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教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所谓严而有“理”,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必须保证学生“心服口服”,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有理有据有节。严格要求学生是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的信任,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而非控制或训育。二是采取的教学方式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对学生的智能、品格、体格、心理素养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才是因合乎科学规律而有理有据,才是合伦理的。

(2)严而有度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必须有个边界的限定,有个严格之“度”作为制约。这个边界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知识技能、品性发展等方面原有的水平与在教师有效指导及自我努力的基础上能够达到的新的水平之间的发展区域。因此,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必须防止“过”与“不及”两种毛病:要求过高,则容易令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知难而退;要求过低,则会延缓学生的发展,甚至延误时机。

(3)严而有方

严格要求却又必须让学生能够接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这就涉及伦理智慧: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有方法、有智慧、有策略。首先,严格要求必须避免“一刀切”,切忌对所有学生的要求难度大体一致,缺乏针对性;其次,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必须坚持循循善诱、相机而动的策略与智慧。例如,在课堂上发现有的学生随地吐痰时,如果教师马上厉言斥责,“严加管教”,不一定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会引起逆反效应。此时,如果教师可以与正在讲授的自然科学知识联系起来,说:“大家请看,在显微镜下,可看到一滴痰里包含了大量的病菌,肺结核就是由痰传播的,大家都应该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卫生习惯。”如果能这样做,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避开了最直接却往往最无效的“直接厉言斥责”的方式,而是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智慧策略,效果必然事半功倍。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应该“用巧劲”,而非“使蛮力”。

(4)严而有恒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最忌“一日曝十日寒”,朝令夕改。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必须是一个长期恒久的过程,对学生的要求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因此,严而有恒必须在严而有理、严而有度的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必须坚持在科学适度的前提下才能坚持对学生长期恒久的严格要求。当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某些情况下难免需要作些微调,这属于正常现象。当然,虽然调整是可以的,但也应遵循“渐变”原则,否则,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内在威信就会大打折扣。而且,严而有恒还必须把对学生的要求切实落实到位,有步骤、有计划、可调适地进行。

第四,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从“公平需求”到“公平需要”的飞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忽视的是对教学伦理的基本概念:“公平需求”与“公平需要”的区别,前者多与教学资源分配有关,而后者则多与教学关怀有关。所谓“需求”,其原始含义是“缺乏”,常理解为缺乏生命之所需的生活资料,着重强调对外在物质生活资料的缺乏;而“需要”,是指“感觉到了的或者想到了的缺乏[16]。这就要求教师“内外兼修”:向内求,力求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向外求,力求及时了解、关怀每一位同学的需要,而不是想当然地把教师自己的想法当作学生的想法。

其次,实现从“操作公平”到“关怀公平”的提升。前者就教学过程中实际的教学技能而言,后者则多关注教学技能背后与学生相关涉的伦理要求。教学伦理是以教师道德为基础的,教学公平与教学关怀的相依以教师作为持久品格的教师德性为根基。因此,必须让教师真正学会关心、理解学生,真正体察学生正当的公平需要,并以之作为判断教师课堂教育行为是否公平的重要维度,促使教师用“替代父母”式的内在良心命令自身,真正提升自身关怀学生的道德水平。

最后,实现从“抽象公平”到“具体公平”的转变。实现教学公平与教学关怀相统一的重要契机是对差异性的把握,差异性和具体性是实现“作为关怀的教学公平”的重要依据。学生的独特性、不可重复性要求差异性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差异性需要必然要求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独特的生命关怀。着眼于差异性的因材施教既是一种具体化的课堂教学公平策略,同时是实现教学关怀的重要路径。

2。教师对待教师集体及学校领导的伦理要求

第一,处理好同一学科教师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根据所任教学科,不同的教师隶属于不同的学科教研组。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师往往可能毕业于不同的学校,甚至专业也大相径庭。而且,教师之间的教龄有长有短,教学经验的差异也比较大,教法方法、教学风格更是因人而异。教龄长的老教师不能因新任教师的经验不足而不屑于与新教师交流,而新教师也不能因老教师的“因循守旧”而不“与之为伍”,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师之间不应相互拆台、相互嫉妒,而应该团结协作、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取长补短。

