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生1:“邮票”意味着作者与母亲不在一起,诗人远离家乡,只能通过小小的邮票,通过写信的方式,诉说他对母亲的思念。

师:嗯,你能把“邮票”演绎成一个感人的故事,很有想象力。

生2:“邮票”说明母亲在盼望着作者回家。

师:为什么?

生2:我们生活中也是这样,如果母亲不盼望,我们就不要写信了。(笑)

师:是的,“儿行千里母担忧”,以后我们出门在外,也要经常给母亲捎个信﹑报个平安。

生3:“邮票”很美,而且当时“邮票”可能还有点贵,但为了给母亲带来安慰,再贵也要买,要和家人通信。

师:“邮票”美吗?

生3:是的,我喜欢集邮。

师:其实“乡愁”也美。“邮票”还有什么特征啊?

生4:“小小的”。

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吗?

生4:“邮票”虽然很小,却联系起了作者和母亲,我觉得“邮票”是作者和母亲之间联系的桥梁,作者应该感谢“邮票”。

师:请你带着感激之情,来朗读一下这两句诗。

(学生朗读,略带陶醉。)

师:看来,“乡愁”也是那么醉人啊!

生5:我觉得作者可能比较厌恶“邮票”,这么一个“小小的”邮票,却把作者和母亲远远地隔开,它们之间好像有一种对比,所以,我也不喜欢“邮票”。

师:同学们能读进诗歌,体会到了“邮票”鲜明的感情色彩。看来,诗人对“邮票”是既爱又恨啊!在当时的特定背景下,或许“邮票”是诗人慰藉心中“乡愁”的唯一途径了。同学们,我们通过对“邮票”的赏析,知道了赏析“意象”可以有这样一些方法:抓住特征、展开联想、再现情境、体会情感。请大家看一下关于“意象”的知识结构图。

环节二:变式训练,感悟方法。

师:下面请大家朗读诗歌,小组交流,运用我们刚才归纳的方法,自由品味第2﹑3﹑4三个诗节中,“船票”“坟墓”“海峡”这三个意象,是如何来表现诗人的“乡愁”的。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第四组:我们小组选的是“坟墓”,“坟墓”冷清﹑凄凉,我们想象到作者站在母亲的坟墓前,孤零零的一个人,对着墓中的母亲,长时间地沉默着,诗人内心的愁苦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师:是啊,再也唤不回母亲熟悉的容颜,让人肝肠寸断。

第三组:我们小组选的是“海峡”,“海峡”这个意象很好,我们首先抓住“海峡”的特点是“浅浅的”,虽然很浅,但却把诗人和祖国大陆分割开来,可望而不可即。我们联想到了诗人来到海边,迎着海风,任凭海浪拍打,诗人都久久地伫立海边,凝望着祖国,心中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师:嗯,你的描绘很有情境感,让人仿佛和诗人合为一体。

第一组:我们小组选的是“船票”,“船票”的特点是“窄窄的”,说明船票很轻,诗人要把它紧紧地握住,生怕掉了,写出了诗人和妻子相见的急切心情。

师:你说“船票”很轻。是啊,这么轻巧的“船票”,哪里载得下诗人心中的“愁”!同学们刚才的发言,都能围绕“抓住特征、展开联想、再现情境、体会情感”这样的方法步骤,分析得很深刻,也很独到,希望大家能在以后阅读诗歌时,运用以上方法。

……

师: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意象”本身要特点鲜明﹑寓意深刻,给人联想的余地,这样才耐人寻味。课后请大家以“师恩”为主题,尝试写几句小诗,看谁用的“意象”好。

“探究感悟,深化理解”是诗歌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马伟平: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教科室主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