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访欧琐记(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参观国立技术学校

1999年12月2日,我们参观了法国有名的国立马克西米利尔·佩雷技术中学。该校是一所职业高中,又是一所技术培训中心,已有110多年的历史。校址原在市区,三年前才搬到现在的新校址,坐落在巴黎的东南郊,要乘快速铁路才能到达。

学校分两大部分:一是高中部,一是成人继续教育部。高中又分普通高中和技术高中两类,都招收15岁的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又分文科、经济和社会科、理科,为升入大学作准备,也可以在二年级时转入技术类。技术高中分两个专业:能源和电子技术。技术高中毕业后参加毕业会考,取得文凭,可升入大学或进高等职业学校,也可以就业,从事安装和维修。短期高等职业教育学制两年,有水处理、空调取暖与制冷等四个专业。继续教育有多种多样的课程,有短班有长班,有普通班有提高班。学员一部分是在职的,一部分是失业者。授予文凭的全日制学习一年,部分时间制学习两年。提高班的对象是能够设计小的设备者,一是学设计,另一是学维护。培训结束有证明,但没有文凭。还有应企业要求有针对性的各种培训。全校有正规学生1200余人,继续教育的学员每天150余人。

这所学校实行一校两制,大部分是公立的;小部分是私立的,有300多名学生,都是部分时间制的。公立部分的老师由国家发工资,私立部分由企业付工资。学生不需缴学费。培训的经费主要靠“学徒税”和“继续教育税”。按照法国法律规定,企业要交工资总额0。5%的学徒税和工资总额1。5%的继续教育税。实际上企业用于培训的费用超过了这个数目,全国达2。5%~3%。企业可以自办培训班,也可以委托他们认为办得好的学校或培训中心。这所学校就是从好几个企业获得经费的。

这所学校的设备十分精良。一楼全部是技术平台,二楼是实验室,三楼是教室。按照四个专业设置的技术平台都是最先进的。学生可以在这里实际操作。辅导的技师也都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或工程师。陪同我们参观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来进修的两位老师说,在中国恐怕连高等工科学校都不一定有这么好的设备。

学校设理事会。有一名校长,两名副校长,一名负责正规教育,一名负责成人教育。偌大的学校只有15名职员,8名清洁工。

校长告诉我们,他们很愿意与中国合作交流。1994年就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他们很想在中国建立他们的技术平台。

这个学校给我们的印象是:不仅历史悠久,设备先进,而且感到他们与企业的联系特别紧密;办学多样,很有活力;对学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应用操作技能,毕业以后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法国的大学校

我们还参观了两所大学校:一所是高等师范学校,一所是国立桥梁道路学校。法国的大学校是法国高等教育的特色。有人说,不了解大学校,就不了解法国的高等教育。大学校是法国的高等专门学校,创始于18世纪40年代。主要包括工程师学校,高等师范学校,高等商业、经济、管理学校三大类。培养高级工程技术、教育、管理人员。学生不能从中学直接升入大学校,必须经过大学校预科班学习并经过激烈的竞争考试才能入学。预科班设在有名的国立中学里,录取已通过毕业会考的优秀学生。分数学、物理、生物、技术、文学、兽医、经济管理七类,前五类学制2年,后两类学制1年。以学习基础理论为主,课程深度、难度都超过普通大学的一至二年级。学习期满参加各类大学校单独或联合组织的全国性考试,考取者一般不到三分之一。没有考上的可以转入普通大学第二阶段(三年级)继续学习。大学校的规模都很小,一般只有几百人,但设备精良。全国300多所大学校只有学生约8万人,约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6%。

法国原本有5所高等师范学校,2所男高师、2所女高师和1所技术教育高师。十多年以前男高师和女高师合并,里昂又单独成立了一所,所以现在有4所高师。这些学校的名称还叫高等师范学校,实际上主要不是培养教师,而是培养高级公务员。在校带薪学习,毕业后要为国家服务10年。

我们访问的是玫瑰泉圣克鲁高师,是男女高师的合并校,位于玫瑰泉旧址。校舍很小,很不起眼的像普通人家的一个校门就在马路边上。很难让人想到它就是法国青年向往的赫赫有名的巴黎高师。校长奥鲁(SylvainAuroux)非常热情地接待我们,并设家宴招待我们。而他的家就在他的办公室楼下。他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巴黎高师的情况。