第二,处理好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关系。尤其对于任教于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必须以相互尊重、相互配合为相处的基本伦理原则。这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所谓的“正课”任课教师必须打消对所谓“副课”教师的不屑、不尊重、不理解。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每个教师都不应该为了使学生重视自己所任教的学科,而在学生面前有意无意地诋毁其他任课教师,否则,不仅会引起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反感和不满,造成同事之间本应避免的矛盾与隔阂,而且会对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起到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三是在布置课外作业及安排课外辅导时间方面,也要依据班主任及学校教务部门的统一安排,统筹考虑,切不可为了迫使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自己所任教学科,而有意加大作业量,试图挤掉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时间。

第三,处理好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虽然班主任也是普通教师,但是班主任却往往在学生心目中占有更大的比重。这是因为班主任往往比其他教师掌握有更多的资源,拥有对学生评价的更多的权利。因此,作为班主任教师,考虑所有问题都应该首先立足于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班级工作的公正有序进行。班主任教师必须善于团结其他任课教师,在某些情况下,班主任教师要有奉献和牺牲的境界。此外,作为任课教师,也要考虑到班主任工作的烦琐和不易,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付出与艰辛,积极配合班主任教师的工作,及时向班主任教师反映学生的思想或学习情况,帮助班主任教师出谋划策、相互尊重、相互配合。

第四,处理好先进教师与一般教师之间的关系。每个教师集体中都有某些教师由于学历、资历、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优势而处于教师集体的“优势”地位,是其他教师学习的先进楷模。一方面,作为其他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些先进教师在某些方面的过人之处值得自己认真学习,“见贤思齐”,争取练好本事,自己也做先进,而不是嫉贤妒能,正所谓“生气不如争气”。另一方面,作为先进教师,切忌盲目自大,孤芳自赏,骄傲自满。必须清醒认识到人外有人,必须保持谦逊大度,虚心接受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待人以诚,团结所有教师,尊重其他教师,以实现共同进步。

第五,处理好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是学校各项工作的规划者、管理者,作为教师,首先应当尊重学校领导的工作,出色完成本职岗位的工作任务。一是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能够自己解决尽量自己解决,实在有困难也应该及时向领导反映实际困难,寻求帮助。二是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全局意识,遇事不可过于自私,钻牛角尖。例如,在年度的评先评优时,往往不乏教师面红耳赤地与领导“理论”,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而非全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三是教师在处理上下级关系时应该不卑不亢,用一颗平常心与学校领导相处,切忌溜须拍马,阿谀奉承。

(三)教学态度与行为

1。教学方法中的伦理

方法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是人们以对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认知为基础所指定的操作性的行动方案,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广义地讲,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的统称,而狭义地讲,所谓教学方法乃是特指教师教的方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的行动方式的总称,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在本书中,教学方法的概念是在狭义上来讲的。据此,所谓教学方法伦理,乃是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所涉及的道德精神及其伦理规范。

针对教法而言,教学方法主要分为四类:一是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等;二是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法、参观法等;三是实际训练的教学方法,如练习法、实验法等;四是情境陶冶的方法,如陶冶法等。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是方法的综合体。在这些教学方法或方法组合之中,最常用的当属讲授法中提问的方法。

教育家语录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苏格拉底

(1)课堂提问

第一,问题本身必须是健康的、合乎道德的。问题的内容要健康、道德,不能问一些侮辱性的、损害别人利益、侵犯他人权益的问题。

第二,问题的语言表述要健康、道德,注意语言文明,不能使用一些脏字、脏话或伤害学生自尊和权利的文字。

第三,问题的导向要符合一般伦理道德要求,不能问有损国家利益或学校合法权益的问题,不能有意或无意地引导学生接受一些不道德的观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