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再论苏联普通教育的改革1(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再论苏联普通教育的改革[1]

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各国教育大发展和大改革的时代,改革的特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这是与60年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相适应的。但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不只是要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要遵循教育的内部逻辑,还要适应受教育者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否则,事与愿违,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20世纪60年代搞的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就是缺乏对后两个因素的考虑,因而到70年代就暴露出很多问题,突出的问题是教材内容太深太难,分量太重,过于理论化,学生不适应,教师也不适应,造成学生负担过重,消化不良,质量下降。20世纪60年代教育改革的毛病是带有世界性的,苏联也不例外。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新的路子。有的教育家主张回到原来的基础上,全盘否定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成绩和意义,这当然是行不通的。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有着极大的进步意义的。问题是如何使现代化的过程符合教育发展的内部逻辑,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苏联从1964年开始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来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他们采取的措施及其中的经验教训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第一,把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与学制改革实验结合起来。从1957年开始,苏联许多教育家就从事“教育与发展”的实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于1964年以后开始把小学4年缩短为3年,初中从4年延长到5年,尽管这样的学制还存在问题,但是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学制改革的实验结合起来的做法是可取的。一定的内容总是需要有一定的形式。如果在原来的学制框框里改革教学内容,往往会限制内容的改革。当然,如何把两者结合好,也还需要进一步实验。

第二,把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与科学实验结合起来。苏联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不是组织大批专家学者坐在屋子里编教材,而是和广大教师相结合,边编教材,边实验,边过渡,用了10年时间才完成了采用新教学大纲的工作,同时写出了103种教科书,因而这些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是有实验作为基础的,是较为可行的。后来发生的问题说明,改革与实验结合得还不够,实验的面还不够广。可见任何一项改革必须反复实验,不断修正,不能一劳永逸。

第三,把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与教师的培训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首先不适应的与其说是学生,还不如说是教师。教师的知识需要更新,因此,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要着手进行教师的培训,首先让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内容,才能顺利地组织教学过程。苏联是这样做的,其教学内容现代化的过程受到的阻力比其他国家要小,但是做得还不够,培训的面还不够广,因而还是存在教师的不适应问题。

第四,把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与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善学校的物质设备条件等方面结合起来。

应该说,苏联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所采用的方法是正确的,成绩也是主要的。但是和其他国家一样,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也存在内容多、分量重、理论深和难的问题,有些内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他们掌握不了,学习质量下降;同时,在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时候,把主要力量放在知识教育方面,忽视了生产劳动教育。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的进一步改革。

20世纪70年代,苏联普通教育改革有哪些值得我们注目的呢?

一、6岁儿童入学的问题

关于6岁儿童入学的问题,在苏联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提出来,并进行过一定的实验,但70年代提出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背景。

20世纪30年代及以后一个时期,有人提倡6岁儿童入学,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考虑的。

第一,从早期教育的角度在理论上论证6岁儿童入学的优越性。苏联十月革命以后实施的是8岁儿童入学制度,从1943年才开始实行7岁儿童入学。但有一些研究早期教育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主张6岁儿童即可入学,在1943年改由7岁儿童入学的同时,就已经有了为6岁儿童组织预备班的尝试。但由于卫国战争,这个问题未能深入进行探讨和实验。

第二,从少数民族学习两种语言的角度提出6岁儿童入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些加盟共和国基于他们的小学生既要学习本族语言,又要学习俄语,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提出提前招收6岁儿童入学,为他们设立预备班,主要学习俄语。

可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这个问题,除了早期教育思想已经风靡一时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60年代的教育现代化带来的负担过重问题。6岁儿童入学可以缓和小学生负担过重的矛盾。

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6岁儿童入学的大规模实验是有基础的。前面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进行过一些实验,特别是各加盟共和国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摸索出了一套教材和教学方法。1971年,苏联教育科学院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所所长M。卡申领导了莫斯科州普申诺城一所实验学校的实验工作。开始时,实验的任务很简单,就是把过去7岁儿童用的作息时间和教学计划照搬到6岁儿童身上,看他们能否接受。同时从一年级开始学外语。在实验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教学大纲。现在1971年入学的学生已经中学毕业了。经过这十几年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6岁儿童完全可以开始学习,接受系统的教育,但他们接受不了过去对7岁儿童的一套要求,必须对他们使用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实验6岁儿童入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部分早期教育学者认为6岁儿童在心理、生理各方面完全具备了入小学学习的条件,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力和积极性,让他们更早、更多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不应当缩短儿童愉快的童年,提前入学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并无好处。经过长期的实验,这两种观点实际上融合起来了。即6岁儿童可以入学学习,但必须考虑他们的身心特点,不能把他们同7岁儿童同等看待,应当使儿童在每一发展阶段上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急于让儿童转入下一个发展阶段,那就意味着在上一个阶段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对儿童的个性形成是不利的。