这所高师的专业主要是文科,里昂高师是理科。现有学生约500人。每年招收新生120名,但报考的有6000人,其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入学考试分笔试和口试两次。通过笔试而没有通过口试,也算一次资格,对学生来说也很重要。可见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学生第一年通过考试取得学士学位,获高级教师资格;第二年取得硕士学位,并进入博士预备班。学习期间可以在任何综合大学听课,文凭也是由大学颁发。这里的课主要是辅导,帮助学生通过高级教师资格考试。因此学生等于同时学两套课程。这里的老师都在大学里兼课。学生带薪学习,每月七八千法郎。毕业以后要到中学实习2年,但与学校没有关系。巴黎高师的培养目标是高中教师、大学教师、高级公务员。我问校长,有多少毕业生任教师,他说大约10%。

校长是研究语言和哲学的,很健谈。他在1997年曾访问过中国,并且到过北京师范大学。他对传统很重视。顺便提一句,巴黎文教界的朋友都很重视传统文化。他们对世界贸易组织(WTO)只重视经济不重视文化很有微词。他们非常重视中国的文化,所以非常愿意与中国学者合作和交流。奥鲁讲,现在是英语统治世界,未来世界要以汉语、阿拉伯语、俄语为主。他还说,全世界单独设立的高师已不多,高水平的只有十多所。他建议成立一个全世界的高师协会。临别时他又送给我们许多书。

国立桥梁道路学校是由一位埃及裔的法国汉语教师陪我们去的。虽然学校已有250多年历史(成立于1747年),但校舍却是新的,位于巴黎郊区。校舍的设计有如桥梁,中间一个大厅有如火车站,全部是玻璃的,透明敞亮,很现代化。但是主人告诉我们,这么豁亮的大厅,设计师忘了装空调,夏天温度可达40多摄氏度。她同时在巴黎大学和这里教汉语,虽然这里的学生只把汉语作为第二外语选修,但因为这里设备先进,所以她还是愿意到这里来教书,她可以利用这里的设备做课件。她带领我们参观了她的多媒体教室,看了她做的汉语课件。

学校负责人告诉我们,这所学校和其他大学校一样,也是从大学校预科班中通过考试录取新生。每年招生120名,但报考的有3600多名。因此选拔的都是精英。在预科班里主要进行基础理论的严格训练,不在乎学多少知识,而是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通过严格的训练,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所以上过大学校预科班的,即使没能考上大学校,也成了一种资格。这所学校是培养高级工程师的,不设学位。

我们又参观了学校图书馆。馆内不仅有大量图书,而且还珍藏着历届学生的设计。馆长自豪地给我们展示了建校初期的学生的桥梁设计图纸。他说法国的许多桥梁都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设计的。

参观学区和中小学

12月10日,我们在老朋友高蒂尔(Pierre-LouisGauthier)陪同下参观了爱松省的一个分学区和中小学。法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也很特别:全国分26个学区,每个学区设一名学区长,作为教育部长的助手;学区下面是省,学区督学负责管理全省的中小学;省下面设分学区,由省督学负责管理分学区的小学和幼儿园,中学则由学区督学负责管理。爱松省有23个分学区。分学区的划分不是按社区,而是按教师的人数,平均每400名教师设一名督学。

我们参观的是一个“教育优先区”。什么叫教育优先区?省督学格里尼(Grigny)告诉我们,这里是移民区,外籍劳工很多,比较贫困,文化水平也低,儿童处于不利的环境中。这里中小学生的水平在全国中小学评估中比平均分还要低20%。因此需要优先发展。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而且规定:每班学生可以少一些,小学最小的班只有12名学生;教辅人员可以多一些;在特殊学校工作的教师还有补贴等。

这个分学区设一名省督学,下设一名秘书和三名教学顾问,管理17所小学,24所学前教育机构,373名教师。督学的职责是帮助这些教育机构和教师提高教育质量。督学格里尼原来是一名幼儿园园长,通过竞试考取的,到任不到半年。她说她正在分学区中建立一个网络,把小学联合起来,与初中合作,并由初中来指导小学,每个网络的负责人即是初中的校长,目的是协助有困难的学校,提高分学区的教育质量。

督学的大量工作是对教师工作的评估。每年大致要评估60~90名教师。评估之前要预先通知教师。然后去听课,与老师谈话,检查作业、备课笔记,了解是否按照教学大纲上课,了解师生关系、与同事合作情况、如何处理不同情况下发生的问题、教育质量如何。最后是提出建议,打分。法国学校记分以20分为满分,10分为及格。给老师打分不能打满分,必须按他的级别打分。老师的工资级别有11级。1~2级工资的老师最高分只能是12分或13分。每评一次加0。5分或1分,增1分就可以增工资,直到快退休时才能得19分或20分。督学把他们的评分表展示给我们,一般1~2级工资的评分在9~12。5分,11级工资的评分在9~19分,分得非常细。督学还有责任组织一些活动帮助教师。

