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教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无论是从法理意义层面,还是从教学的教育性特征层面而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必须从内心深处真正视学生为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人,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是教学伦理的最基本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总则中,非常具体地把“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列为我国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应当遵循的四大原则之一。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着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品性结构、心灵结构的育人过程,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会直接或间接地挫伤学生内心深处最敏感之处——自尊心。没有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教育关爱、教育公正、教育良心等教学伦理都将失去其根基。

“优秀”教师用锥子在学生面颊刺“贼”字

羊城晚报西安今晨电:为“教育学生”,女老师竟用锥子强行在某学生脸上刺出一个“贼”字,并在伤口处涂上红墨水,企图留下“永久”的印记。发生在陕西华阴市黄河工程机械厂子弟学校的这件事骇人听闻!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事发后,这名女教师竟作为年度优秀教师前往青岛旅游。

12岁的王某是这所学校六年级一班学生,生性调皮好动,较难管教。10月7日,因他从同学文具盒里偷拿了10元钱,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崔某将他的头按到墙上,残忍地用锥子在他左面颊上刺了个“贼”字,以示“训诫”。时隔一周多,他面部“贼”字伤口结的痂已经脱落,但“贼”字依然清晰可辨。

谈起那天的情景,王心寒胆战地说:“是用那种好像钉鞋的锥子刺的,我反抗不过,流血了,也哭了。刺完后,崔老师还用她的发卡蘸上红墨水往我脸上涂,说要永远留着……”

王某是爷爷一手带大的,王某爷爷称,因孙子脸上刺的字笔画较乱较细,又有红墨水痕迹,远看红红一片,他一直以为是孙子和同学打架被抓破的,直到13日,才从别人口里得知实情。孙子这几天情绪非常低落,他和老伴已几天吃不下饭了:“还不敢告诉孩子体弱多病的父母,怕他们受不了。”

班主任崔某作为年度的“优秀”教师,已前往青岛旅游[14]。

(2)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智力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及智力特征是教学伦理的基本起点。

由于不同的学生的生理素质、成长环境不同,故具有不同的个体特征。有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一般,却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独特的创造性,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并细心呵护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例如,虽然某学生的语文成绩较差,但其音乐素养却非常好,语言教师不应该“嫌弃”他是个“差生”,而应该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其音乐才能,让这位学生为欣赏性的充满美感的语文课堂做贡献,为这位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也就是说,语文教师不应把眼光局限于学生的语文成绩,而是应该着眼于其独特的个性发展,并积极为其创造机会。

一个有价值的东西如果能够被其他东西所替代,这是等价。与此相反,超越于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替代,才是尊严。

——康德

尊重学生还必须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征。依据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类的智力类型至少包含言语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等多种类型,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往往意味着学生的智力类型有异。许多奥运会世界冠军在言语语言智力或数理逻辑智力方面也许就是个“差生”,如果教师一味打压,甚至挖苦讽刺,而不能够充分尊重其个体特征,充分发挥其身体动觉智力,那么,许多奥运会世界冠军就会被埋没在自己的课堂之中。许多时候,学生调皮捣蛋并不意味着这个学生就一无是处。何况,即使某学生在所有智力方面都不尽如人意,但在人格方面也必须受到最充分的尊重。

教育家语录

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陶行知

(3)尊重学生的意见及在课堂上提出异议的权利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要是在双方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教师应该做到实质性地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在知识面前,教师和学生是完全平等的,“闻道有先后”,先掌握真理者即为“师”。尤其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就某些知识体系而言,学生获取的途径甚至比作为成年人的教师都来得及时、全面。在某些层面,学生是课堂上的实质性的“师”。因此,“教师的权威”必须是通过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而获得的。

而且,课堂上一旦有学生提出异议,就立即打压或转移论题,长此以往,课堂教学过程就会沦为死水一潭,失去了创造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及主体性人格也会在潜移默化之中被压制。譬如,只要学生不是故意难为教师,不是故意破坏课堂教学秩序,在学生举手的情况下,学生拥有提出不同见解的基本权利,教师必须予以尊重,并认真听取,仔细辨析。

第二,关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一种美好的职业道德情感,是提高教学效率、奠定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其源泉在于教师对教书育人这种崇高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仁慈心。所以,师爱是一种无私而高尚的教育关爱,师爱并非一种私人关爱,而是一种基于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关爱。

(1)关心学生的整体发展

对学生的关爱,首要原则是不能仅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对学生整体发展的全面关切。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为了自己的职称晋升或争先评优,使学生沦为教师的考试机器。如此一来,学生整体发展的其他方面被忽略。据上海市某区的调查,2006年的9个月内,轻生的中小学生就多达13人,其中有3人因抢救无效死亡。这13名学生中,最大的18岁,最小的只有11岁。造成学生轻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而忽略对学生的抗压能力、心理健康、人格全面发展的关切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

(2)关爱每一位学生

师爱是最无私、最博大、最公正的爱。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如果有教育的关爱与无理由的期待,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成才。教师不能因为从私人情感上“看不惯”某个孩子,就有意忽略甚至去打压这个孩子。不论外界的评价制度、考试制度如何,但在教师的内心最深处,不应存在“尖子生”与“差生”之区分。顾明远先生曾多次表示对中小学校评选三好学生的顾虑,这是很有道理的。一旦师爱是依据外在条件的,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已经不再是师爱。因此,教师的心灵美不美,教师的道德情操高不高,从教师是如何分配自己的教育之爱这个层面可以看得很清楚,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把教育之爱公平洒向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是教学伦理的一面镜子。

(3)谨防教师之爱变质

教师之爱是一种社会爱而非私人爱,是一种崇高的职业之关爱。所以,强**师之爱的同时必须强调理智处理好学生的“恋师情结”。“恋师情结”是青少年时期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初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向往年长者时期”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常常会将爱慕与盲目崇拜的目光投向明星或自己身边最崇拜的年长异性。那些知识广博、谈吐优雅、风度翩翩的教师往往非常容易受到学生的盲目崇拜与爱慕,尤其对于刚入职不久的年轻男教师而言,更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管控好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某校一青年教师与他班上的女学生坠入爱河,已经发展到每晚必须“个别谈话”,上课时眉目传情,神魂颠倒,被学生们议论纷纷的程度。校长找其谈话,劝他立即悬崖勒马。这位教师反问校长:“婚姻法上有规定教师不能和学生谈恋爱吗?我是违反了宪法还是婚姻法?”对此您有何评价?[15]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教师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不能急处理,而应该“冷处理”和“隐处理”。教师之爱是无私的爱,润物无声的爱,教师要在和风细雨、不知不觉之中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不能急于报告,急于“证明自己的清白”。如此一来,常常会使学生面临尴尬、无法应对的境地,无法解脱、误入歧途甚至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安全。二是不能失去理智,不能使师爱变质,陷入所谓的“爱河”。师生恋在法律层面虽无明令禁止,但在道德层面却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强烈谴责,这种行为是一种不负责任、缺乏理性的不当行为。

第三,严格要求学生

(1)严而有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