苏联教育部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6岁儿童入学的具体措施。

第一,全国要逐步为6岁儿童入学创造条件,但6岁儿童不入一年级,而是入预备班,或称零年级。预备班可以设在小学,也可以设在幼儿园。就目前情况来看,原在幼儿园的孩子6岁就入幼儿园的预备班,从家庭来的孩子则入小学的预备班。以后将逐步创造条件,使小学能容纳全部6岁儿童。

第二,预备班按自己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是小学一年级教学大纲中的一部分,教学内容中60%的时间学习语文和数学,其他时间则用于认识周围世界、美工、音乐、体育等。强**学要结合6岁儿童的身心特征,尤其要注意兴趣性。教学方法应当更接近幼儿园的而不是小学的教学方法,要求把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寓学习于游戏之中。同时要求使用更多的直观教具、图表、模型。预备班的儿童上学不带书包,没有课本,不留家庭作业,学生的成绩不记分等。

第三,预备班的作息制度有自己的特色。规定每周5天上课,每节课35分钟(小学每节45分钟),每天4节课,课间休息时间增多,儿童运动的时间增多。儿童和在幼儿园一样,在班上吃午饭,午睡,有组织地进行课外活动等,使一日生活安排得和在幼儿园差不多。每天在班上的时间相当于学校的长日制[2],即直到父母下班才接回去。专家们认为,对6岁儿童来说,最大的体力负担莫过于在课堂上静坐不动,因此,要尽量缩短静坐时间,或使静坐与活动结合起来,使儿童有更多的时间处于活动状态。这不仅是儿童发展体力所必需的,也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苏联计划到1985年有140万名6岁儿童入学。在全国普及以前,6岁儿童入的预备班不列入正式的学制,仅仅作为儿童从幼儿园或家庭向学校过渡的一种方式。但是从教学内容来看,预备班又是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实际上是把小学从3年延长到4年,从而减轻由于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化,把小学由4年改为3年所引起的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目前不仅预备班,而且整个小学期间都实行每周5天上课制,以区别于中学阶段的每周6天上课制。因此,6岁儿童入学是苏联改革小学教育,乃至整个学制的一个重要步骤。从发展趋势来看,一旦学校能够容纳全部6岁儿童,预备班即将正式列入学制,普通教育的年限将从10年延长至11年。但这一年到底加在哪一阶段,还未明确。从当前预备班的教学情况看,似乎将延长小学教育年限。但M。卡申于1981年在谈到6岁儿童入学问题时说,在延长1年的情况下,小学仍将为3年。这一年将加到高中阶段去,使现在的高中2年变为3年。苏联学制如何变化,还将拭目以待。

二、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1976年苏联教育科学院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所所长M。卡申在苏联教育科学院的年会上,对苏联在1964—1975年进行的普通教育内容改革做了总结,对改革给予了肯定。但时隔不久,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于1977年12月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了苏联普通学校教学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它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与学校教育的矛盾,也说明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苏联,劳动力紧张一直是发展经济的重要障碍,为此,苏联政府采取动员一部分中学毕业生直接参加劳动的方针。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改革着重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同时在纠正1958年教改重劳动、轻学习的偏向时矫枉过正,重视了知识的教学,又放松了劳动教育,致使中学毕业生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技能上都跟不上不断发展的生产形势。1977年的决议指出:“普通学校工作中存在着重大缺点。在普及中等义务教育的条件下,目前对学生的劳动教学、教育和职业指导的安排,不符合已经提高了的社会生产和科技进步的要求。许多中学毕业生在走向生活时,缺乏应有的劳动训练,对基本的普通职业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在调到国民经济部门工作时感到困难。”

章节目录