督学的另一个职责是调整学校学生的分布。这是涉及每个学生能否得到平等待遇的问题。如果学生太少,学校就要关闭;如果学生增加,学校也要增加。每班学生小学为25人,幼儿园为31人,困难地区可以少到12人。

督学也是从竞试中选拔的。学历要求受过三年高等教育获得学士学位者,没有工龄的规定。本人申请,阐明在督学岗位上自己的抱负。然后由学区长、总督学、一名大学教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进行口试,考察申请者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录取的比例大致为10%。

随后,督学陪同我们去参观了一所幼儿园和一所小学。虽说是贫困地区,但设备条件都不差,与城市里的幼儿园和小学看不出有多大差别。但规模都比较小。一所小学(saint-Exupery)有7个班,170名学生,各色人种都有,尤以非洲移民的孩子为多。每班一名教师,另有几名合同教师做一些教学辅助工作,如心理健康指导等。我们听了一节课,是学前班和小学一年级同时上的课。主题是圣诞节。老师和学生坐在教室一角的地毯上,每人都拿着一份超级市场的食品广告。老师让孩子认广告上的食品,多少价钱。然后把孩子分成两部分:学前班的孩子继续听老师讲;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就到自己的座位上做作业。作业是老师发的一张纸,上面有与购买圣诞节食品有关的8个问题,让学生填空和回答,如要想购买苹果可以在第几页第几个图上找到?买100克巧克力需要多少钱?这些问题都是在广告上能找到答案的。我们感到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切合实际,联系孩子的生活,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社会化能力。在参观资料室时我们发现几个学生在自学。校长告诉我们,这些学生都是自愿离开教室出来自学的,老师也可以推荐学习好的或学习能力强的出来自学。同时学校还设立了一个教室专门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用,老师在这里个别辅导。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下午,在高蒂尔教授陪同下又参观了爱松省的一所初中。这所学校规模也不大,没有太多特别的地方。只是有一点,他们重视对智力有障碍或学习差的孩子的培养。学校设有劳动技术车间,让这些孩子在这里学习,以培养他们自立的能力。

跨越三个国家

我的女儿在荷兰艾恩德霍芬大学工作,家住马斯特里赫特。我利用双休日之便去看望她,竟然一下子跨越了三个国家。从巴黎到她那里可以先乘高速列车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再经高速公路到目的地,大约共需3小时。从巴黎到布鲁塞尔的高速列车非常方便,只需1小时20分钟,而且几乎每小时都有一班车。假日票价还便宜许多。欧盟成立以后,欧盟国家之间免签证,旅客可以自由出入境。列车一路过去也看不到有什么边界。

我于12月3日下午3点50分高高兴兴地登上列车,期待着一个半小时以后就能见到女儿。谁知到了布鲁塞尔车站以后左等右等不见女儿来接我。10分钟过去了,半小时又过去了,却不见人影。“是不是昨天电话中没有说清楚,以为我下一班车才到?”我心里这样想。下一趟列车也到了,但还是没有来。这可把我急坏了。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她总算到了。她告诉我,明天是比利时皇子的婚礼,欧洲各国的游客都来看热闹,把布鲁塞尔市里的交通堵塞得水泄不通,所以迟到了。没有办法,小老百姓只好认倒霉。

从布鲁塞尔到马斯特里赫特走高速公路需一个半小时。一路上也没有什么边界的标志,只是女儿告诉我,比利时的高速公路两旁都有路灯,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只要没有路灯了,你就知道到了荷兰境内了。

第二天我们特地到了荷兰、比利时、德国三国交界的点上。那里竖着一块纪念碑,还有一座瞭望塔。我们登到塔上向三面望去,一片宽广的平原,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片土地啊!但愿这里永久和平。

马斯特里赫特是荷兰最南端的一个小城市,因前几年欧盟条约在这里签字而成名。这个城市古老而宁静,人口只有几万人。城里都是古老的建筑,有11世纪建造的教堂,铺满石子的街道。旧城里几乎没有现代化的建筑物。由于那里常年多雨,气候湿润,在冬天树木也都是郁郁葱葱,街道有如洗过一般的清洁。说到清洁,不能不提到那里的环保措施。垃圾不仅要分类,而且商场不提供塑料口袋,到超市去买东西,需要自带包兜。还有一个特殊的措施,即购买瓶装(包括塑料瓶)的食品,必须另交1个荷兰盾,但可以退换。超市门外有自动退瓶机,把瓶塞进去,它就会给你一纸收条,等你选购商品交款时扣除。但我想这些做法恐怕只有在文化水准比较高的国家才能做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