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教育演讲录
顾明远其他已完结
《顾明远文集》选取了顾先生在教育领域内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著作,根据内在逻辑顺序和原有面貌进行编排,突显了顾先生在中国现代教育理论、主体客体统一论、比较教育理论三个方面对中国教育理论的贡献。《顾明远文集》是对顾先生文章和著作最为全面和完整的介绍,相当于对中国教育界学术发展的一次系统梳理,很有价值与意义。顾明远教育家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教育家顾明远事迹介绍 顾明远教育演讲录 顾明远讲座
最新章节:不能任由培训机构绑架学校1
更新时间:2025-11-24 11:57:25
- 不能任由培训机构绑架学校1
- 教师需要构建起同僚性
- 中小学生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 怎样转到以学为中心的研究
- 从教到学教师如何应对1
- 劳动技术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1
- 浅谈语言与教育1
- 教育改革关键在观念改变1
- 把课改落实到课堂上1
- 四基于营造师生个性绽放氛围的学本课堂促进个性发展
- 三基于提高教师智慧导学能力的学本课堂追求全面发展
- 二基于培养学生新学习能力的学本课堂致力于主动发展
- 谈谈纪律教育中的严格要求问题1
- 中学的学习年限应该适当延长1
- 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1
- 要重视对家庭教育的研究1
- 家庭教育要符合孩子的特点1
-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几个问题1
-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问题
- 二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 三国外语言教学的一些理论发展
- 论中等教育的任务和结构1
- 一中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
- 二从中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得出的几点结论
- 三我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 四中等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务
- 五对我国实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几点意见
-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1
- 一阅读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
- 二阅读教学是儿童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
- 三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 四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 实施义务教育 提高民族素质1
- 教育学中师用节录 第一二十四十七十九章1
- 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
- 第三节 教育的继承
- 第三节 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 一门亟待发展的重要学科 学科教育学1
- 论课外活动1
- 让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1
- 愉快教育的经验值得推广1
- 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1
- 二分歧的意见
- 三教育过程中的三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的统一反映了教育过程的内部规律
- 五提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现实意义
- 试论课程改革的依据和原则1
- 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变1
- 快乐教育的实质是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1
- 一快乐教育的实质是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 二快乐教育与刻苦学习的关系
- 三快乐教育是建立一个新的教育思想
- 基础教育与人才观1
- 开展科学技术社会课程研究 促进中学理科教育的改革1
- 科学地运用考试促进人才的培养和使用1
- 谈谈愉快教育的理论基础1
- 把书读活1
- 教育督导是执行教育法的有力保障1
- 浅论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1
- 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1
- 成功教育 素质教育 教改形势1
- 成功教育
- 素质教育
- 教改形势
- 世纪的回顾与展望1
- 课程改革的世纪回顾与瞻望1
- 二第二次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 三第三次课程改革及其特点
- 四教育改革发展的未来展望
- 全面发展与时俱进1
- 课堂教学 一把双刃剑1
- 培养创造型人才 不能模仿和灌输1
- 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是人权问题1
- 教育需要爱与艺术1
- 从语言的功能谈到小学外语教学1
- 后记
- 教学质量及其保障体系1
- 一教学质量的概念
-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
- 三我国中小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 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强中华美德教育1
- 教是为了让学生学1
- 关于评选三好学生的几点思考1
- 学习中不该鼓励竞争1
-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1
- 论学校文化建设1
- 一学校文化是什么
- 一学校文化具有教育性
- 二学校文化具有选择性
- 三学校文化具有创造性
- 四学校文化的个性差异性
- 五学校文化建设是冲突和融合的过程
- 二为什么要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
- 一学校文化具有统率作用
- 二学校文化具有规范作用
- 三学校文化具有激励作用
- 四学校文化具有熔炉作用
- 五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是什么
- 四怎样建设学校文化
- 改革考核评价制度推进素质教育1
- 送给孩子们阳光般的心境1
- 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1
- 素质教育评价与学生发展1
-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1
- 二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 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 三素质教育推进步履维艰
- 三原因分析
- 一教育投入不足
- 二中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
- 三社会用人观念和劳动人事制度强化学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