,即好学生选好学生,差生选差生,女生选女生等,不利于开展学习活动。一般来说,由教师来进行分组比较合适,因为他可以使学生小组的构成实现最优化。另外,随机安排也是一种小组合理化结合的方法之一。
小组一旦成立,最好使它们保持相对的稳定,直到他们取得成功。当然,小组存在的时间长短实在是没有固定模式可循。有的教师在一个学期乃至一个学年都使学习小组保持不变,而有的教师则喜欢在学生小组学完一个单元或章节后就调整小组成员;还有的教师每天都由于各种原因(如出勤率等)而变化小组。
约翰逊等人强调,不可低估异质合作学习小组在提高学习质量方面的作用。
(四)安排教室
小组成员应当尽量坐在一起,以便他们能共同学习材料,保持与所有小组成员的目光接触,并能在不打扰其他学习小组学习的情况下彼此进行交谈。围坐成圈通常是最好的一种安排方式。各小组应留出一条使教师通行的通道。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座位安排,应使他们都能看到相关的学习材料,彼此看得见对方的眼睛,彼此不必提高嗓门影响别人,并在温和的气氛中交换意见。
(五)设计教学材料以提高学生的互赖性
进行合作学习必须先将学习材料分到小组,以便学生都参与学习并达成学习目标。当小组比较成熟、经验比较丰富、具有较高的社交技能时,教师就不必用任何特定的方式来分配材料了。但如果是在小组刚刚组建之时,教师就得精心考虑如何分配材料,通过分配材料将学生置于一种“荣辱与共”的情境之中。通常可以有三种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第一,材料的互赖。每个小组只给一份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就不得不一起合作,以取得成功。在最初运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当学生习惯了彼此合作后,教师可以考虑给每个学生一份学习材料,而不是每个小组一份。第二,信息的互赖。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成员不同的书和材料,让他们进行总结概括。也可以把材料按照切块拼接法进行安排,使每个学生都承担一部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材料。这种方法可以促使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活动,以取得小组的成功。第三,建立对立面以促进互赖。教师可以把材料设计成具有组间竞争性的竞赛形式,以此为基础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赖感。这种方法曾由迪沃里斯等人(1973)做过详细的研究。上述这三种方式不必同时使用,它们只是一些可供选择的方法,目的在于将学生带入一种“荣辱与共”的情境,进行合作。
(六)要分配角色以确保小组成员的互赖性
每个学生都会分到一个促使小组有效活动的角色。这些角色包括:总结人(负责重述小组的主要结论或答案);检査者(负责保证所有小组成员都能够清楚地说出得出的答案或结论);精确性裁判(负责纠正别人在解释或总结中的任何错误);关系加工者(负责要求小组成员将现在学习的概念与策略同过去已学过的联系起来);联络员(负责为小组取来所需材料并负责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决议并编写小组报告);观察者(负责关注小组合作的情况)等。分配这些角色是教给学生合作技巧、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互赖的有效方法。
(七)解释学术任务
在小组进行活动之前,教师要先向学生解释清楚学术任务,使学生对指定的作业任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向学生说明教学的目标。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概念、原理与策略的教学。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并解释重要的概念和原理,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向学生提出问题,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进程和掌握程度。
(八)建立积极的目标互赖
教师要首先向学生小组说明小组的学习目标,要保证小组合作围绕目标来进行,要确保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但是最终评价的方法是按照小组的整体情况来进行。比如,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只交一份报告、作品或书面作业。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要写明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并在报告单上签字。也可以采取小组奖励的办法,使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一种“荣辱与共”的责任感。
(九)建立个人责任
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因此,在合作小组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相应的学习任务,完成相应的问题。在评价方面,合作学习也兼顾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的和谐统一,既保证了个人学业成绩的提高,强调学生在任务分工中所承担的责任,又加强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十)建立组间合作
通过实行组间合作,我们可以把合作学习小组中取得的积极结果推广到整个班里去。如果班上的所有同学都达到了预期的优秀标准,那么就可以给他们附加分。当一个小组完成了作业,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去帮助别的小组完成任务。
(十一)确定成功的标准
对于合作性结构教学的评定必须有标准可供参照。因此,在上课以前,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按什么标准来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对于有些合作学习小组来说,小组成员可以达到一个共同的标准,而对于另一些小组来说,不同的小组成员则得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评价,对于学生来说,能够知道怎样才算做得好是很重要的。对于有些作业,仅仅是这周做得比上一周好即可作为成功的标准。成功的标准对每个小组成员来说都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现实性。
(十二)把预期要达到的行为具体化
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教师应当从操作意义上来使用合作,将之具体化为适合小组且可以习得的行为。如在合作学习小组建立之初,适宜的行为是:“同你的小组成员待在一起,不要在教室里乱走”“用小声说话”“按顺序做”“用彼此的名字”等。当小组能够有效地从事活动后,教师期望的学生行为包括以下几方面。
1。让每个成员解释是如何得出这个答案的。
2。要每个学生把现在学习的内容与以前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