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1(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个阶段是1985—1999年。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拉开了教育全面改革的序幕。该《决定》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实现了全党全国在教育思想上真正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该《决定》规定,我国实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的体制,这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和群众办学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根据对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认识提出的到20世纪末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要求。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体制改革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教育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到20世纪末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方针任务、总体思路和重大政策措施。其提出教育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到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对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在这个阶段中国教育法制建设渐趋完善。继1986年六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后,1993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第三个阶段是1999年至今。1999年1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充分认识全面振兴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把生机勃勃的中国教育带入21世纪。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会议前夕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对跨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次会议以后,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20世纪末,中国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2006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立了义务教育免费的原则,使每一个儿童都不会因经济困难而上不了学。

基础教育的改革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逐渐改革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职业教育自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同时,高等教育扩大了招生规模,在1998年招生108。4万人的基础上扩大到1999年招生159。68万人,增加了约47%,以后几年又有大幅度增加,使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地进入了大众化时期。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21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使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教育规划纲要》确立了今后10年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总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确立到2020年的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教育规划纲要》规划了今后10年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任务,明确了教育制度体制六大改革和六大重要保障措施,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制度提供了切实的规划蓝图。《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几十年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实践,既有丰富的经验,也有严重的教训。今天我们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这几方面也是今后在社会主义教育建设中需要牢牢坚持的。

第一,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现代教育体系,既具有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如民族性、民主性、科学性、生产性、终身性、国际性等,又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的方向性。

第二,教育优先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突出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关键是人才,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第三,育人为本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教育基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的一贯的教育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重点,既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又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始终坚持学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第四,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今后要着重完成的两大任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今后要在普遍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促进教育公平。

第五,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强大动力。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不仅继承了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教育传统,而且不断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为我所用;既重视学龄期青少年的正规教育,又重视人民大众的非正规教育和终身教育。

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还不够完善,需要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加强研究、深入探索、不断完善。

[1]原载《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426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1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4]《毛泽东选集》第2卷,3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抗日战争时期上册,7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抗日战争时期上册,8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7]《毛泽东选集》第2卷,6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8]《毛泽东选集》第2卷,70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选集》第2卷,708页。

[1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27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1]《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25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295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298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4]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150页,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